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闻] 高盛补刀:关税成本完全转嫁到了美国企业和家庭头上

楼主: melula (why so serious? K大?)   2019-05-13 15:08:43
推荐这篇文所说的
补充一下一些没有转移的状况
为何市场还是充满很多中国制造的东西
还有一点是集货 基本上
出货一定要把货柜塞得满满的
配合船期出货
然而 毛利低 体积大的会走船
当供应商都集中在中国的某个区域
会用集货的方式集中供应商货品
频繁的船运出货
并以货柜数向船公司谈判运费
然而 增加关税仍选择中国出货
应是短期 所需物品无法在他国找到所有替代厂商 无法达到集货效益所致
加上 中国以汇率
对国内厂商税率优惠做调整
所以在美国市场
部份商品现阶段感觉到微幅上升
但只要大部分25%
短期间这些毛利低的厂商
无法在转移供应商的
同时达到集货价钱优势的话
就会对美国的进口商也受到冲击
但我也同意中国人民也感觉到危机意识
慢慢的想办法做资金转移等移出中国
这就是现在大家看到一些贸易战
对中国市场造成的影响
然而就选举面而言
如果真的涵盖大部分进口商品
直接和供应商集货的进口商冲击最大
其实在位者应该也很清楚
加上会反应在后续经济数字上
中国也是很强硬的对手
所以是险棋还是决胜棋很难说
也只希望这3000多亿只是虚喊
因为在短时间如此决策
对企业和人民来说应变太急了
如最终也没实施,
企业其中所花的成本时间也是浪费。
如不是虚喊,短期间一定会看到物价的上升的。
※ 引述《q2825842 (co_iserial)》之铭言:
: 看到某些帐号不遗余力发布断章取义的媒体讯息,或是散步谬论,我把外贸实际情况给

: 行不了解的人说一说,以免看到某国官媒和旗下five cents的言论被牵着走
: 首先,美国关税由谁承担?主要三个维度去看,一是时间,二是产业类,三是商业模式

: 时间短期来看,厂商和消费者都会承担一部分,厂商无法完全转嫁给消费者(就算在供
给?
: 强势的产业也一样,这是基本的经济学概念),也不可能由厂商完全承担(假设要达到供

: timal)。而短期承担的厂商,中国或美国公司谁多,就要根据商业模式和产业:
: 1. 跨境电商和线上销售。2017年中国透过跨境电商到美国的规模研究统计是一兆人民
币?
: 上(要报告的可以自行百度),90%以上是中国厂商承担关税。这些中国卖家在美国的第
三?
: 平台如亚马逊销售货物,大一点的中国公司有能力自行清关缴费关税,小一点则透过有

: 能力的物流,不管如何,亚马逊这些平台是不会帮中国卖家付关税(去年亚马逊VC原本
要?
: 展帮中国卖家搞物流搞清关的项目,因为贸易战最后没啥搞)
: 2. 中国自己品牌(如大疆,TCL),在美国透过当地渠道通路销售。这种模式下,大多数

: 由这些中国品牌在美国的分公司付关税,交易订单通常是中国总公司卖货给自己的美国

: 司,看上去好像是美国公司付关税,实际还是中国公司去承担。小一点的中国品牌,自

: 能力在美国开公司,一来直接跟渠道签订单,二来或是透过中间贸易商做交易,然而贸

: 后美国渠道往往直接在订单要求中国品牌负责清关,而中间贸易商也不会平白无故帮你

: 税,到头来还是中国企业要承担关税
: 3.帮美国企业(可能是美国当地渠道,品牌商,进口商,或是贸易商)代工的中国工厂,

: 货物到美国。这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多数是FOB,由美国买家付关税,也就是板上五毛天
天?
: 传的美国厂商承担关税的由来。不过他们忘了贸易战后美国买家的转变
: -条款FOB改为DDP,或改为由卖家清关
: -要求合作的工厂改到其它国家生产
: -直接找其它国家的供应商
: 只有部份后知后觉的进口商,搭配在中国不肯走坐以待毙的工厂,两者形成的交易才导

: 毛所说由美国公司付关税的情况
: 上面这几种贸易涵盖至少80%以上的情况,其它也有特殊的交易方式或规范外且灰色的
贸?
: 行为,就不在讨论范围。
: 长时间来看,没有走不了的工厂。如果关税对中国企业带来的成本(真正的成本,而不
是?
: 国官媒自欺欺人的成本),高于生产效益,连中国人自己都会想办法外移生产供应链。
只?
: 实际跟中国工厂老板和企业家聊一聊,就明白实际情况为何,不必被五毛洗脑言论影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