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三国志‧孟光传》

楼主: Makucy (承先启后)   2018-10-14 11:06:59
→ Makucy: 楼上板友引的“太常孟郁,河南人,熹平六年为太尉”,并非10/13 17:34
→ Makucy: 司马彪《续汉书》的原文喔。这是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10/13 17:35
→ Makucy: 对于司马彪《续汉书》中“郁,中常侍孟贲之弟”这段记载的10/13 17:35
→ Makucy: 注解。周天游的原文也不是写“太常孟郁”,而是“太常孟郁10/13 17:36
→ Makucy: ”;“孟郁”应该是将简体字转成繁体字时出现的bug,“郁 10/13 17:38
→ Makucy: ”被误转成“郁”是常见的简转繁错误。 10/13 17:38
→ Makucy: 另外补充,《资治通鉴》卷 57 有两处都记载作“孟【有彧】 10/13 17:41
→ Makucy: ”,大概《通鉴》编写时这部分是取材自范晔《后汉书》〈灵 10/13 17:42
→ Makucy: 帝纪〉。10/13 17:42
→ Makucy: 前面也提过,孟【有彧】其实就是“孟彧”;不过目前看到的10/13 17:44
→ Makucy: 传世文献,好像都没有看到是直接记作“孟彧”的。若有板友 10/13 17:45
→ Makucy: 见到,还请多多补充。10/13 17:45
→ Houei: 陈寿三国志本文,有名字是"郁"没因为简繁转成"郁"的:"毣 10/13 18:35
→ Houei: 弟郁,太子中庶子"(张裔传),或许是选择性的转换?10/13 18:36
→ Makucy: 这就不知道了,电脑的运算法有时很神祕,有时有的正确转了10/13 19:03
→ Makucy: 有时却又没转,加上网络上输入原文者是否有认真校正也很难10/13 19:03
→ Makucy: 一概而论呢,网络文本可信与否差别就在这些眉眉角角。10/13 19:04
→ Houei: 某些网站是可以查得到郁 & 郁互为异体字,只不过我在教育10/13 19:47
→ Houei: 部异体字字典找不到@@10/13 19:47
→ Houei: 续汉书原文..周天游看过的也不见得出土时,就必定为司马彪10/14 07:58
→ Houei: 原文的可能性?或许是某个找不到史书名字有"郁"的人,看大10/14 07:58
→ Houei: 家都把郁辑注成郁,就跟风认定应该是郁,周也认同,亦即问10/14 07:58
→ Houei: 题根本不是出在简繁转换? 10/14 07:58
→ Houei: 还是周天游曾经表示过,在他的理解里,郁跟郁其实不算异体10/14 08:05
→ Houei: 字?10/14 08:05
→ Houei: 网络上查的司马彪续汉书,都是写已亡佚..在下也想知道哪边10/14 08:21
→ Houei: 出土了百分百司马彪的原文,感恩10/14 08:21
推 Houei: 照古人偷懒的思维模式,笔划太多的郁,被后人抄缮、听口述10/14 09:10
→ Houei: 纪录为郁,似乎还不到离谱的程度?10/14 09:11
两篇贴文文末的推文,在这边一起回复。
许多记载东汉史事的古代著作,原书已经亡佚不存,
但它们的零散内容,还分散在残留在诸多现存的古籍里。
(例如《三国志》的裴松之注、《太平御览》)
清代以来的学者陆续从传世古籍中蒐集各种亡佚著作的残留文字,
将之整理、校勘、编辑起来,成为亡佚古书的残本;
这种蒐罗编辑成的残本被称作“辑本”,
其中记载东汉史事的著作主要可整理成八部辑本,
(七部可知作者,一部不知作者)
合在一起总称为“八家后汉书”。
周天游是现代学者,他把八家后汉书进一步加以校勘、整理,
并且加上注语(注解),
周天游的这些注语,包括了校勘、考证、解释等各方面的内容。
我在推文里会说:
 “‘太常孟郁,河南人,熹平六年为太尉’,并非司马彪《续汉书》
  的原文喔。这是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对于司马彪《续汉书》
  中‘郁,中常侍孟贲之弟’这段记载的注解。周天游的原文也不是
  写‘太常孟郁’,而是‘太常孟郁’”
是因为“太常孟郁,河南人,熹平六年为太尉”这段文字:
 一、这是周天游的注语,并非司马彪《续汉书》原书中的文字。
