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ack0123nj (墨坎)》之铭言:
: 看完这篇我突然想起小时候,读邓艾奇袭成都这段故事时心中的疑惑:
: 成都周边难道完全没有守城待援的余地吗?
: 刘禅接受谯周一班主降派的意见选择出降放弃守城,是不为也,抑或不能也?
我以为是不为而非不能(当然,必须承认“能”的风险颇大)。
事实上,刘禅当时还是有一定的选择余地的,据守成都抗战、向其他地方出逃都是
可以选择的路。因为刘禅其实手上还是有王牌:就是姜维所率的主力。
当时姜维的部队还很完整,而且据守剑阁成功挡住魏军主力进入四川,又因为剑阁
天险,足以让姜维在短时间内分兵,一方面据守剑阁阻止钟会主力进入,另一方面
回师成都消灭邓艾。
在这个时候,邓艾的两个状况也必然为蜀人所知悉:
1.兵力其实不多。
2.没有骑兵。
所以刘禅如果冷静下来思考,并决意一战,不管是风险较大的守成都;还是落跑出
去号召勤王,其实都是有一定的胜算的(落跑邓艾也很难追上,理由就是他既没有
骑兵,又不熟地理环境,刘禅真有心要跑,邓艾还真难追上)。因为只要等到姜维
分兵回师,邓艾就完了,而钟会是很难对邓艾做出有效援助的。
所以我才会认为,如果是刘备而非刘禅,那邓艾就死定了,以刘备在历史上的意志
力,几乎可以肯定他绝不会屈服。
事实上也有人这么认为,华阳国志就记载王崇后来这么评论(当然姜维的兵力他夸
大了,还有,不可能全数南归,一定是分兵作战,但以姜维手上4~5万的兵力,是
足够分兵同时作战并保有优势的):“邓艾以疲兵二万溢出江油,姜维举十万之师
案道南归,艾为成禽;禽艾已讫,复还拒会,则蜀之存亡未可量也。”
顺便也回应有人的疑惑:就是姜维为什么不自主分兵回去击灭邓艾,而是全军退出
剑阁?
我的想法是:
A.姜维自己的内心多少在面临一系列冲击时,应该也是有些混乱的,换言之,我想
他当时可能多少有些失衡了,不见得能做出最理智(或著说军事上最理想的)的
决定。就像曹操在刚听到水淹七军时也曾经失衡过,或是莱特湾海战中栗田最后
放弃冲入登陆场的决定。
B.不过就实际层面来看,我更倾向是这样的原因:情报太混乱了。
站在当时姜维的角度与所处的环境来看,他应该只能收到这样的讯息:邓艾突然
从后面冒出来了→诸葛瞻带军迎击去了→诸葛瞻全军覆没,与后方联系断绝。
这时姜维对于成都方面的情况一无所知,也不清楚刘禅的打算。而他收到的讯息
也是极混乱的(姜维传:“维等初闻瞻破,或闻后主欲固守成都,或闻欲东入吴
,或闻欲南入建宁。”,这可以反映出当时姜维收到的情报有多混乱),我想,
这让姜维组织有效的反击成为不可能,因为对于姜维而言,找到刘禅的所在,并
确认其意向才是第一要务,否则就算打赢了但刘禅死了,结果也等于输了。)
而在参考姜维传的下一句话:“于是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我个人的
猜测是,姜维可能倾向刘禅会向东逃,寻求吴军的庇护。所以后续可能会要与吴
军联合作战,但姜维对吴军的动机纯良程度可能也不会报太大希望,所以整个军
团带走可能是希望能将所有资源掌握在手中,以作为之后作战与外交折冲的筹码
。
反过来说,如果刘禅是选择立即派使将自己的抵抗决心告知姜维,那很可能姜维就
会选择以军事上消灭邓艾军团为第一优先,而不是历史上这样比较混乱的决策作结
束。
: 原文的推文有出现一种说法是成都方面见到邓艾军势
: 误认为汉中剑阁蜀军主力遭到歼灭
这个机率不高,刘禅是很清楚棉竹之战被歼灭的是诸葛瞻的部队,不是姜维军团,
而且战后也不是刘禅立即决定投降,也是吵一段时间后才做决定的,那至少刘禅应
该是确定邓艾是往成都前进而不是往剑阁走,因此我想影响刘禅做决策的因素应该
不会是姜维军团被歼灭。
: 与其负隅顽抗,不如卖个乖讨个下半生的清福
这应该是最有可能的原因。
当然,也要公道的说,当时对于刘禅坚持作战也是有不利的因素:
1.心理上的冲击:本来寄予厚望的诸葛瞻竟然全军覆没,这对刘禅内心的冲击应该
是非常大的,也让他很难再有信心冒险作战下去。特别是刘禅其实并没有真正亲
身历经危及生命的挫境历练(长坂他才1、2岁,只怕一点印象都没有,之后蜀汉
遇到的各种挫折,他都是身在较为安全的地方收到讯息,而不是直接面临危难)
,这种逆境下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力,他很难培养出来。
2.蜀地人,尤其是蜀地大族的作战决心,他可能并无把握。如果纯粹就军方的角度
来看,蜀军正规军还是能够也愿意一战的,但是蜀地地方豪族的态度可能就未必
了,这点谯周就是很好的代表。你要说仇国论完全没有投降(或换个说法,天命
有归)意味,我想是说不通的,谯周并不一定之前就跟司马家有勾搭,但是他本
身没有坚决抵抗的意志这点应该没有问题。而仇国论可以有市场,一定程度上是
我想可以反映(至少相当部分)蜀地豪族的心理:“要支持刘家,行;但是要尽
全力支持?看看;要不计代价站在刘家这?那就谢谢再联络。”,如果要比拟,
或许刘表治下的荆州士人对于刘表与曹操的态度颇为类似。
在诸葛瞻惨败赔掉短时间内最有可能挽救危机的有战力部队后,蜀地豪族是否还愿
意全心支持刘禅一搏,我想刘禅是没有把握的,蜀地豪族应该也是吧。真的搏下去
结果会如何,大概没人能逆料。
相较之下,选择投降,以刘禅个人的角度来看,确实不见得是差的选择。不过,还
是回头来说,假如是刘备的话,我还是认为他会搏下去。如果换成曹操、孙权,大
概也是会搏下去,只能说刘禅终究不是他们。
: 可是这个说法真的可以成立吗?
