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刘巴的货币操作

楼主: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8-02-10 15:48:47
小弟不熟经济原理,只是对三国之间相互的经济行为有兴趣罢了
时间表如下
"(嘉禾)四(235)年夏....魏使以马求易珠玑、翡翠、瑇瑁"(〈吴主传〉)
之后孙权两次铸行虚币大钱:
"(嘉禾)五(236)年春,铸大钱,一当五百、"赤乌元(238)年春,铸当千大钱"
首先简述对益州旧五铢流入东吴的切入点,一点点小看法
〈倭人传〉这则叙述表明南中贸易的重要性: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阯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
故永昌出异物。前世但论有水道,不知有陆道"
大家都知道"器用周赡"的蜀汉北伐,是在刘备死后从南中挤出来的
查刘焉父子的益州时期,好像也找不到经营南中的详细记载
→建安年间的巴蜀百姓,很难从南中对外贸易当中,获得较为罕见而珍贵的宝物
→贸易对象基本锁定魏吴两方势力,有蜀锦在,哪怕曹操废五铢而以物易物
可惜魏蜀之间地形限制大
→专程跑东吴一趟,执行一次性的购入大量珍宝并回流套利,较为可行
旧五铢从蜀地向东吴流入的情况,持续到孙权几乎年年北伐
物资 & 人力损失巨大,导致物价理论上低不到哪儿去的嘉禾年间,会开始起了一些变化
以下开始考虑如果再允许从蜀地进来五铢,则:
1.有董卓铸小钱导致通膨为前车之鉴,但小钱面额不如大钱,在找零钱时方便许多
而大钱会让卖家有为保存预期价值不变的旧五铢,而把价格订在五百的整数倍之虞
譬如原本600卖1000,多取的部份可能倒退回以物易物的方法
当然卖家会声称随打仗而来的物资短缺,将来一定因缺货而会再涨
买回去囤积以后可以赚差价...问题谁也不敢保证孙氏政权铁定能长长久久
就算没被叛贼、盗匪抢走,则维持最低的基本开销而减少奢侈品,也是没销路可言
所以拿珠玑等宝物交易较实用的马这笔纪录,仿佛史书找不太到相关非难的评论?
实际上甚至可能有助于以物易物,尽管愚见以为能帮的有限
抵销不了太多负面影响
结果变成原本没必要换的东西,为了换而换,除非像曹魏一样以实物缴税
但爬文发现以杂税为主的吴简,税的本体似乎还是货币?
有意思的是,无论《吴书》或《建康实录》,都写会稽太守车浚死因和算缗无关
他只想基于荒旱而开仓赈贷百姓而已
反倒跟荒旱扯不上关系,收不到商人算缗的是湘东太守张咏
吴简所见,涵盖到湘东也十分合理?会稽的话稍微远了些....
2.承上,物价飞涨的东吴,遇到蜀民捧著旧五铢来购买物资时
若照东吴当地的东西都很贵的方式卖,蜀民肯定不买单
军事必需品不怕卖不掉,因为政府有战争需求,最多就是严禁这类物资对外流通
问题出在非军事必需品,东吴老百姓宁愿留大钱来缴税时,就会在自家境内卖不好
而有卖给蜀民的空间存在,也无须加以限制,毕竟并非什么东西都可以不用找零
这时大泉五百造成的不便→加速民间窖藏五铢→愿意压低价格→只求得到旧五铢
产生类似劣币(大钱)驱逐良币(五铢)的效应
对东吴政府 or 铜器商人而言,更没有熔毁足值的旧五铢而再铸的必要
任意铸大钱的后果很明显,那是否意味着,之前吴国的市场状况虽不至于通货紧缩
即便征战连连,但物价尚称平稳→孙权为一雪被刷战绩之耻→铸大钱向民间买更多军资?
否则假设市场已为高物价而叫苦,仍不惜动摇国本砸在大钱五百,未免太不合理了
最后大钱政策失败,会不会其实也不完全归咎于过度通膨,而只是民众嫌不方便而已...
再回头看〈朱据传〉这段,刚开始在下单纯解读为威胁皇帝控制力的奉邑制的替代方案:
"嘉禾中,始铸大钱,一当五百。后据部曲应受三万缗,工王遂诈而受之,
典校吕壹疑据实取,考问主者,死于杖下"
后来拜读了as大推荐阿部幸信关于吴简的书里所提,吴简的调一部份在县级回流到民间
调整物资的供给,这理论延伸成把这些部曲,想成是类似货物兜售
是不是就通了呢?
