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傅大为阳明人社院毕业典礼演讲

楼主: tryit0902 (猫空都是猫)   2017-07-05 01:20:46
傅大为老师在阳明大学人社院的毕业典礼演讲~
院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还有各位家长,或者是前后届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很荣幸
在这个典礼上为大家进行一个毕业短讲。因为我们毕业同学中比较多的人希望我来这里讲
几句话,我觉得很荣幸。既然如此,我就要讲我想讲的话。平常我不见得跟各位同学有比
较多相处的机会,因此我想藉这个机会,把一些平常在课堂上不见得容易会讲的话,藉著
今天这个机会来讲一下。刚才开始时,我们院长有提到我们人社院在阳明大学全校心目中
变得更重要。我当然知道、也很高兴看到阳明大学开始对人文社会有一些更强的需求,希
望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忙。但是基本上阳明大学还是一个生医为主的大学,而且很容易把阳
明化约成阳明医学大学。我过去的经验是这样的,因为我过去也处理过几年的院务,听到
有不少老师常常说阳明大学是一所医学大学,甚至奇怪为什我们叫“阳明大学”,而不叫
“阳明医学大学”。国外或中国大陆的学生来台湾读书的时候,他们也知道阳明大学就是
一所生医为主的学府。所以,阳明大学在人文社会方面大家所知道的还不多。我们人社院
是一个小院,所以在这个背景之下,除了老师们的努力之外,我们的毕业生、我们的研究
生,如何在阳明大学这种生医几乎是一切的意义下,走出一条受人注意与重视的路,我觉
得这是我对大家最主要的期待。
关于下面的内容, 我想因为说今天有心哲所的同学在场,还有主要是STS所的同学,至于
视文所因为没有毕业生参与,我就不谈视文所了。今天我想对这两个所提出一点我自己的
感想与建议,特别是研究生跟毕业生往后的发展方面。
首先在心哲所方面我就简短的讲述一下。我过去对心哲所与心哲所同学的印象是修课修得
很多,而且修得很快, 速度是要比我们STS所快的。另外,你们常常在报告时强调使用英
文进行报告,presentation或者是导读等等经常使用英文。而且我了解是过去洪所长在任
的时候,常常鼓励大家出国开会,再下一步就是鼓励大家出国留学,我觉得这是心哲所在
我们院里面跟STS所不太一样的地方。
另外我想刚才文方所长也提到,就是心哲所同学过去非常关心台湾的政治跟人权这方面的
议题。而这个我也是觉得非常有意思,也觉得非常好。但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我能够对心
哲所提出什么样的赠言或建议呢?我想也许可以这么讲──我觉得心哲所的同学过去在某
个程度上就是有一点“分裂”、或说知行未能合一吧。怎么分裂呢?他们一方面在哲学、
在课业上面,是非常专业的认知哲学、神经科学等等之类的意识哲学,这种非常高度科学
研究细节或是高度哲学的东西,其实跟社会的关系相当少。可是另一方面,心哲所在课外
的时候,同学却很关心社会、很关心人权这方面的事情。然而,这两者之间却一直都没有
产生结合,我觉得有点遗憾。所以说心哲所,既然大家对于政治文化有这么大的兴趣,其
实可以在你们的求学或往后的发展上,把如何将心智哲学与社会政治的议题做进一步的结
合作为目标。比如说,心哲所的同学喜欢看意识哲学,但可是谈到意识呢,有时候看你们
的演讲题目,我的感觉是高度(神经)科学细节、高度哲学化的。但是为何不研究一下台
湾当代的政治意识,或是台湾当代的社会意识呢?这个主题如果从意识哲学的角度来讲的
话,我觉得会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发展。
此外,心哲所的发展方向如果可以跟STS所, 就是科技与社会所能够有进一步的、更多的
交流,那我也是相当期待这一点。因为我们科技与社会所对于当代的科技与医疗都非常有
兴趣,那么心哲所的同学对于认知科学到神经科学也都非常有兴趣,彼此既然都对科学有
兴趣,其实可以做进一步的交流,从不同角度──从哲学、历史跟社会的角度来做交流。
以上这部份是我简单地对心哲所学生毕业后可能的发展所给予的一点赠言。
下面我就开始讲我自己服务的所──科技与社会所。在这方面,因为今天的毕业生很多,
我也想讲几句话,算是一点赠言。阳明STS所跟心哲所一样,是在2008年跟阳明的人社院
