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kucy (承先启后)》之铭言:
: 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人,度辽将军规之兄子也。父节,鴈门太守。嵩少
: 有文武志介,好《诗》、《书》,习弓马。初举孝廉、茂才。(1)太尉陈蕃、
: 大将军窦武连辟,并不到。灵帝公共汽车征为议郎,迁北地太守。
: 五年,凉州贼王国围陈仓,复拜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人拒
: 之。卓欲速进赴陈仓,嵩不听。
: 卓曰:“智者不后时,勇者不留决。速救则城全,不救则城灭,全灭之埶,
: 在于此也。”
: 嵩曰:“不然。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
: 之可胜。不可胜在我,可胜在彼。彼守不足,我攻有余。(24)有余者动于九天
: 之上,不足者陷于九地之下。(25)今陈仓虽小,城守固备,非九地之陷也。王
^^^^^^^^^^^^^^^^^^
: 国虽强,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埶也。夫埶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
: 守者不拔。国今已陷受害之地,而陈仓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烦兵动众,而取全胜
: 之功,将何救焉!”遂不听。
: 王国围陈仓,自冬迄春,八十余日,城坚守固,竟不能拔。贼众疲敝,果自
^^^^^^^^^^^^^^^^^^^^^^^^^^^^^^^^^^^^^^^^^^^^^^^^^^^^
看到这边凉州贼帅“王国”围攻陈仓两个多月攻不下来,
大家应该也会联想到另一个攻陈仓失利的类似例子吧~~~~~
不过东汉相关史料,没有把陈仓的守将是谁记录下来。
猜测可能是陈仓县的县令或是县吏之类的人物。
: 解去。嵩进兵击之。
^^^^^^^^^^^^
: 卓曰:“不可。兵法:穷寇勿追,归众勿迫。(26)今我追国,是迫归众,
^^^^^^^^^^^^^^^^^^^^^^^^^^^^^^^^^^^^^^^^ ^^^^^^^^^^^^^^^^^^^^
: 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27)况大众乎!”
^^^^^^^^^^^^^^^^^^^^^^^^^^^^^^ ^^^^^^^^^^^^
: 嵩曰:“不然。前吾不击,避其锐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
^^^^^^^^^^^^^^^^^^^^^^^^^^^^^^^^^^^^^^^^^^^^^^^^^^^^^^^^^^^^^^^^^^
: 归众也。国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遂独进击之,使卓为后
^^^^^^^^^^^^^^^^^^^^^^^^^^^^^^^^^^^^^^^^^^^^^^^^^^^^^^^^^^^^^^^^^^^^^^
: 拒。连战大破之,斩首万余级,国走而死。卓大慙恨,由是忌嵩。
^^^^^^^^^^^^^^^^^^^^^^^^^^^^^^^^^^^^^^^^^^^^^^^^^^^^^^^^^^
: (24)《孙子》之文。
: (25)《孙子兵法》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玄
: 女三宫战法》曰:“行兵之道,天地之宝。九天九地,各有表里。九天之
: 上,六甲子也。九地之下,六癸酉也。子能顺之,万全可保。”
: (26)《司马兵法》之言。
: (27)皆《左氏传》文。
这边说到凉州贼帅王国围攻陈仓失败,决定退兵。
皇甫嵩等很久了,一见王国部众阵营松动、准备撤走,
马上传令下去,要大家准备出动,追击王国!
董卓引用起兵法头头是道,反对主将皇甫嵩的追击决定,
而且从董卓所说的“况大众也”,
看来王国麾下的人数不是个小数字,
就算没有比皇甫嵩+董卓的两支汉兵4万人要来得多,
可能也没有少到哪里去。
皇甫嵩不同意董卓的见解,即使董卓所言还有兵书作为论据。
最后,皇甫嵩大概无法说服董卓,
也不想在临战之际与董卓发生严重冲突,
于是采取妥协方案,让董卓担任后军,
(又或许是董卓坚持按兵不动,
美其名为“后拒”殿后之军也说不定)
皇甫嵩自率本部2万人追击王国。
结局证明皇甫嵩的看法正确。
这桩事例看了让人觉得有点眼熟,
张绣、贾诩追击曹操的过程,
与皇甫嵩追击王国,似乎有些异曲同工之处。
所谓“归众”、“疲师”,
临战之时,要如何判断?
