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转录] 作为依变项与自变项的中国 — 《建国与

楼主: vikk33 (陈V)   2021-01-01 19:57:53
※ [本文转录自 HatePolitics 看板 #1VxmoL76 ]
作者: vikk33 (vikk33) 看板: HatePolitics
标题: [转录] 作为依变项与自变项的中国 — 《建国与
时间: Fri Jan 1 19:50:38 2021
1.转录网址︰
※ 网址超过一行 请缩网址 ※
https://reurl.cc/Ld9RjL
2.转录来源︰
※ FB公众人物、FB粉丝团名称、其他来源 ※
立场新闻
3.转录内容︰
※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
吴介民
关于“国家形成”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为何我们还需阅读这本书?从认同政治的角度来
看, 我作出的回答是:香港,台湾,都还在历史地图上寻找自己未来的位置。本书可以
提供启发性的思考资源。庄嘉颖博士这本专论《建国与国际政治 ——近 代中印泰主权国
家建构比较史(1893-1952)》(下称《建国与国际政治》),结合了国际关系、比较政
治以及历史研究,提出一个质疑既有对国家形成的解释:是外力(外国干预)导致了一个
虚弱(弱势)政体最终成为一个主权民族国家, 而不是过去一般认为的民族主义意识形
态、抵抗殖民地的阶级斗争、民族自决规范的力量,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这个“反直观
”的命题充满学术企图心,当然也容易引发学术争议。这正是本书精彩之处。
本书使用中国、印尼和泰国作为检证的个案,中国是主要案例,印尼和泰国则是辅助案例
。本书将此三个案例都放置在同一历史时段中分析:1893-1952 年。关于案例选择与历史
时间断点的选择,作者已经做了详细的交代,我想进入本书的核心问题。
《建国与国际政治》的主要观点
本书的主要论证是:一般认为的外国势力干预一个弱势国家,会造成该国的权力结构去中
心或破碎化,因此导致无法建构现代型主权国家;但作者论证,外国势力都必须考虑“进
行干预的预期机会成本”,当所有外力都预期机会成本太高,而各个进行干预的国家又都
处在某种“充分竞争”情势下,就反而会促成该被干预之弱势政体的国家形成,导致被干
预国内部政治制度的成熟,包括权力集中化、对内之领土与人民的排他控制、对外自主性
等等,此即主权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国(清帝国末期到民国初期)、印尼(荷属东印度)
、泰国(暹罗)这三个“亚洲病夫”在帝国主义的长期夹击下,不像世界上其他“第三世
界”国家要到二战后才纷纷进入解殖建国过程,却竟然都在二战结束不久后即完成“建国
”,而且它们各自建国成功的力量不来自国内,而是来自外力干预的结果。这是本书最重
要的谜题(puzzle)。外力影响弱国的政治发展早已众所周知,但本书论证,外力的某种
干预模式,不但不会造成国家结构四分五裂,反而以主权国家形成为结局,这是本书赋予
自身最主要的挑战,因为“外来干预如何决定国家建构的方向与时序”, 需要细致的历
史资料的佐证。因此,本书以四章历史材料来处理中国案例。
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角度来看,本书有几个特色。第一,国家形成之理论根源来自欧洲与
美洲个案。此书尝试在欧洲中心观点之外,引入亚洲的视野。第二,本书采取了理性抉择
的理论, “预期的机会成本”与“预期干预成本”,就是针对外力运作的一个核心解释
概念。第三,本书采取理性抉择论,也使用制度论,我虽不认为本书采取“物质主义观点
”,但本书对意识形态、理念、集体主体认同等面向的解释力,抱持着较为根本的怀疑态
度。讲得更直白,作者反对韦伯主义式的理念主义取向(ideational approach)。第四
,最关键的,本书主要因果命题安置在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等人的结构现
实主义的理论传统中,同时结合了彼得・古勒维奇(Peter Gourevitch)的“第二意象反
向论”(second image reversed)。外力干预是“解释变项”(即所谓EV),而国家形
成的政治则是“依变项”(DV)。这个简洁的解释架构,充分展示了作者优异的理论训练
与文献掌握,它最主要的论敌包括:民族主义、认同政治、国内政治结盟或抗争政治论等
以“国内层次”为解释项的理论, 或一般所称的国家中心论。作者在清晰而谨慎的修辞
中,富含理论企图心。眼尖的读者或许会发现,本书从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政治史的传统
中,对比较政治所提出的论证上的挑战,其实是一个经过创新、细致化的“权力均衡”命
题。
《建国与国际政治》引伸的辩论命题
接下来,我想谈一谈本书带来的启发,与可能引发的辩论。这里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中