同时成立,所以很快地,阳明STS所成立已经接近10年了,是台湾唯一研究STS专业的研究
所。我们讲一下今天台湾的STS学界有哪些与STS特别相关的机构或制度呢?我们看到的大
概有STS学会,然后我们现在有两本以STS为主的学术期刊,一个是《科技、医疗与社会》
,另一个是英文国际期刊EASTS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然后
我们在几所大学里设有科技医疗研究中心,像成大等,我们现在学会的会长就是在那边任
职。然后我们自己则有STS所。当然我们还有一些其他像社会所、历史所、哲学所,位在
其他学校,他们里面有些学者也对于STS相当有兴趣。但是我的问题就在这里,那就是说
如果我们大家都对STS有承诺,在STS研究所里面从事研究所教育,我们毕业的这些研究生
在这么多人里面有什么特色?有没有一些比较独立的、特别的STS论点?我觉得这个也许
是大家可以经常问自己的问题,或是进行一些反省。比方说人在清华读历史系、台大读社
会系,他们也对STS有一堆看法,如果碰到你们,你们会怎么说明STS呢?所以在这个问题
上,我感到是我们做为台湾唯一的STS专业的研究所可以经常思考,而且可以自我勉励的
一件事情。
接下来我想进一步地说一下最近几年来我在台湾STS学界的一些观察, 而这些观察或许可
以当作是给同学的一些赠言或建议。我觉得台湾STS学界近年来有两种STS的潮流,你也可
以说……说真的我反而觉得是STS的“偏流”, 但是这两股潮流的确存在。其中第一种,
我感觉是过度的哲学化,说是一种“本体论的转向”──本体论这个、本体论那个、多重
这个、多重那个、半实体或虚拟实体等等之类,我想它的抽象哲学程度在某个层次上已经
超越心哲所的层次,甚至有时候发展成为一种“要解构当代一切基本范畴”的意志,例如
说包含自然、社会、科学、知识、行动、利益等等之类的,全部都要解构,然后要创造一
种全新的、 类似“第一哲学”(First philosophy) 的哲学,这是我的印象。我是哲学
PhD,我是读哲学的, 我认得出骨子里是一股哲学热的潮流。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感觉
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潮流。但是,各位STS的同学不是读哲学的,我们STS主要所教的东西也
不是哲学,我们再怎么有兴趣,也只是随着各种新奇的哲学理论潮流下起舞而已。所以大
家可以想想看,怎么来面对或是自我衡量──在这种潮流,或是有时候我感觉它是偏流─
─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自处。
第二种潮流我觉得是一种有点过度社会运动化的潮流。它在某个程度上是一种强调“批判
当代科技运动的转向”。前面第一个是本体论的转向,而第二个则是一种批判当代科技运
动的转向,它常常是以STS是否能够贡献于科技批判运动作为一切STS最终价值的衡量。但
是我觉得有时候这样的一个潮流现象、这样的一个情况 ,许多人没有顾及到一些STS独立
于批判社会运动的观点,比方说分析科技争议运动时,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在这个争议上的
公平性跟对称性。所以我想在这个问题上,当然现在台湾大部分的科技批判社会运动我原
则上都赞成,而且在过去也投入了不少实作来支持。 但是问题是说,我们现在作为STS的
研究生跟毕业生,我们能够表达出些什么独立而有启发性的看法,而非只是重复著批判当
代科技运动的一些基本观点而已?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样基于我们所学的贡献?我觉得这个
是大家也可以一直来思考的。
所以,我们如何能保持STS这个专业本身的立场跟特色, 而不流于过度的第一哲学化或是
社会运动化呢?我们如何能够对科技的重要细节,乃至它与社会或历史的关系做出更好的
连结呢?我想最重要的是经验研究,要提出一种反省科技的独立新观点,而不是社会潮流
走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这个是我对大家最主要的一个期待。当然最后,我们也要求
得对科技政策或科技争议,乃至于科技争议运动做出贡献。当然我们对这些社会事项仍然
是要提出贡献,但就是要有一个基本立场。
我想剩下的时间我就来讲一讲,这个可能对于我们的毕业生关系更为密切一点。现在的小
标题是:台湾当代年轻人寻求人文社会知识的热情有多少?