什么时候才是战机,
临场该用哪些条件来综合识别?
像是不依兵法,却又不离兵法。
怎么做才算是合乎兵法?
还是说,说到底终究还是巧妙存乎一心?
这些正是名将用兵独到之处~~
: 明年,卓拜为并州牧,诏使以兵委嵩,卓不从。嵩从子郦(28)时在军中,
: 说嵩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今怨隙已结
: ,埶不俱存。卓被诏委兵,而上书自请,此逆命也。又以京师昏乱,踌躇不进,
: 此怀奸也。且其凶戾无亲,将士不附。大人今为元帅,杖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
: ,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
: 嵩曰:“专命虽罪,专诛亦有责也。(29)不如显奏其事,使朝廷裁之。”
: 于是上书以闻。帝让卓,卓又增怨于嵩。及后秉政,初平元年,乃征嵩为城门校
: 尉,因欲杀之。
: 嵩将行,长史梁衍说曰:“汉室微弱,阉竖乱朝,董卓虽诛之,而不能尽忠
: 于国,遂复寇掠京邑,废立从意。今征将军,大则危祸,小则困辱。今卓在洛阳
: ,天子来西,以将军之众,精兵三万,迎接至尊,奉令讨逆,发命海内,征兵群
^^^^^^^^^^^^^^^^^^
: 帅,袁氏逼其东,将军迫其西,此成禽也。”
: 嵩不从,遂就征。有司承旨,奏嵩下吏,将遂诛之。
: (28)郦音历。
: (29)《春秋左氏传》曰:“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
皇甫嵩没有听皇甫郦的话,仍然决定只身前往洛阳。
皇甫嵩走了,那么他留下来的“精兵三万”,
都到哪儿去了?还是说被谁给接收了?
: 嵩子坚寿与卓素善,自长安亡走洛阳,归投于卓。卓方置酒欢会,坚寿直前
^^^^^^^^^^^^^^^^
: 质让,责以大义,(30)叩头流涕。坐者感动,皆离席请之。卓乃起,牵与共坐
: 。使免嵩囚,复拜嵩议郎,迁御史中丞。及卓还长安,公卿百官迎谒道次。卓风
: 令御史中丞已下皆拜以屈嵩,(31)既而扺手言曰:“义真犕未乎?”(32)嵩
: 笑而谢之,卓乃解释。(33)
: (30)质,正也。
: (31)风音讽,谓讽动也。
: (32)犕音服。《说文》曰:“犕牛乘马。”“犕”,即古“服”字也,今河朔
: 人犹有此言,音备。
: (33)《献帝春秋》曰:“初卓为前将军,嵩为左将军,俱征边章、韩遂,争雄
: 。及嵩拜车下,卓曰:‘可以服未?’嵩曰:‘安知明公乃至于是?’卓
: 曰:‘鸿鹄固有远志,但燕雀自不知耳。’嵩曰:‘昔与明公俱为鸿鹄,
: 但明公今日变为凤皇耳。’”
董卓对皇甫嵩非常忌恨!
不过呀不过,
董卓与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
两人之间却有好交情!
皇甫嵩被董卓囚禁问罪之后,
皇甫坚寿相当勇敢地当众给董卓难看,
涕泗纵横地直言董卓之过!
董卓没有暴怒而对皇甫坚寿来个手起刀落,
反而是亲自走到皇甫坚寿面前,
牵起皇甫坚寿的手,挽着他移至自己座旁一起坐下,
此际董卓大概是好言相劝吧!
在此同时,董卓也下令释放皇甫嵩,
不但释放他,而且给皇甫嵩重新任命官职,
而不是仅让皇甫嵩布衣还家。
皇甫坚寿与董卓之间的交情相当有意思。
附带一提,皇甫坚寿的“坚寿”,
应该不是他的名,而是“字”。
皇甫某,字坚寿,
那么这个‘某’,可能会是什么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