我觉得医师的部分,在可预见的未来一定程度的被取代(或者说被辅助也行)
只是至少在10年内,个人猜测被取代的部分还有一定的限度
以最常被提出来的内科或放射科为例
内科其实是一个太空泛的描述,内科医师会分化成八个系统,每个系统的业务广泛都可以
分成:门诊、住院、特殊处置/检查。前两者我觉得有机会在可预见的未来被取代或辅助
,第三个则看它的侵入性而定
以心脏内科要做的心导管、气球撑开术、支架放置、电烧、节律器置入等,或者是肠胃科
的胃镜、大肠镜、切片、电烧止血,个人觉得短中期内AI似乎还很难取代,就如同前面许
多人提到就算软件很棒,但可以从虚拟应用到实体的那个硬件接口似乎还没那么快
放射科大家也常拿判读影像来讨论,但如今的放射科医师大概有6、7成以上都有负责动手
的介入性医疗,包括血管栓塞止血、各器官的引流管置放(肝、肾、脊髓液或各式奇怪的
脓疡),这大概也是短期不易见到的技术
比较容易取代的大概是门诊纯粹问诊开药的部分,但实务上也还是有一些问题,我想到几
个:
1. 病患对AI输入的资讯是否正确且有效率
有看过诊的人应该知道,病患在提供资讯的时候,常常是杂乱无章,或是提供许多对真正
鉴别诊断没有助益的,甚至会误导至错误方向的。人类医师可以引导或甚至打断病患,重
新回到询问重要的资讯,这部分我不确定AI是否有办法做到
2. AI学习的数据库是否正确
每个疾病或状况都会对应一个代码(ICD代码),但因为非常庞杂,所以过去人类医师所
给予的代码是否100%精准就很难说,这会不会导致AI原始学习数据库的困难与不正确,有
没有方法克服
回到住院那部分,以夜间住院病人为例,半夜常出现许多状况,以常见的呼吸衰竭来说,
这时候的手段大概有气管内管插管、非侵入性正压呼吸器、高流量鼻氧气管甚至一般氧气
供应就好
我想AI有能力将这几个各自的优缺点条列给家属,甚至如果把病患的各项数据输入,它可
能可以提供出“插管后未来拔管成功率34%”之类的数字给家属参考,但我觉得这些数字
有时或许对家属不一定足够,因为我最常被问到的一句话是“医生你能不能告诉我们,如
果是你家人,你会怎么选择?”而且即便你回答了,大部分人还是会反复不断重复类似的
问题
虽然我看前面大家常觉得所谓机器冷冰冰,要有温度等等的说法有点一厢情愿,但我自己
实务上发现当人在面临极度不安跟焦虑的时候,还是需要另一个他们觉得可以依靠的人来
支持心灵
总结:我觉得医师工作在未来应该不可避免某种层面被取代,但手工的部分或许没那么快
。完全没手工活的纯门诊或诊所医师或许危机比较大。但AI要很好地应用到临床上可能还
有一点问题需要克服,例如学习的原始资料的问题,台湾可能还得考虑究竟是AI可以节省
费用还是原本的人类医师较便宜。自己是蛮乐见这些发展,因为很有趣,就如同15年前的
我很难想像现在手上一个小小的手机就能做这么多事情,令人不禁好奇未来10年后的世界
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