: 因为邓艾并不是突然出现在成都旁边
: 而是沿着阴平小道爬过崇山峻岭出现在成都平原边界
: 往成都推进的途中也遭遇了一些据点关卡
: 甚至还和诸葛瞻爆发大战
: 这段时间的大量接触应该可以得到足够的资讯
: 判定邓艾军不是象征剑阁陷落的先锋部队
: 而是一只孤军深入的奇军
其实这点成都方面早就知道了。谯周传自己就提到:“及闻艾已入阴平”,换言之
,邓艾去爬山,成都方面是一清二楚。
: 在这种情况下认定剑阁陷落而选择开城投降会不会太早了
: 即便诸葛瞻迎战邓艾的军力是蜀地最后的战力
: 正史中也记载邓艾也不是大获全胜
: 反而是经历了一番苦战才胜出
: 面对这样没有后援,无法重建,只能现地补给的疲痺之师
: 成都方面挤出禁卫军和城中军民据城而守
: 有没有可能等到南面或东面的驻防军驰援解围?
驻防军不可能,诸葛瞻应该已经把成都还能调动的机动兵力都抽空了,关键在于
姜维军团的分兵回援。
如果只据守皇城,等待姜维的援军,以路程来说其实是有可能的,问题在于意志
与士气能否支撑到姜维回援,这又要看刘禅本人了。要是是孔明时代,以他受蜀
地人民爱戴的程度,应该是毫无问题,但刘禅就真是两说...
: 我有猜想过也许蜀汉朝中早就从放弃北伐的主流意见中
: 悄悄衍生出趁早投降的想法
: 诸葛亮死后北伐复国更显渺茫
: 而姜维即便也是难得的奇才
: 但屡次北伐除了亏空国库
动用军队当然会花费资源,不过以姜维动用军队的规模来说,你要说蜀汉是因为
这样导致民穷财尽,老实说我不太信。如果这样就会让蜀国财政崩盘,那孔明时
代动用更多资源的北伐(第1、4次应该都比姜维北伐规模大,更不用说倾全力的
第5次)更应该会导致崩盘才对,可是我们可以看到并没有,甚至在孔明时代蜀汉
不说游刃有余,但至少5次北伐,没有人说蜀汉民众面有肌色。
所以归根结底,我认为还是内政的问题,孔明时代消耗资源更凶,但是蜀汉并没
有一丝一毫崩盘的样子;动用资源远叫孔明时代少,而战果更大得多的姜维北伐
,反而会导致蜀汉国力崩溃?我想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并不是说姜维北伐没有损耗蜀汉国力,但这并非蜀汉崩盘的主因,至少,在物质
上并不是。
: 就算是一时的也好
: 却收不到可以和诸葛亮比拟的战果
其实姜维北伐战果是比孔明时代要好的。光是一个洮西大捷应该就是蜀汉立国以
来对外战争战果之最,一战做掉数万人,逼的魏方短时间内两度下诏罪己,邓艾
坦陈损失惨重,光此一战纯以战果而论,这战果就无人可比。
只是这样的信心,被段谷摧毁了。
如果洮西大捷这样的胜利能够再来个2、3次,或许情况会不一样。但是上天没有
给姜维机会,就像也没有给汉尼拔机会一样。
段谷一战纯就死伤来说,其实还好,至少应该还远小于洮西大捷魏军的死伤(段
谷战后必然会吹嘘己方胜利的魏方诏书也只说“斩将十数,馘首千计(不是万计)”
,可见明确阵亡的该只有数千人,不会破万)。
但这一战摧毁了蜀人的乐观心理,让他们发觉魏国丢了数万,还是可以生出数个
数万来,而且姜维并无法保证百战百胜。
: 甚至难以招架司马昭策画的灭蜀战役
: 丢失汉中退守剑阁
: 种种悲观的气氛中
: 才孕育了对我们这些后世的读者来说
: 觉得突兀而没有节操(?)的决定
: 但对他们而言也许只是顺势而为罢了
: 目前我给自己的答案是
: 成都不是不能守,而是不想守
这边我同意。
: 但我的学识浅薄
: 也许各位先进还有不同的见解
: 还请各位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