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提供这个月观察杂志登出的《探访公路局旧蹟的前世与今生》给各位参考!
谢谢!
公路局旧蹟指的是原公路局的办公大楼。兴建于日据时期的大阪商船时代,光复后历经台
航大楼、公路局大楼,到今日的国家摄影文化中心。不仅有船运的历史意义和公路发展的
象征,还见证了台湾所历经殖产兴业、战争、经济起飞的三个阶段。
2024年11月,笔者造访位于台北市忠孝西路和馆前路交会口附近的国家摄影文化中心台北
馆,这里原是大阪商船株式会社台北支店的所在,建于1937年。它和附近的台北车站与正
在建构中的双星大楼等林立的高楼相比,显得朴实无华;此外,笔者还发现这里曾是公路
局的眷舍─公路村的办公处所,激起笔者探访其在交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大阪商船时代
清代将淡水列为西方各国的通商口岸后,德国的得忌利士(Douglas)洋行开始经营“淡
水-香港”线,并由所属的科么沙(Formosa)和海龙(Hailoong)轮等定期航行于台湾与
大陆南部沿海各港口间的航线,除了载客,也将台北近郊盛产的茶叶、樟脑等物产运往对
岸的厦门等地。
日据后,台湾总督府为驱逐外国商业势力,自 1896年开始补助大阪商船公司,开设“淡
水-香港”定期航线,指定由“大阪商船株式会社”经营,以低于对手一半的运费抢夺市
场,因此得忌利士洋行倍受打压,在丧失竞争优势下,只得放弃台湾至大陆之间的航运事
业。1901年淡水线铁路开通后,旅客不必再到台北大稻埕码头乘小火轮,走淡水河到淡水
搭船。
在和日本本土联络的路线部分,1896年大阪商船开设大阪─台湾航线;再于1897年增开神
户─基隆航线。1936年大阪商船将台北办事处升格为支店,并废除台湾其他支店,隔年即
建立大阪商船台北支店的办公大楼。由于该建筑为日本侵华期间(1937-1945),台湾最
后一批钢筋混凝土建筑,在设计风格上呼应当时日本“复兴亚洲”的政策,屋顶设有塔楼
,并设有“大阪商船”霓虹招牌、室内冷暖中央空调、乾式施工人造石面、电话与电力系
统、新式卫生设备、避雷针等。今天部分设施还呈现在游客面前。
大阪商船在经营基隆─神户线经营期间,有蓬莱丸、瑞穗丸等投入使用,其中,高千穗丸
为首艘日本针对台湾航线而自行建造的纯日产船舶,总吨数8,100吨、长473呎、时速18节
。1934年2月开始行驶,首批乘客约340余名,但在日本侵华初期曾与瑞穗丸一起被陆军征
用。
1943年3月19日上午9点39分,载有844名乘客和船员的“高千穗丸”,在基隆外海彭佳屿
东北方航行时,遭到美军潜舰金枪鱼号(SS-234)发射的三发鱼雷击中沉没。爆炸的冲击
破坏了无线装置,仅有三艘救生艇成功降下,幸存者仅245名,其中死者包含雕塑家黄清
埕与其钢琴家女友李桂香、作家郑如晴的祖父等人。直到同月24日,《台湾日日新报》才
公布高千穗丸遇难的消息,日本政府对罹难者家属均无交代亦无补偿,并因担心此消息打
击士气,故对幸存者下了禁口令。前来台湾赴任的日本警察、公务员、军人和船员则被奉
祀在靖国神社,殉难的警察还得到正式褒赏。
台湾省公路局前期
1946年7月,台湾省政府为了接续办理航务,成立了台湾航业公司,设总部于原大阪商船
株式会社台北支店,并更名为“台航大楼”。后因国共内战造成两岸隔绝,海上运输业务
受到限制。1958年台湾省公路局与台航公司交换了办公空间,将该建筑更名为“公路大楼
”。使用期间,参与台湾多项重大公路工程及早期公路客运的发展,以下列举几项。
日据时期所建的北起基隆至鹅銮鼻为止,全长 530 公里的省道台一线,为台湾西部纵贯
南北的公路。在1949年前,除北端的基隆至桃园及南端的台南至高雄外,均为石子路面,