因为如果不趁还有一定量的招募来源(逃兵、逃户),藉竞争关系而压低价格时
由国家介入出钱养他们,则虽然战事连连产生的人力需求大
但国家的财政并非只处理人的问题就够了,其他建设荆州等前辈提过的消耗,也是不少
→合理范围内,拨去养部曲的预算,就是那些而已→自然得趁便宜时购入
当然啦!不可否认会有因价钱不够高而影响战力,甚至日后脱逃的隐忧就是了
于是乎又牵扯到分配问题,假设分配国家买来的私兵,给平民出身的将领
那对财力够的世家大族岂不是不公平?这部份愚见以为可能的弥补途径为:
1.赏赐部下,我们知道从交州有很多贸易来的奇珍异宝
有名到连曹丕都曾向孙权要求进贡过象牙、犀角等
2.把"复客制"为免除百姓对政府缴税、服役的义务,转型成为全归世族所有
且减少调查户口、赋税,变相纵容人口合法荫附世家大族
问题世族、豪族的荫附显然跟皇帝所有的,国家生产力成反比(∵编户稀少)
ok..既然拉拢世族是必要的权宜之计,不才在下也只能从其他记载
去找出平衡这现象的方法,其中之一便是吕壹"造作榷酤障管之利"(〈顾雍传〉)
让酒成为国营事业,姑且不论牵扯到玩弄权势的层面
至少确实有段期间,是得到孙权同意实行的
直到《江表传》所载孙皓时,仍看得到酒的专卖:
"(何)定佞邪僭媚,自表先帝旧人,求还内侍,皓以为楼下都尉,典知酤籴事,
专为威福",中间维持了多久好像没写?
铁的专卖,则见于《通典.职官九.少府监》:
"秦及汉郡国有铁官。诸郡国出铁者,置铁官长、丞。晋冶令掌工徒鼓铸....
江南诸郡县有铁者,或置冶令,或置冶丞,多是吴所置"
这时再回头看上头提过的,吴简的调一部份在县级回流到民间,调整物资的供给..
上述做法假使能使得供需产生平衡,感觉也没必要再那么多调回流到民间
配合国营事业营收,似可看作减轻税率可行也?例如〈诸葛恪传〉:
"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
如此而创造皇帝、百姓、世族,三赢局面?
附带一提,没必要多虑因魏吴之间缺乏如同魏蜀之间的崇山峻岭→较容易突破经济边界
→虚币 & 足值实币(曹叡在227年就又恢复了五铢)两种钱同时并行的情况
∵承认孙权的虚币大钱,曹魏的损失可大了
少铜的曹魏,也不太可能放手不管自家五铢钱,大量流入敌国买东西
于是其中一种可行的替代方式,便是用进贡或交易的方式来避免魏的铜钱流入敌国
而非直接以铜钱购买,如上所述的两次求雀头香、珠玑等,孙权也都答应了
值得注意的是,魏文帝遣使求雀头香等是在谷价贵,罢五铢钱之后11月的事
在以物易物的环境下,用高价值的宝物来交换较贵的谷类,以充实军资,还算合理
至于孙权尚未铸大钱的235年魏吴那笔交易,在那之前227年曹叡已恢复五铢钱
然而...
1.毕竟北方的铜没南方多,故或许有机会让曹魏高层同意
让江东还没被废掉的旧五铢,流通到曹魏后,部份再镕掉另作他用?
问题另一边孙权可不会这么想,啊你曹魏就铜没我多
敌对立场当然希望你铜越少越好
于是乎曹叡才提出孙权较能接受的办法,那便是以物易物囉
2.说明曹叡在235年"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其中放里面的宝物
部份是透过跟敌国交易得来,而非大肆搜刮民间抢来的,没违背他轻徭薄赋的作风
真有用抢的,我想有黑曹叡先例的王沈荀顗,也不会吝惜在《魏书》加上一笔吧
3.承上,交易给东吴的马,史料太少不知是作战用还是运输用
如果被对方拿来强化骑兵,魏吴的骑兵能力差距,要想靠这些马追平,难度不小
魏蜀方面,蜀汉在买(实重比面额大的直百)、卖(蜀锦)两方,相较曹魏都具有优势
可惜却卡在地形
牛马骡驴等驼兽的用处应该不如预期,前有木牛流马的问世、后有兴势之战的教训啊
作者: bellas (小p)   2018-02-14 20:35:00
后面的洞比较木牛流马有说明留下来 可惜没设计图 但应该是追求省力到最高境界的东西 古代没ㄧ堆人想搞永动机搞不出来 当然本就不可能 但能多省力就多省力是可能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