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三国志‧孙静传》

楼主: Makucy (承先启后)   2017-05-23 03:34:54
※ 引述《Houei (金山好吃粥,伸!)》之铭言:
: ※ 引述《Makucy (承先启后)》之铭言:
: :      ^^^^^^^^^^^^^^^^^^^^^^^^^^^^^^^^^^^^^^        ^^^^^^^^ ^^
: 《水经注.卷四十.渐江水》:
: "浙江又迳固陵城北,昔范蠡筑城于浙江之滨,言可以固守,谓之固陵,今之西陵也
: 。浙江又东迳柤塘,谓之柤渎。昔太守王朗拒孙策,数战不利。孙静说策曰:朗负阻
: 城守,难可卒拔,柤渎去此数十里,是要道也。若从此出,攻其无备,破之必矣。策
: 从之,破朗于固陵"
: 在孙策尚未绕去柤渎前,从沿江筑城可知,是有先打水战的机会
: 注意"王朗拒孙策"这句我认为是孙策不利,再对照"数度水战,不能克"
: 理论上应该是水、陆其中之一打不赢,才会寻求另一条途径,对吧
: 否则一路赢的情况下,是不太会刻意就此打住而改别的方法,除非有什么特别原因
: 这方面还望补充别的史料来佐证
 “昔太守王朗拒孙策,数战不利”,
 “孙策”的“策”字与“数战不利”之间,
 推测是漏了一个“策”字。
 判断《水经注》此处的正确文句应该是:
  ‘昔太守王朗拒孙策,策数战不利’。
: 假使是王朗不利,则表示孙策已经渡水成功且连战皆捷,开始围城
: 那又何必刻意多绕一圈水路,结果还不是一样要攻城
: 所以我的推论是,数度水战 即为数度 水战,但是孙策水战不能克王朗
: 只好偷偷走水路绕去柤渎,在周昕赶到前抢先登陆,之后两边才打起陆战
: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可能的情况而已,欢迎一起讨论别种情况
: :    ^^^^^^
: : 我把“数度水战”理解作‘数’次‘度’过‘水’去作‘战’,
: : 是从前后文去判断的。
: : 孙静指出孙策目前遇到的问题,
: : 是王朗“负阻城守,难可卒拔”,
: : 可知孙策军当前主要的作战目标是王朗据守的那座“城”,
: : 孙策军几次出战,是要去“拔”城的。
: : 从孙静的话,得知王朗的作战策略是“负阻城守”,
: 这样是否也可解释成,王朗负阻城守,不让孙策军有机会“渡水”跟他们(野)“战”?
: 否则会写成数度水“拔”城、数度水“攻”城,不能克
: 拔XX城、攻城两词在《三国志》里,有用很多次噜
“拔”字的意思是攻克、攻陷。
“拔”某地与“攻”某地的差别,
在于“拔”某地的意思是已经攻陷某地了。
而“攻”某地,指攻打某地,
至于结果如何呢,要看后文怎么叙述。
〈孙静传〉的记载很简略,
“数度水战”是个概略的描述句,
这里“战”字的意思本可将“攻”或“攻城”给包括进去,
因为都是“战”之下的一种子类型。
(“拔”字就不行,因为这里用“拔”字,意义不通)
甚至有可能当时孙策尝试了几次不同的作战方式,
但通通失败,于是陈寿用个泛泛的“战”字去概括叙述,
也未可知。
虽然前面陈寿写得简略,
但从孙静说的话:“朗负阻城守,难可卒拔”,
可以判断出孙策军当时眼前的作战目标,是要攻下固陵这座城。
(孙策此时的总目标是打败王朗。
 所以后来固陵这个目标无法拿下,
 孙静就建议侄儿孙策把眼光抽离固陵这个眼前的作战目标,
 用迂回的方式达到打败王朗这个总目标)
〈孙静传〉说的“是时太守王朗拒策于固陵,策数度水战,不能克”,
从这几句话,只能知道王朗的策略是扼守固陵,
无法看出王朗的具体战术是什么,
也不知道孙策几次“度水战”∕“渡水战”,
这几次仗到底是怎么打的。
但这都没有关系,也不是重点所在,
关键点在于:“数度水战”的“数度”在这里不能拆开理解。
      这里的“数度”不是‘数番’、好几次之类的意思。
关于这一点,前一篇回文已经从字词语义与用法的角度去说明。
: : 而从〈孙静传〉前后的记载看来,
: : 王朗军是采取恃险守城态势,
: : 没有与孙策军‘水战’的迹象。
: 水战的迹象..王朗传:
: "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策又追击,大破之"
: 献帝春秋:
: "孙策率军如闽、越讨朗。朗泛舟浮海,欲走交州,为兵所逼,遂诣军降"
: 只能说到底是追到东冶外围水域就水(海)战了,或跑去东冶陆战,限于史料不足啊
: 只找到稍微接近三国时期的史料,《水经注.卷二.河水》:
: "禹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因名会稽是也。河迳其南而缠络远矣....
