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闲聊] 张郃之死

楼主: blackillidan (太极前殿)   2015-07-20 21:42:35
  
  原讨论串许多地方已节外生枝,但CVC兄的文章有两个地方让我有些共鸣,就借
这篇文章一下吧。
: 明帝朝虽曾在襄阳击败诸葛瑾,但诸葛瑾本不以军事见长,平孟达则主要展现司马
^^^^^^^^^^^^^^^^^^^^
: 懿的谋略(以书信困惑孟达、诱劝李辅、邓贤内应开城),而非军事实力。
^^^^^^^^^^^^^^^^^^^^^^^
  司马懿真的很会用书信,或各种手段骗人。不但平孟达用书信,连他人生最后一
役的擒王凌(淮南一叛)也用书信诱惑王凌,使其举棋不定。最有名的高平陵之变,
更是他用各种手段骗敌人、骗同伴的极致。难怪有人传说毛泽东最推崇他这招“诈病
赚曹爽”。他的确是善用各种手段,将敌人玩弄于鼓掌之间的人才。
  但也像CVC兄所言,这跟军事能力未必划上等号。
: 我认为夏侯徽事是史料八卦化下的穿凿附会,不足支撑阴谋论,同样张郃事也是。
      ^^^^^^^
  我没想到夏侯徽会占去大家这么多笔墨,光荣竟然不让她在电动出场,真是糟糕!
  大家把焦点放在夏侯徽是否真的死在234年,并延伸出司马懿、师是否此时已有不
臣之心。早年我也支持这条资料可以说明懿、师父子此时已经心怀不轨。但仔细想想,
234年的魏明帝正值壮年(30-31岁),以当时最保险的发展模式,应该继续巴结曹氏与
夏侯氏才对。在这种关头杀掉自己依附帝室的桥梁,实在是非常大的冒险!虽然魏明
帝死在239年,但史书似乎只给我们病情突然恶化的形像,那我们也只能推测234年的
明帝在一般人形像中仍是健康的皇帝了。
  大家可以去看《通鉴》在234年的注,胡三省已经说明为何通鉴不采用《晋书》这
条记录的原因了。
  如果夏侯徽只是刚好死在此时,如果她的死根本不是遇害,那我们就该问:为何
《晋书》要这样写?
  恐怕这未必代表事实,而是代表唐人对司马懿父子的印象。唐修《晋书》写了不少
司马氏的八卦与坏话。而李世民特地指定重修《晋书》,还为司马懿本纪写评语(李世
民在《晋书》只为四个卷写评语。他专程为第一卷的宣帝纪写评语,当然值得重视)。
六朝史书还有司马懿死前向王凌鬼魂求饶之词、晋明掩面、石勒肆言都说明他在六朝人
心中的印象;李世民对司马懿的评语、《晋书》甚至记载牛继马后这种诡异的通奸八卦、
《建康实录》还不知从哪找出晋元帝生父是牛钦(你跟牛金有啥关系~?)的资料,也
似乎告诉我们唐人继承这种对司马氏的印象。
  人们有时并不在乎真相,而是只想听见自己想听的,并希望这就是真相。举个有点
可能不大合适的例子。法国大革命时许多人相信玛莉皇后说过“吃蛋糕”这种近似于“
何不食肉糜”的话,甚至有人说他跟儿子乱伦。后来许多考证认为她没说过、做过这些
事。但当时群众似乎对冷静分析此事没有耐性。群众需要一个原因解释为何自己的生活
这么困苦,而一个不知民间疾苦的“奥地利女人”不就是最好的指标吗?借用现在批踢
踢用语,玛莉皇后同时可以战性别(男女)、战阶级(贵族vs平民)、战国籍(法vs
奥),三个愿望一次满足。战力满点,不战她战谁?
  扯远了,回到夏侯徽吧。如果要我对《晋书》记载她被司马师所杀提出解释,或许
是唐人继承六朝人对司马懿父子的负面记忆,因此看到234年夏侯徽英年早逝,便“合理
怀疑”司马懿父子早就心怀不轨,因此认为她是被杀。甚至也许这就是六朝人的说法了。
司马师是不是杀了夏侯徽?我们可能很难知道真相了。比起计较这件事的真相,探讨唐人
为何相信这种说法,可能是可以着墨的方向。我想前后两者的差异,就像现代派与后现代
史学的着眼方向不同吧。
作者: Qaaaa (小Qa)   2015-07-20 22:32:00
所以晋书把司马懿写成超极神人是故意的噜
作者: coolcjy (ㄚ裕)   2015-07-20 22:53:00
像藉古捧今拍皇帝马屁,姓李的作为跟姓司马的差不了多少
作者: CVChang (CVC)   2015-07-20 23:18:00
作者: frozenmoon (劉備傳正式出版)   2015-07-20 23:24:00
作者: siliver (奶茶猫~~号:)   2015-07-21 09:28:00
推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