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连结: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505627#ixzz2xD1QYHLZ
2.内容:
身为科技创投业者,身处金融服务业,根据政府与媒体的说法,两岸服贸协议应该会让我
受益。但是,身为知识份子,身为一个公民,身为创业者与创业推动者,我想好好聊聊,
服贸真的是提振台湾经济的关键吗?
长期担任创业辅导与投资评估角色,我们总会问创业者:“你用什么方案,帮谁解决什么
问题?他们的问题点到底在哪里?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然后,我们会问自己:“这是不是值得投资的领域?这是不是值得信赖的团队?投资报酬
是否值得期待?可能的风险会在哪里?有没有因应对策?”
所以,当大家从经济、贸易、政治、社会的角度来解析两岸服贸协议(以下简称服贸),
我想从更根本的角度,从动机与目标出发,试着思考服贸是不是解决台湾经济问题的最好
方案。
我会从“为什么要服贸?要达到什么目标?有没有其他方案?是不是唯一解方?”出发,
再从科技与创新的角度,思考有没有其他更好或应该同步实施的政策。
●
这场学运,让大多数的我们,终于有机会好好花时间了解什么是服贸协议。基本上它是基
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根据WTO之下的服务贸易总协议(GATS)所发展出
来的。
只要台湾继续采用出口导向经济,我们就要面对贸易壁垒问题,无论对制造业或服务业而
言,无论对人才或资金而言,退出WTO都是极不可能的选项。
所以,从政府的角度,推动与各国签订服务贸易协议,本来就是既定政策,而且是国与国
之间的经贸行为,由行政机关与立法机构审议。
根据我粗浅的认知,还有台湾的出口导向经济特色,服贸希望达到的目标就是:“产业走
出去,资源放进来,人才打工去,老板带钱来。”
至此,我们要先来谈谈台湾的经济困境,才能思考服贸是不是关键解药。
关于台湾的经济困境,包括了薪资停滞、产业僵固、产学脱节、创业不易等现象。而我一
直觉得关键在于“成本导向而非价值取向”。无论是制造业或服务业,其实都是追求规模
经济,少有勇于追求品牌价值的企业家。
而低薪困境是谁的错?产业问题又是谁的错?是政府、学校、企业、员工,还是媒体所造
成的?
其实都有。但真正的原因是全球化,是曾经让我们崛起、现在又让我们困住的“破坏式创
新”。
因为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动,因为各国与区域市场的开放,资本家选择人力与土地成本
低的国家,进行技术与生产规模的投资,以高性价比为诉求,取代了高成本国家的供给,
这就是“破坏式创新”,也就是过去一百年来,从汽车、家电、电脑到手机、平板,所发
生的供给替代与产业转移现象。
全球化与国际化,无可逃避,不能回头。除非我们选择当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
回头看台湾当年成就高经济成长的优势,来自人才素质、投资环境、友善法规,还有后来
形成的产业聚落与资本市场。
但这些优势,主要针对“规模经济”与“出口制造业”。这些优势,其实一直都在,那为
什么台湾陷入经济停滞的问题?
因为行动产业时代的来临,当我们的眼球跟手指,离开桌上的萤幕跟键盘,转而放在智慧
手机与平板上,除了资讯吸收的来源改变,台湾的制造业也被改变。
过去,我们组装生产一台个人电脑,整个产业链可以获得100美金左右的利润,但今天的
智慧手机与平板,只能贡献不到10美金的产业收益。当全球智慧手机年出货量已经超过桌
机加上笔电,当平板已经超越个人电脑成为主要上网工具,台湾过去以来随着个人电脑产
业的高经济成长率,自然被迫停滞。
当然,台湾还有其他制造业,也还有日益重要的服务业。但不可否认,电子业过去是台湾
的经济命脉,台湾资本市场的大型类股,不是晶圆代工、零件生产、元件封装、系统组装
,就是积体电路设计。
而台湾制造业过去的成功模式与核心思维是:“规模大就能低成本,破坏价格才是王道”
。然而成本要低,规模要大,人工一定要便宜,平均薪水怎么可能高?
