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奥运马拉松故事12-1908伦敦-标马距离起源

楼主: track (選了自己的人生)   2021-10-11 22:46:14
奥运马拉松故事12-1908伦敦奥运-被取消资格的竟比金牌还有名/标准马拉松距离的起源
图文版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89024
1908奥运会,原是决定在意大利罗马举行;
但1906年筹备期时,意大利遭遇维苏威火山爆发,
猛烈喷发的熔岩造成100多人死亡,也摧毁了Naples市与周边区域;
本来要用于奥运会的资金被转移于重建,
因财政上的困难,同时宣布放弃举办两年后的奥运会。
这时英国伦敦有意愿接手,后临危受命成了这一届主办城市,
也是伦敦第一次的奥运会。
*2020东京奥运遭遇Covid-19疫情影响,当时英国有政治人物提议伦敦可以接手,
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过去伦敦曾有紧急救援举办奥运的经验,
这倒是事实,只是发生在百年前。
当时英美间存在的对立与敌意,先是在开幕式时,美国国旗并未被悬挂;
后又有多起抗议主办方英国于比赛期对美国选手不公的事件,马拉松也是其中一件。
日期:1908年7月24日 14:33 起跑
路线-起点:温莎Windsor Castle,终点:White City Stadium
规划的起点是在温莎堡内的草坪广场,
选在这一方面可避免民众干扰,另方面也让王室成员方便观看;
终点设在White City体育场,路线长度为26miles。
后来希望选手冲线能在皇家包厢前,
于是在选手进到体育场后,需逆向绕跑道较远的路径来到包厢前之终点线,
这距离大约是385码(yards)。
而这增加的距离是被选手与观众都赞同的,
因如此选手可以接受与享受现场观众的欢呼,
观众也可看到更多更久选手的冲刺画面。
而这多出来的码数,意外成了后来定义标准马拉松的一部份,
也是马拉松距离不是刚好26miles的原因。
(1908年伦敦奥运马拉松,是第一场符合标准马拉松距离的正式赛事;
但是直到1921年才正式定义标准马拉松为26英里385码或42公里195公尺。
1924年巴黎奥运则是第一场依照标准马拉松距离举办的奥运马拉松。)
75位选手报名,55位来自16个国家的选手起跑,
再一次创下奥运马拉松史最多参赛国的纪录;
最后有27位(分属11国)的选手完赛。
大部分的选手还是来自欧洲国家(31位-12国,其中地主英国有12位),
北美洲的加拿大与美国,则分别派了12位、7位的多人参赛队伍。
非洲、大洋洲各有两位选手,
亚洲与南美洲则无人参赛。
美国Sidney Hatch是唯一一位曾参加上届1904圣路易奥运马拉松的选手 (14th完赛)。
代表加拿大出赛的Tom Longboat,
美国队曾向大会提出抗议-质疑其身分非业余选手,但最后仍准许其出赛。
当时比赛是允许可以有两位助手,别著与选手相同号码布,骑着脚踏车,
在距起点6miles处与选手会合,跟着比赛,给予选手合乎规定的支援。
开赛时天气是阳光、温暖、潮湿的,
起跑气温大约22度,两小时后来到最高温25度,
之后则渐渐降温。
从温莎堡起跑,一开始的Castle Hill是段下坡,
英国人Thomas Jack以5分01秒跑完第一英里,
这是2小时11分44秒的配速,远快于当时马拉松的最快纪录(约2小时51分)。
Jack的第二英里仍维持高速以5分11秒完成,
这么快的配速,他已经被预期可能无法完赛。
Jack以惊人的27分01秒完成5英里,但也开始感到疲劳,他于7miles就决定退赛;
新的领先群依序是另三位英国选手(Jack Price、Fred Lord、Alex Duncan)、
南非Charles Hefferon、意大利Dorando Pietri。
10miles时(56分53秒),Price微幅领先Lord,
意大利Pietri则超过南非Hefferon;
此时两位美国选手John Hayes与Michael Ryan仍保守地跑在落后领先群约1英里的位置。
半程时(13.1miles),Price以1小时15分13秒率先通过,
领先第二名的Hefferon有41秒。
由于前段过快的配速,Price在14.5miles时被Hefferon追过,
Hefferon通过15miles成绩为1小时28分22秒,
领先第二Lord达2分钟(Price于17.5miles弃赛),
Pietri则慢Lord 6秒位居第三,加拿大人Tom Longboat位居第四;
领先集团形成全球混战局面,
前四名选手分别来自四个不同国家(南非、英国、意大利、加拿大)、
三个不同洲(非洲、欧洲、北美洲)。
Pietri开始加速想追上领先者Hefferon,20miles还落后3分52秒;
随后不断拉近距离,
21miles-3分18秒
22miles-2分47秒
24miles-2分00秒
最后一英里时,Pietri及时追到了Hefferon并超越之;