首先我想有一些家长们、亲友们在这边,我觉得你们毕业生的勇气可嘉,特别是当初决定
来读STS所,或是读心哲所、读哲学。为什么呢? 因为据我过去的了解,其实很多家长不
太晓得你们这个STS、心智哲学是啥乜物件、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在这个
研究所里面?以后出来能够找什么事做?这些问题我都同意。就像我当年要读哲学,我也
要从我父母亲家里开始争执、开始争取。我想各位勇气可嘉,一定都是经历了争执的过程
,然后才得到家人的谅解,让他们觉得说你们的选择是有点意义的。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三年毕业以后,你们下一步要该怎么办呢?我是1978年那个时候出国留学,在国外待了大
概八年半吧!我所在的那个时代(我在STS所也算是年纪比较大的) ,那个时代就是1960
到1970年代,是台湾研究生出国留学潮最盛的一个时代。那么现在大家也知道,我们台湾
的研究生现在出国的风潮大为降低,很多人觉得出国干嘛?甚至说出国回来后能不能保证
我有一个教职,如果没有的话,那我为什么要出国?但是像这样子的看法,好像把我们研
究所或出国留学,看作一个职业训练班,如果你不能保证我有一个职业,为什么我要进入
你们的训练班?
但是,今天我反而是想跟大家提一个Proposal。我知道大家毕业后有很多可能的路径,例
如想吸取一些社会经验,或是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甚至是吸取一些科技经验,因为我们
有一些同学过去没有接触过科技,然后毕业之后特别去做一些跟科技有关的工作,甚至是
筹措经费等等之类的,为了以后可能的出国规划。所以我今天就是要跟大家提出一个
Proposal──这就是我希望各位能够认真考虑以后出国留学。在某个程度上,我们可以向
心哲所学习,心哲所出国的同学相当多,甚至也有回来台湾已经在教书的所友。我想STS
所的同学,在努力、聪明、才智各方面绝对不输于心哲所。当然可能同学会回说,少子化
的潮流来了对不对?以后台湾的高等教育会逐渐的减缩,开出来教职会越来越少。当然我
也不能够只讲理想的话,说你们出国留学不要管回来找不找得到事做,专心完成吸引自己
的研究才是最重要的。像我当年在纽约读哲学学位的时候,也注意到这一点,所以除了读
哲学要准备拿学位之外,我还在哥大那边修了二十几个电脑的学分,为了就是我这个哲学
学位万一回台湾找不到工作,或是上了黑名单,我还可以改用电脑程式设计的专长来找工
作。
之前有一些谣言说,未来十年在台湾几乎都找不到教职,当然特别是指社会学方面的教职
。可是不只是社会学会有这样的说法。我的感觉是,台湾的少子化潮流,比较不会牵涉到
台湾的研究机构,比如说中央研究院、国卫院等,或者是其他一些相关机构如大图书馆、
博物馆等。所以台湾的少子化潮流对于台湾很多的学术发展,特别是研究机构方面,其实
影响不见得就很大,甚至是对于研究所的影响也不见得一定很大,只要我们把它放宽说每
开一门课,我们修课同学的下限能够少一点,或是说每开一门课,学校所接受的修课同学
下限也能够少一点,这样就不会是大问题。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说,台湾过去的社会是
理工生医的领域过度膨胀,人文社会其实没有太大的扩张。膨胀太厉害的结果就是,到现
在只要经济一变差,人才就很容易饱和,而很容易饱和的是理工生医领域的,而不见得是
