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简所见之"调"的功用?

楼主: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8-06-24 02:56:18
本文兹就阿部幸信在〈长沙走马楼吴简所见的"调"─以出纳纪录的检讨为中心〉
一文提到的
吴简的调一部份在县级回流到民间,调整物资的供给..当作起点去延伸思考
到底回流是怎么样的机制,故而有感而发,写了本篇
先讲结论,显然阿部 & 杨际平两人关于调的论点,有冲突之处
而参考诸论文及史料之后,个人比较倾向同意杨的观点,以下将各别说明之
首先谈两边都无异议的,阿部先生所举的下例:
入桑乡嘉禾二年所调冬赐布一匹■嘉禾二年七月十三日东平丘男子殷柱付库吏殷连受
(简二.5367)
入□乡嘉禾二年所调冬赐■(简二.5945)
■乡嘉禾二年所调冬赐布三丈九尺■嘉■(简二.5998)
关于这冬赐布,请看〈(赵)云别传〉:(邓)芝荅"(诸葛亮)曰:“云身自断后,
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余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
“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得知冬赐布可以拿来作为预先储存,尔后视情况而再配给之用,后面会再提到
同时看出下行回流到民间的事务,是由乡来负责的
一、调整物资的供给,当中的避免通膨一环
参考自吴承翰所撰之-评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の财政と国家》所提的:
汉代的郡国平时会储备大量物资...当朝廷指示将剩余储备向其他地方转输时
称之为“调均”,其具体实例为
1.《汉书.沟洫志》:"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隄,泛溢兖、豫...
遣大司农非调调均钱谷河决所灌之郡,谒者二人发河南以东漕船五百镏,
徙民避水居丘陵"
发生灾变,紧急挪用旧有的库存,以解民生必需品不足的燃眉之急
2.《后汉书.桓帝纪》:"永寿元(155)年,司隶、冀州饥,人相食。
敕州郡赈给贫弱。若王侯吏民有积谷者,一切贷十分之三,以助禀贷;
其百姓吏民者,以见钱雇直,王侯须新租乃偿”
对照吴简里的:雇元年所调布麻水牛皮并□(简一.1144)
可以发现“雇”即偿还之意,或者缴还所租的米:
入中乡租米三斛冑毕/嘉禾二年九月廿八日东平丘县吏伍训关邸阁
董基付仓吏谷汉受(简一.3061)
注意这里的租米没有零头,猜测可能跟调均的业务量庞大时
省去零头较为省时有关
3.以最前面所提的冬赐布为例,作为回流到民间的范畴
二、其他可行的消化物资的管道
笔者先前在三国版,以《三国志.骆统传》分析过一连串的叛逃事件
可能影响孙权做出禁止自行招募部曲的决定,问题那是在嘉禾年间之前!
直到诸葛恪搞定山越,势必得面临处理一堆人力资源的当务之急
于是又恢复了占募,也并非完全不合理的事:
"嘉禾三(234)年,诸葛恪领丹杨太守,讨平山越,以(陈)表领新安都尉...下郡县,
料正户羸民以补其处。表在官三年,广开降纳,得兵万余人"(三国志.陈武传)
时间点显然跟这几则吴简的年代吻合,亦阐明了另一种免除地主负担的复客制
其吸收"客"的方法,只不过重点前面又有一句"皆辄料取以充部伍" → 又丢回给国家养
部曲变成国家配给的具体表现之一例为〈陆凯传〉:"(陆凯)子祎,初为黄门侍郎,
出领部曲,拜偏将军",故之后才有"(吕)据部曲应受三万缗、且"吕壹疑(吕)据实取"
由国家出钱养东吴将领的部曲的旁证
综合以上得知,回流到民间的吴简的调,先向民间购买物资
→ 民间拿这些钱的一部份,上缴国库
→ 国库出钱养私人的部曲
如此一来,将领在不必自己扛部曲的薪水之下,自然比较更有动力努力争取表现机会
以获得姓孙的领导人从封存的宝库中,赐与像冬赐布这样的东西
尔后将领再借机赏给部曲作为奖励 兼 拉拢人心之用
沈刚写的〈试论吴简中的客〉,反倒有种卖物资予民间,直接充实国库
再由国家养私人部曲的味道,他列举了客的种类包括:
1.来自流民的限佃客、僮客,但不是奴隶,奴隶的简文会有奴或婢的字样
2.提供劳役形式,换取给政府部门养的给客
3.吸收山越得来的屯田民,跟上两项一样受控于政府的吏帅客
这些客们生产出来的各类物资,可以和避免通膨那类归在一起
还有一种私门养客,对纾解下层物资少于上层情况的帮助,自不待言
在此暂以太常客为例:
■□租钱月一千六百汝以今年二月三日下移居大常军(简三.3473)
对应的《三国志.潘濬传》当中有"濬与陆逊俱驻武昌,共掌留事"
之后潘濬就当了太常,钱自吴简所在地的长沙移去武昌,也还算合理距离?
其一人大常客不应发遣(简三.8399)
则不难发现太常客并未混合在潘濬自己的户籍中,而以一般民户视之
由政府统一分割力役 & 租赋给太常,正好呼应吕据部曲应受三万缗的史料
三、调整物资的供给,当中的避免通缩一环
杨际平先生的〈析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所见的"调"─兼谈户调制的起源〉里提到:
1.嘉禾二年前后的调布,大多以"匹"为单位来缴纳,1户可以从缴1匹到7匹的都有
依照丈量后的尺寸,出现了诸如"X丈X尺"等各式零头,例如:
四匹一丈六尺匹直三千六百布付县库吏殷连领如解尽力绞促(简一.3732)
这意味着如果有统一的某某丈某某尺为规范来征收
照理就不会出现这些长度不等的调布
因此推断这些调布是另外以购买的方式,向民间筹措
2.万四千,斛直一千八百,付库吏殷连当市二年调布(简一.3733)
付市吏潘羜市所调布(简一.8723)
也可能是官府先预支钱拿去买粮,之后再还给经手的人
对此,阿部举出数例简文,以说明管理征收的架构,例如"伍"等
更认为调是有强制性的
但其实同理也可以反向应用在购买上,所以我才不能完全同意调会用来征收
有了向民间购买的途径,才更有大条理由来支持,以此作为对物资释放到民间的平衡
再参考《三国志.吴主传》:
"(嘉禾)四(235)年夏....魏使以马求易珠玑、翡翠、瑇瑁"
之后孙权两次铸行虚币大钱:
"(嘉禾)五(236)年春,铸大钱,一当五百、"赤乌元(238)年春,铸当千大钱"
跟曹魏的此笔交易,愚见以为是有助于赏给部曲的概念
毕竟马比起翡翠等贵重物品
至于铸大钱则可看作官府不惜以破坏市场行情的代价,也要让百姓获得暴利
而提高他们愿意在无强制性的前提下,卖东西给官府
理由是建立在征收达标之下的贫富差距,理应比征收未达标的贫富差距小
亦即有多余的物资在手边 → 造成通缩的可能
当然我们知道后来"民意不以(大钱)为便"的情况失控,所以赤乌九(246)年
就又下诏罢之
暂时写到这里,之后会陆续补充从其他面相来分析调的功用
下一篇先从征收无法达标的情况开始写...
作者: UshioKai ((((′‧ω‧‵))))   2018-06-24 03:56:00
好文 不转到三国版吗?
楼主: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8-06-24 04:15:00
反正三国版有人把他当三国演义版,应该也没差我一个OTZ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