但此时美国Hayes也来到领先者身后不远处。
Hefferon与Pietri看来都已接近力竭,Hayes仍维持着好的姿势,
Pietri是第一位跑进到White City体育场的人,
但可能身心状态已到极限,加上满场观众震耳的加油声与巨大的环境空间改变,
应该往左转的Pietri却无法控制地向右跑,
在修正方向后却跌坐在地,这几乎是距离起点26miles的位置,
若没有最后安排绕场跑向皇家包厢的385码,Pietri已经抵达终点了。
最后的这段路,Pietri共倒下再爬起五次,
每次都被围绕着他的体育场人员鼓励或催促向前。
这时,Hayes与Hefferon也跑进了体育场。
现场的医疗人员有些不知所措,他们不想提供协助,如此会导致Pietri失格;
但他们又觉得有义务做些什么,
避免可怕的结果(比如死亡)发生在女王与体育场所有观众面前。
从事后的照片看来,这些工作人员最后还是提供了协助,
支撑Pietri站起来,鼓励他完成比赛,
终于在第五次倒下爬起后,通过了终点线。
众人都知道这明显地违反了规则。
而Hayes在32秒后抵达,Hefferon则再经过48秒第三位冲线。
美国与加拿大选手占了接下来的五个名次,
地主英国选手多位因前段配速过快而未完赛(12位出赛有8人未完赛),
且没有一位跑进前十名。
Pietri被担架抬出场,美国队随即提出抗议,
指出Pietri在赛事过程中,获得了不当的协助。
大会后来宣布Pietri失格,取消其名次,所有完赛者前进一名。
美国Hayes获得本届奥运马拉松冠军。
至于为何大会工作人员明知提供协助可能造成Pietri失格却还是做了呢?
由于当时英美关系不佳,事后许多人认为,那时在场的英国籍工作人员,
在地主选手表现不佳的情况下,
又看到第二位进场的是美国人Hayes,
于是出手帮助这位意大利人,
私心想确保这届奥运马拉松冠军不会落到美国人手上,
但这说法无法被现场帮助的医师与工作人员所证实。
幸好Pietri送医后恢复地很快,并没有留下一些后遗症;
甚至女王还在隔天亲自颁发一个特别奖座,以表彰他永不放弃的奥林匹克精神。
1st Johnny Hayes 美国 2-55:18
2nd Charles Hefferon 南非 2-56:06
3rd Joe Forshaw 美国2-57:10
Dorando Pietri 意大利 2-54:46 DQ(取消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这届参赛选手有了前几次奥运前辈的经验,
除了安排助手协助补给与确保比赛过程安全外,也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补给策略,
试图解决马拉松过程中水分与能量的消耗。
(当时大会并不若现今的马拉松赛事,会在固定的里程处设有官方补给站。)
可惜当时对于人类持续跑超过40公里的身心反应研究并不多,
也造成领先者Hefferon在距离终点前1mile左右,
接受了路人提供的香槟,他以为喝下可振奋自己疲惫的状态;
但事实上酒精会让脱水状态更严重,而香槟气泡也无法转换成正能量,
Pietri也趁此机会追上并超前。
一些有趣的后续事件:
*Sherlock Holmes夏洛克.福尔摩斯的作者-Arthur Conan Doyle亚瑟.柯南.道尔,
当时就在场内担任工作人员,
还为Daily Mail写了篇描述Pietri与Hayes最后这段的赛事报导。
*后来伦敦有一条路,为纪念这个事件而命名为Dorando。
*被取消资格的Pietri,在奥运史上的名气,远胜于该届马拉松金牌Hayes。
*当时著名的美国作曲家(俄罗斯出生)-Irving Berlin,
还写了一首关于Dorando Pietri事件的歌,却没有人为Hayes写歌。
*银牌得主Hefferon,后来将他的儿子取名为Marathon。
*John Hayes奥运参赛前的身分是美国知名百货公司Bloomindale的职员,
在他夺金后,即传出当时他是利用工作之余在商场的屋顶训练,
事实上这很可能是公司的宣传手法。
但公司确实在奥运期间给他假期,并支助他去参加;
得到金牌回来后,他也帮公司的运动用品部门带来许多业绩成长,
这可算是运动员代言之先驱与运动行销之雏形。
*赛后不久,John Hayes与Dorando Pietri都离开原本的工作转为全职选手。
1908伦敦奥运马拉松终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6xU6DiRKCg
#到底有几场奥运马拉松第一位冲线者不是最后的金牌
#标准马拉松距离的起源
#马拉松前面真的不要跑太快
#被取消资格的比金牌还有名
#追着奥运看世界
#奥运马拉松故事
作者: mesenchymal (間葉)   2021-10-12 09:34:00
这届奥运马拉松算是很具故事性又很有意义的一场
作者: gjiiiiii (阿光)   2021-10-12 20:42:00
看完故事&附注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