人文社会领域。我要跟大家说,就人文社会领域而言,全世界在过去一百年来从来就没有
说是非常容易找事做的,但是也从来没有说找不到事做的(想想我的师祖辈们在经济大恐
慌时代是如何找得到事的)。而且我特别想要讲的是,台湾的未来有太多人文跟社会方面
的问题、有太多因为工业与科技快速发展而留下的社会难解问题,它们都需要解决,所以
我们绝对是需要有相当多的人文跟社会的专业人才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我可以如此说。我知道大家听说最近几年来有一些年轻人下乡的运动,有些年轻人自
己种稻米自己吃的这种“食农运动”,这些我觉得都很好。但是其实你们也应该认真考虑
一下,台湾是不是也可以有一种“新出国运动”、“新留学运动”?我觉得这个也很重要
。为什么叫做“新”呢?因为这个新的出国留学跟我们六、七零年代那种出国留学潮很不
一样。在过去的时代,像我自己的在政治上的启蒙、知识上的启蒙,其实很多都是在国外
才开始的。因为我所生长的时代是台湾所谓的威权时代,我在台湾能够知道的东西相当少
。台湾那个时候的人文社会学界除了几个权威大师之外,说良心话,一般平均的水平也不
是很高。可是现在时代不一样,现在时代大部分的同学你们的政治跟知识的启蒙在台湾基
本上已经完成了,而且你们的老师们、你们的同学们的知识程度跟水平我的感觉是要比二
、三十年前要来的高。所以在这个状况下,你们如果出国,你们知道你们要什么东西,你
们会非常精准地去寻找一些你们需要的东西,而且不会只是跟国外的潮流顺着跑。潮流往
哪里流,东亚留学生就往哪里跑。
我曾经有个梦想,我在1986年回台湾教书,在我们那个年代,也就是六、七零年代很多年
轻人都是出国的,而我在的清华更是如此。我回国的时候曾经梦想说,三十年以后等到我
快要退休的时候,大家是不是可以在国内读博士班就可以了?不用辛苦出国留学。我在国
外读书的时候,很羡慕许多美国人,美国大学的内外大多都是美国人哪!美国人在美国读
研究所方便很多,像是母语沟通、论文书写什么的,不像我们要远渡重洋到很远的地方去
留学。如果我们的程度、我们台湾的学术跟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已经达到某一个水平,大
家就可以不太需要出国,像很多日本的大学生他们不见得会出国,法国的大学生他们也不
见得会出国。我曾梦想台湾在我快要退休,也就是最近这个时候,就已经可以不太需要出
国留学了。
但是,可惜我的感觉是错的,梦想并没有成真,并没有那么好、没有那么快。一个社会的
发展、一个国家学术跟知识的发展,像美国跟欧洲花了这么久的时间才慢慢建立起来,台
湾不是那么容易可以赶上的。当然我们的基础、我们的条件已经要比过去好上很多了,但
是大家,我想我们不能够自满,我们与欧美的差距其实还差不少。所以在这层意义上,如
何建构新的出国留学观点跟想法,我觉得相当重要,而且就回国之后可能的教职、进入各
方面的研究机构,我觉得问题也不大,机遇并不会比过去差多少。我不是讲理工生医,我
是讲人文社会领域。所以这是我最后给大家的一点Proposal,希望不会带给毕业同学新的
压力(笑),参考参考就好!因为我听了很多同学说不想出国的理由,我每次都只能个别
反驳,没有机会跟这么多的同学、老师跟家长一起分享。我想这就是我今天全部的短讲内
容。谢谢各位、谢谢大家。
https://stssonata.blogspot.tw/2017/06/blog-post_13.htm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