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akucy (承先启后)
2023-09-17 19:31:00 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后改为虔,河南荥阳人也。少以清苦建
志,入太学受业。有雅才,善著文论,作《春秋左氏传解》,行之至今;又
以《左传》駮何休之所駮汉事六十条。举孝廉,稍迁,中平末,拜九江太守
,免,遭乱行客,病卒。所著赋、碑、诔、书记、连珠、〈九愤〉,凡十余
篇。
论曰: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其服儒衣
,称先王,(1)游庠序,聚横(2)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若乃
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3)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4)
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至
有分争王庭,树朋私里,繁其章条,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说。故杨
雄曰:“今之学者,非独为之华藻,又从而绣其鞶帨。”(5)夫书
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莫之或徙,(6)故通人鄙其固焉
,又雄所谓“𫍢𫍢之学,各习其师”也。(7)且观成名高第,终能
远至者,盖亦寡焉,而迂滞若是矣。然所谈者仁义,所传者圣法也。
故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路。
(1)儒服为章甫之冠,缝掖之衣也。《礼记》曰:“言必则古昔,称先王
。”
(2)“横”又作“黉”。
(3)经生谓博士也。就之者不以万里为远而至也。
(4)精庐,讲读之舍。赢,担负也。
(5)杨雄《法言》之文也,喻学者文烦碎也。鞶,带也,字或作“幋”;
《说文》曰:“幋,覆衣巾也。”音盘。帨,佩巾也,音税。
(6)无二,专一也。
(7)亦《法言》之文也。𫍢𫍢,諠也,音奴交反。
自桓、灵之闲,君道秕僻,(8)朝纲日陵,国隙屡启,(9)自中
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彊之臣,息其闚盗之谋,(10)豪俊之
则天业可移,犹鞠躬昏主之下,狼狈折札之命,散成兵,就绳约,而
无悔心。(13)暨乎剥桡自极,人神数尽,(14)然后群英乘其运,
世德终其祚。(15)迹衰敝之所由致,而能多历年所者,斯岂非学之
效乎?(16)故先师垂典文,褒励学者之功,笃矣!切矣!不循《春
秋》,至乃比于杀逆,其将有意乎!(17)
(8)秕,谷不成也,以喻政化之恶也。
(9)陵,陵迟也。
(10)谓阎忠劝皇甫嵩,令推亡汉而自立,嵩不从其言。
(11)谓董卓欲大起兵,郑泰止之,卓从其言。
(12)言政化虽坏,而朝久不倾危者,以经籍道行,下人惧逆顺之埶。
(13)昏主谓献帝也。札,简也。折简而召,言不劳重命也。绳约,犹拘制
也,谓温及嵩并被征而就拘制也。
(14)《易》〈大过卦〉曰:“栋桡,凶。”桡,折也。极,终也。言汉祚
自终,人神之数尽。桡音女教反。
(15)群英谓袁术、曹操之属。代德终其祚谓曹丕即位,废献帝为山阳公,
自废至薨十四年,以寿终。
(16)迹犹寻也。言由有儒学,故能长久也。
(17)《史记》曰“为人君父而不通《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
臣子而不通《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诛死之罪”也。
赞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18)涂分流别,专门并兴。
精疏殊会,通阂相征。千载不作,渊原谁澂?(19)
(18)《论语》曰:“天之将丧斯文也。”言斯文未陵迟,故学者分门,各
自承袭其家业也。
(19)说经者,各自是其一家,或精或疏,或通或阂,去圣既久,莫知是非
;若千载一圣,不复作起,则泉原混浊,谁能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