   它是周天游对于“郁,中常侍孟贲之弟”这段古代记载的补充注解。
   司马彪《续汉书》原书只有说“郁,中常侍孟贲之弟”,
   (而这段文字,是因为《三国志‧孟光传》的裴松之注有引用到,
    后人才得以知道其存在;
    这段文字是从《三国志‧孟光传》裴注里“辑”出来的)
 二、周天游的注语原文为“太常孟郁,河南人,熹平六年为太尉”,
   并非“太常孟郁”。
网络版文献不时会有文字讹误,以前我自己参考时也发生过几次,
这次刚好遇到这样的情形,所以借此提醒板友留意。
司马彪《续汉书》原始版本,现在我们无人能见,
周天游同样也没看过。
周天游也是整理前人的工作成果,加上他自己的进一步研究,
于是有了《八家后汉书辑注》这部新的辑本整理本,
辑本的工作原则,是看到以前的书怎么写,辑本就怎么抄录下来,
有问题、有修改的地方,则放在注语、按语或校勘记当中,
以便让其他人知道辑本的编者怎么是如何处理的。
可以想见,周天游看到的前人成果里也都是记载“郁,中常侍孟贲之弟”,
加上没有其它古书里的这段文字是把“郁”写成“郁”,
那么周天游便如其所见地沿用“郁,中常侍孟贲之弟”的说法。
这不是跟风,而是如实反映其所见和前人所见。
辑书必须眼见为凭,即使要修改也必须说明修改依据,
周天游“辑注”的“注”,有不少内容就是在说明有修改处的依据为何;
如今周天游注语对于该处的“郁”字并无任何补充说明,
可知周天游看到的前人辑本与古籍里,
这个地方都是记载成“郁,中常侍孟贲之弟”。
除非有其它具有证据力的证据,
否则怀疑这里的“郁”其实是‘郁’的说法,顶多是假设。
(而在〈成阳尧庙碑〉、袁宏《后汉纪》、范晔《后汉书》等不同古代文献,
 都把孟郁的名记载为“郁”、【有彧】的情况下,
 我认为“郁”其实是‘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至于平时所见的网络文字里面的错字是否是电脑软件简繁转换的问题,
看多了就能分辨了,维基文库里就充斥着这种情况。
即使是现代热腾腾新出版的书,
对岸作者的著作所出的繁体版本,也很常见到这种转换错误,
这就只能归责于出版社的编辑、校对者了。
把“孟郁”写成“孟郁”的网络版文献,
也是因为上传网络资料的编辑者并未作有效校对而出错的例子。
   
楼主: Makucy (承先启后)   2017-10-13 17:34:00
楼上板友引的“太常孟郁,河南人,熹平六年为太尉”,并非司马彪《续汉书》的原文喔。这是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对于司马彪《续汉书》中“郁,中常侍孟贲之弟”这段记载的注解。周天游的原文也不是写“太常孟郁”,而是“太常孟郁”;“孟郁”应该是将简体字转成繁体字时出现的bug,“郁”被误转成“郁”是常见的简转繁错误。另外补充,《资治通鉴》卷 57 有两处都记载作“孟【有彧】”,大概《通鉴》编写时这部分是取材自范晔《后汉书》〈灵帝纪〉。前面也提过,孟【有彧】其实就是“孟彧”;不过目前看到的传世文献,好像都没有看到是直接记作“孟彧”的。若有板友见到,还请多多补充。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7-10-13 18:35:00
陈寿三国志本文,有名字是"郁"没因为简繁转成"郁"的:"毣弟郁,太子中庶子"(张裔传),或许是选择性的转换?
楼主: Makucy (承先启后)   2017-10-13 19:03:00
这就不知道了,电脑的运算法有时很神祕,有时有的正确转了有时却又没转,加上网络上输入原文者是否有认真校正也很难一概而论呢,网络文本可信与否差别就在这些眉眉角角。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7-10-13 19:47:00
某些网站是可以查得到郁 & 郁互为异体字,只不过我在教育部异体字字典找不到@@续汉书原文..周天游看过的也不见得出土时,就必定为司马彪原文的可能性?或许是某个找不到史书名字有"郁"的人,看大家都把郁辑注成郁,就跟风认定应该是郁,周也认同,亦即问题根本不是出在简繁转换?还是周天游曾经表示过,在他的理解里,郁跟郁其实不算异体字?网络上查的司马彪续汉书,都是写已亡佚..在下也想知道哪边出土了百分百司马彪的原文,感恩照古人偷懒的思维模式,笔划太多的郁,被后人抄缮、听口述纪录为郁,似乎还不到离谱的程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