长达 296 公里,路面颠簸,行车不堪其苦。为了配合政府第一期经济建设计画(1953-56
年度 ),公路局乃分段沿路铺设柏油路面,于1954年9月5日全线完工,路面宽6.5公尺,
为台湾铺筑长距离公路路面之始。该省道配合1952年12 月 25 日通车的西螺大桥,使南
北交通缩短 40 公里。
1961年代初,蒋介石抵澎湖巡视,经地方建议得知西屿乡民往来马公本岛交通上的不便,
乃指示公路局承办兴建跨海大桥。海上建桥在台湾尚属创举,尤以在每日潮差 3 公尺以
上且基础工程仅能在平潮时间(约2小时)工作,异常艰困。在历时5年后的1970年12月,
台湾第一座跨海大桥“澎湖跨海大桥”完工通车。
台湾省公路局后期
台湾省公路局也负责全台公路运输的客运服务,包括各个重要观光景点的名胜区线,如士
林─阳明山、集集─日月潭、台中─八卦山、台北─野柳等。1959年,公路局推出车身左
侧缀有秋海棠,镌以金色马匹浮雕一只的金马号,配属在台一线省道上,内部的座椅采坐
卧两用,并提供录音机、茶水、电风扇等设备,是当时配备最齐全的长途客车,并有车掌
小姐随车服务。
1972年苏花公路(省道台9线)也开始行驶金马号,成为专门往返苏花公路的重要交通工
具,为花东子弟提供了一条安全返家的路,直到北回铁路完成后才再多一项选择。此外,
金马号客车也在1960年开始行驶在连结台中、南投、花莲的中央横贯公路(中横、台8线
),以及高雄往台东的南回公路。
此时由于糖铁客运开始衰退,乡镇道路发展的客运开始普及,公路局乃大肆美化道路景观
,成为不少人的回忆。如作家郑如晴在其散文作品中,回忆其念初中时从彰化市区搭乘公
路局的车,在往鹿港的142号县道(彰鹿路)上绿色隧道(栾树)开了近半小时,缓缓地
接近鹿港镇头的台糖小火车站。
此外,公路局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它也参与台湾十大建设之首的南北高速公路。出身江
西省南昌的前公路局胡美璜(1912─1999)在副总工程司兼任新工处处长任内,除了参与
公路局负责建设东西横贯公路的路段,更于1970年兼任公路局高速公路配合组组长及筹备
处长时,研究南北高速公路的可行性及筹备工作;同年再担任“台湾区高速公路工程局”
局长,将工程人员讲求实证科学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于是,台湾第一条高速公路,前
后施工 7 年多,至 1978 年10 月 31 日全线通车;工程局也改制为“交通部台湾区国道
高速公路局”,简称“高公局”。
未来展望
公路局致力于公路工程、公路运输管理及公路监理业务,对台湾经济发展功不可没。加上
,此处位于台铁旧台北车站的正对面,也见证了台湾从日据时代所建立的铁路王国。10年
前的3月,公路大楼在公路局迁移至东园街新办公大楼办公后,被指定为市定古蹟。为了
“古蹟保存利用”,直到2021年才开放让大众参观。
目前二、三楼层以展览日据时期的老照片为主。而和该建筑历史相关的,仅有偏向二楼一
隅的《跨‧交‧通:从“大阪商船株式会社台北支店”到“国家摄影文化中心台北馆”》
的常态展示。笔者建议,当局应以“台湾交通运输和庶民生活”相关展览,作为国家摄影
文化中心的重点项目。例如,可以呈现1960-1970年代旅行摄影家Lawrence E. Cox的摄影
作品,唤起民众对原乡和旅行的记忆;此外还可展示从日据时期发展的脚踏车、人力车、
三轮车,以及拥有50余年历史的金马号客车厢等,以接地气。
(作者系历史研究工作者)
https://www.observer-taipei.com/book2021/item/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