: 河水又东迳允川,而历大榆、小榆谷北,羌迷唐、钟存所居也。永元五年(94年)
: ,于逢留河上筑城以盛麦,且作大船,于河峡作桥渡兵,迷唐遂远依河曲"
: 在羌人那边尚且可驶大船,则下游这边理应更容易打水战吧?
 这里的大船不是拿来行驶的,
 是把大船串连起来搭建成浮桥,
 供作河之两岸运输往来使用。
 至于羌人那边能不能行驶大船,
 与孙策、王朗在固陵这里是否有打过“水战”、能否打水战,
 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
 这一点前一篇回文也有说明我的看法。
 “数度水战”的解释,
 并不是能不能、容不容易打水战的问题,
 而是有没有都打水战的问题。
 〈孙静传〉简略地说“数度水战”,
 若用最宽泛的范围去看这句话,
 也不能排除有打过水战的可能性。
 孙策军渡河过去打据守固陵的王朗军,
 王朗说不定也曾派兵乘船在河面上拦截孙策军,
 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水战。
 或是王朗也曾派兵守在河岸,
 围堵下船时较为混乱的孙策军。
 又或者是王朗曾经派兵守住岸上的险要之地,
 伏击上岸后寻路推进的孙策军。
 又或者王朗干脆安守城墙,
 等孙策军强攻城壁时再予以反击,
 反正情况足以让王朗“负阻城守”没有问题。
 又或者~~
 这些交战不管是在陆地上还是河面上或是河滨沿岸,
 实际上的细节如何通通都不清楚,因为史籍通通没记载,
 在这种情形下,上面那些战况的设想都只是瞎猜。
 从〈孙静传〉的记载,
 只知道孙策数次派兵渡河过去作战,结果是孙策军“不能克”。
 如此而已。
 然而,如果将“数度水战”解释作“数度”“水战”,
 一来当时没有把“数度”解作‘数番’、好几次的用法,
 不符合当时的“数度”词义;
 二来这样的解释,就变成孙策、王朗两军打的通通是水战,
 意思与〈孙静传〉“数”“度(渡)水战”的宽泛描述并不相同,
 而是误解文义,变成说两军当时只打过好几次水战,
 这样的解释恐怕与事实不合。
 对于史实的讨论与解释,
 我想有时候还是有必要仔细琢磨个别字词与前后脉络。
: : 孙静所献计策,不但“出其不意”,
: : 看来还‘攻敌之必救’,
: : 于是使得王朗匆匆忙忙派周昕等人领兵出战。
: : 那座“难可卒拔”的城,
: : 便不再是非拔不可了~~
: 这段蛮有趣的,带罐子去查渎道、高迁屯装干净的水
: 所以那附近搞不好有河,只是不清楚多宽多深,打不打的成水战
: 照资治通鉴写的时间,是盛夏高水位的八月就是了,所以才雨多雨大到"雨水浊"?
: (王)朗家传:
: "会稽旧祀秦始皇,刻木为像,与夏禹同庙。朗到官,以为无德之君不应见祀,
: 于是除之。居郡四年,惠爱在民"
: 也难怪同为爱民的周昕,会愿意为他举兵对抗入侵者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