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连结: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3366876?from=udn-ch1_breaknews-1-0-news
2.原文内容:
107-09-14 经济日报 记者林聪毅╱即时报导
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十年后,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经验教训,仍有许多未受
到世人的注意,例如以下五个:
1.股价估值过高不见得会出现泡沫
在九十七年金融危机逐渐形成时,网络公司的惨败仍令人记忆犹新。当时网络股的估值远
未达到八十年代末的疯狂水准,因此,当时令人担心的不是股市泡沫,而是信贷。因此,
关心股票市比益比或其他估值工具的人都被误导了,因为这场危机前的泡沫,膨胀的是本
益比中的盈利,而不仅仅是价格。当前的股价预估本益比九十六年雷曼兄弟事件前的高点
还要高,而且盈利再次表现亮眼,希望比九十六、九十七年更具可持续性,但各种衡量盈
利质量的指标均下降,企业杠杆高。
2.流动性在危机中突然消失
许多投资人哀叹难以交易,特别是在公司债,并担心这可能预示未来会遇到更大麻烦。但
九十七年显示真正的危险在于相信容易交易的东西依旧容易,因为他们下来从未处于危机
中。
回顾九十六、九十七年,公司债券就变得很容易。在市况佳的那几年,初级交易商建立了
二千八百五十亿美元的庞大库存,使市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流动性。当他们抛售这些
库存,市场迅速变得缺乏流动性,在交易枯竭下,垃圾债券殖利率飙升至百分之廿三。在
繁荣时期结束时,这些风行一时的较复杂结构型商品,变得无法买卖。
如今,交易商只持有一百亿美元的净公司债券。宽松的流动性反而出在债券指数型股票基
金(ETF)。但如果债券ETF的买家认为可以很容易在危机中抛售,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
3.长期的平静造成过剩
在金融危机之后,已故经济学家明斯基(Hyman Minsky)的理论重获重视,因为金融危机
与他对投机循环的描述几乎完全吻合。长期的成长形成自满情绪,大家都愿意借钱,银行
也乐于放贷,产生了资产价格上涨和经济走强的良性循环。但当情势逆转,还债的需要粉
碎了资产价格,并使经济陷入深度衰退。
明斯基的循环理论最后阶段,就是以债养债的“庞氏债务”贷款,这些贷款无法靠所得偿
还,而须靠资本利得。在九十六年循环的的高峰,这些贷款普遍存于债务融资收购、避险
基金杠杆、房地产投机和高度杠杆化的投资结构。
4.金融创新经常出错
已故的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记录了历史上一些不计后果的贷款,是如何
绕过抑制货币和信用供给的监督行动。创新使金融系统透过创造类似货币的新工具来满足
热情投资人和企业对货币和信贷的需求,例如,九十六年货币市场基金持有结构型商品。
信用基金和端对端贷款人如今寻找方法来满足在后危机规则下银行不愿意提供的贷款需求
,但愿其规模仍然太小,不致造成危机。
5.这次几乎没有不同
在九十六、九十七年,银行被认为是比较安全,因为它们利用证券化和衍生金融商品将风
险转嫁出去。这意味着没有人知道风险在哪里,所以每个人都承担最坏的后果。目前,银
行韧性主要建立在更多且更好的资本和流动性上,但将风险转移到基金的情况以及非银行
贷款都在快速成长。与所幸,相较于九十六年,这类活动的规模较小,至少在中国以外,
但未来可能是一项威胁。
心得/评论:雷曼的教训会让人在买外国金融商品会谨慎一些吧,买国内体质良好的企业
股票,稳稳赚股息应该就不错了,还有就是尽信理专很像请鬼拿药单?有基
本的研究了解才不会被理专的话术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