国是民族国家,或是帝国? 根据本书的论证,这个疑惑不应存在,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站稳脚跟的一九五〇年代,中国就已经完成了现代的“建国”工作,而且是一个标准的
主权民族国家。然而,当我们拉长历史视野,中国至今仍然处在一个长周期的历史重构过
程。清帝国瓦解之后,中国经过一段期间的“半殖民状态”与战乱,在中共建国并“统一
”中国之后,迄今仍在处理棘手的“周边”关系,包括少数民族与那些“未统一的领土”
。以往的帝国解体,例如奥匈帝国、鄂图曼帝国、苏联帝国, 都伴随着周边民族的独立
,但清帝国解体后,中国又拼凑出一个类似清帝国版图的国家,而遗留诸多该解决而未解
决的历史难题。今天,西藏与新疆正在承受激烈而暴力的“汉化”殖民;香港正经历“二
次回归”,港区《国安法》对香港抵抗者的打压,相当于戒严时期国民党对台湾本土民主
派的镇压;而对台湾,则是从“和平统一”(实际上是无限期延后),演变为咄咄逼人的
“武统”威胁。在北京眼里,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在台湾眼里,台湾是“具有民
族自决权而且实质独立的国家”。中国统治精英在“经济崛起”的鼓舞之下,燃起了打造
“大中华帝国”的雄心,习近平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界提出的“天下秩序观”、
“新朝贡体制”都属于同一类论述系谱。内陆政治核心硬要吞下众多多元而异质的周边。
鸟瞰中国陆地核心对周边的侵略性作为,中国正经历著“国族帝国”的建造过程,这个过
程对中共而言,充满著风险与不确定性。这个过程如果操作不当,会不会反而导致中国国
家的“权力集中化”受损?是一个有待检证的谜题。迥异于本书对民族国家的定义,或许
可以反过来论证:中国尚未完成现代性的建构,也还不是一个标准的民族国家。借用本尼
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说法,中国共产党仍在争斗著将“中国”从传
统帝国(天朝)转型为现代国家。换言之,当代中国究竟走向创建现代民族国家,或朝向
帝国重建,仍是未知数。
第二,当代中国对国际体系具有多大的影响能力?首先,我同意作者在前言所述,本书对
当前的台湾与香港在思考与中国关系时具有参考价值。中国以它逐渐巩固的对外影响力,
从国际体系入手箝制台港。本书的出发点在于解释“弱势政体”如何变成主权国家。从方
法的角度,对中国这个个案的解释,在一九五〇年代就已结案。在此解释架构中,中国是
个“依变项”。然而,当中国重新“站起来”之后,它就变成了“自变项”。同样被称为
“中国”的这个单元,它跨时性的行为模式, 会随着国际局势(系统层次变项)而变动
,而产生很不一样的互动关系。今天的中国政府行为, 和它在一九五〇年代与一九八〇
年代的行为模式,就构成极大反差。国家行为和系统层次变项之间的互动,究竟因果关系
为何?一直是重要的理论辩论。在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提出他的经典论述
之后,“系统层次”就在国际关系学界成为主流思维。确实,从系统层次出发的结构现实
主义,对于国家行为、国家间互动,有很强的解释力。本书遵循此一传统,但另辟蹊径,
提出一个非意识形态导向、非国家中心观点,来解释当代主权国家形成的政治过程。这是
本书对比较政治文献最大的贡献。然而,关于系统层次和国家行为层次的因果关系,从深
处看,是一个“鸡蛋相生”的难题。其中最大的变异度在于国家规模与国家实力。当中国
积弱不振时,它是被塑造的国家;当它茁壮时,以其经济总量与政军实力,在世界体系中
的影响力,则不可同日而语。就如同美国自二战以来的霸权地位,也是奠定在它的国力对
体系的深度穿透及驾驭能力。弱小国家和超强大国,对于国际体制的影响力完全在不同层
次。
《建国与国际政治》与中国崛起
今天,中国在全球投射硬实力、软实力以至锐实力,导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感受到其
威权扩散与威权输出的压力。中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行为,也严重挑战到美国在此区域的
霸权地位。中国的行为对国际体系的结构变迁,正逐渐展露其渗透力(或潜力)。因此,
采取较长的时间尺度, 同样是中国,同一个主权国家,它的行为与国际影响力所带来的
实际效果,以及它所带来的理论蕴涵,也就产生极大差异。中国的国力、国家能力、国族
主义意识形态,都成为其进行国际干预的关键解释变项。中国正在汗流浃背地让自己成为
世界舞台的自变项。最后,这部学术作品在实践上对华文读者有何意义?本书由新加坡人
写作,香港人翻译,在台北出版,推荐序作者之一为台湾人,已说明其丰富的寓意。
4.附注、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备注 ※
其实就是
中国在现代世界的定位
在民族国家的世界中
忘不了帝国
建构出不伦不类的想像共同体路径
造成死局
※ “Live”、“新闻”、“转录”此类文章每日发文数总上限为3篇,
自删与板主删除,同样计入额度 ※
作者: iamalam2005 (山风)   2020-01-01 19:53:00
你以后转文能不能在前头附个作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