低薪还是其次,没有建立消费者品牌才是关键。多数制造业都是以代工模式面对国际品牌
客户,而不熟悉通路与消费者行为,因此即便勇敢转型品牌,目前为止也非常辛苦(当然
,值得支持与鼓励)。
所以,我们看到已经有品牌业者愿意面对消费者,从网络、社群跟通路开始布局,例如华
硕近日与电子商务公司Uitox合作,投入社群行销。这也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结合契机。
●
回到服贸。占台湾GDP将近70 % 的服务业,又有什么优势或威胁呢?
我个人认为,服务业的本质是透过体验创造价值,透过内容改变生活。
因为民主开放的社会氛围,因为科学文明与文化素养的进化,所以台湾长期以来在华人士
界中,具有内容产业的优势,也因此带动了许多服务业的提升。
例如我们的文学、音乐、媒体(曾经),以及新一代的设计(空间、平面、产品),还有
生活如美食、旅游等,以及医疗跟教育,都是值得称许或备受好评的。
也因此,服贸所带来的冲击很大。当产业走去,资源进来,当人才出去打工,老板带钱进
来的时候,对于服务业的品质、品味、品牌,势必造成影响。
因为量大就会造成质变(不一定变差),质变就会改变品味跟品牌,又如果经营者的思维
跟企业文化改变,服务一定会不同。
台湾人的热情、善良、诚信、敦厚,一直是我们所珍视的文化价值,甚至被视为是台湾最
美的风景。这些文化底蕴如果被破坏殆尽,台湾又还剩下什么?
国际化与自由化的趋势,没有办法抵挡。中国近在眼前,服贸迟早会过。但是,服贸真的
是解决台湾经济困境的一帖良药吗?
开放,会让资本家获利更快、规模更大,人才外流的阻力变小、诱因更大,一般人却可能
更辛苦、更不幸福。这是我们想追求的社会样貌或产业结构吗?
其实,类似服贸的问题不是只有台湾面对过。当年欧洲许多国家在加入欧盟之后,也发生
了房地产高涨、薪资停滞、人才外流的问题。再回头想,这不是过去十多年来,台湾制造
业外移所造就的现象?
其实,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开放,来自于资本主义盛行,也来自于最大利益的追求。这些,
而身为公民、劳工、消费者与投资人的我们,却往往没办法发现自身角色的矛盾性与冲突
点该如何化解。
尤其在政府、企业、媒体都相互牵连的现代,公民的角色备受挤压,多数人只能从劳工、
消费者与投资人的角色之中,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部分扮演。
但其实不是没有解法。随着行动网络与社群平台的兴起,科技力量可以改变公民弱势的现
况,让媒体、企业跟政府都跟公民取得平衡或妥协。
而经济困境也该如此思考。
唯有创业,唯有科技与创新,才能改变产业结构,才能创造就业机会,才能释放绑在旧企
业跟重复性工作的劳工。
但是,沟通跟教育都要做好,终身教育与翻转学习是必要的,利用数位化跟网络化来客制
化。
也许有人会质疑,科技只能改善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与组装流程,要如何改变服务业呢?
当行动与网络已经超越电视,成为美国、中国、台湾的第一大媒体,当我们食衣住行育乐
都会透过网络搜寻、订位、消费或分享体验,透过手机导航、打卡、拍照、浏览,请问有
哪种服务业不会受到科技影响?
我一个朋友在脸书上讲到:“苹果手机就算中国政府不给进,壁垒够高了吧?但东西好,
就是会有人拼死命偷渡进去,价格比小米多几倍又怎样,照样可以卖翻天。这才是真正的
竞争力:创新。”
不说制造业,服务业也是一样。就算中国禁止Facebook跟Google的许多服务,许多网友也
拼命翻墙;韩国的热门戏剧,在正式被代理进口在电视频道播放之前,有多少台湾同胞已
经在网络上收看过?
降低贸易壁垒,只对低差异性、低竞争力的企业有利。有吸引力的产品与服务,在这个科
技时代,是没有办法用贸易手段阻断消费机会的。
跟任何国家签订贸易协议,对特定企业的确有利,但站在全民的立场,站在产业发展的角
度,是不是我们最该努力的方向?
科技与创新,知识与品牌,才是台湾该继续投资与培养的竞争力。
3.心得/评论(必需填写):
台湾政府喊了超过十年的产业转型也只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