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HatePolitics 看板 #1TSrYnfs ]
作者: vikk33 (vikk33) 看板: HatePolitics
标题: [转录] 恢复联考,好吗?教改,失败了吗?
时间: Sat Sep 7 15:13:51 2019
1.转录标题︰
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请写名称
恢复联考,好吗?教改,失败了吗?
1.转录网址︰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reurl.cc/9zE7Dj
2.转录来源︰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 他板文章可免填※
蔡依橙
3.转录内容︰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我们小时候的那套,现在能用吗?
有了自己的小孩后,对于“到底怎样才是对的教育方式”,也曾感到徬徨,于是这几年,
根据我自己的疑惑,以及孩子的状况,作了大量的阅读与思考。
三十年前,我自己读书升学时,是报纸、媒体与社会,都喜欢看到神童,都觉得早读、跳
级与资优班很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年代。同时也是联考能让贫穷家庭翻身,社经阶级可
以向上跳的时代。(但当时究竟是整个社会向上跳,还是真的有相当多超越时代平均的移
动,这没经过分析,很难说。)
三十年过去,我不确定用过去那一套,还能不能让孩子面对未来,意见跟流派又多到我不
知道该信谁的。经过归纳,以下是我很想研究,并形成自己看法的题目。
有种论述认为,联考是穷人家少数可以翻身的机会,而且很公平。所以我们应该恢复
联考。这样的说法,对吗?
教改是彻底失败的,多元入学,消灭了明星中学,让所有人变得平庸,也让真正的好
学生,不一定能考上理想志愿。有心的家长只好花钱进私中,才能维持过去的高强度课业
要求,所以教改彻底失败。这样的说法,对吗?
过去的资优班,集中上课,聪明的孩子才能有足够的竞争强度。现在的分布式资优班
,群育也顾不全、竞争强度也不够,换来换去的同学组合,没办法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
这样的说法,对吗?
以下,是我个人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这些归纳,是根据过去几年“我个人”到处请教、
阅读、思考,综合而成,不见得适合您,也不见得就对。如果用得上,欢迎参考。如果看
法不同,不用勉强。
恢复联考,好吗?
过去的联考制度,的确被认为是穷人家少数可以翻身的机会。形式上也看似相当公平。但
时空背景已完全不同,我们不应该恢复联考。
当年那么做,有其历史背景。权力超级集中的中国国民党政府,配上美国的支持,嵌入全
球协作体系,社会从农业转工业,急速进步,国家需要也愿意培育人才,但经费毕竟有限
,分配教育资源时,要知道“谁值得被投资”,只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拼个高下。“会
考试的人,至少表示你头脑不差,而且愿意在规定下乖乖服从。”
但是,现在的台湾,富裕起来了,已经是世界前 20 强,前面的国家,不是靠石油,就是
靠脑力。台湾既然没有石油,就只能往创意、整合、高科技去走。社会多元、国际接轨的
今天,继续把大量年轻人的青春,耗费在应试技巧上,教成顺民,并非恰当的战略投资。
而且,各类组的第一志愿,平均薪资都快速降低,新职业与新工作型态却飞速出现,就算
成绩杰出,考上法律、商业、电机、医学、农业,“翻身”程度也不如过去。
恢复联考的呼吁,或许只是人类记忆的高度选择与偏误,造成集体缅怀 the good old
days 的特殊现象,即使 the old days 也不见得那么 good,但人们忘记那部分了。
教改,失败了吗?
天下杂志最近所拍的《海阔天空:长大以后》,很清楚的用五个受访者的世代追踪,告诉
我们,“多元教改”,是成功的。
分数之外,我们更能注意到每个人的专长与兴趣,随着社会逐渐多元成熟,每一个人都能
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特质,找到适合的工作,不会“一试定终身”,考试的成绩好坏,也跟
他们后续的幸福状态无关。(五个故事看完会发现,长期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原生家庭。
)
现在的公立国小,不再激烈的排名,多元的活动,给每个小朋友都有参与机会,奖状与各
种荣誉的颁发,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建立自信。明星中学的 PR 值的确持续在下降,不再
只限功课最好的一群人能读,甚至功课特好,也不保证能进。各种复杂且多元的评估方式
,让人人都有机会。以税金取自全民的角度来看,最大化照顾全部孩子,这方向是对的。
过去在应试教育体系中,超过一半的孩子永远都被贴上普通或甚至鲁蛇的标签,教改之后
,这些“大多数的孩子”,得到了更好的尊重、更多的师长注意力,与更好的成长体验。
相对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孩子不一样,值得更多的成长空间,公立学校部分,还是保留
了资优鉴定、缩短修业年限等途径。如果想要继续高强度课业、直接国际化,或更丰富的
学习资源,在现有的政策下,是鼓励家长自行投资金钱与资源的,前述的三种需求,可以
分别选择升学私中、国际学校、各种实验教育。
这点我觉得是在阅读许多评论时,要特别注意的。像是施明德先生最近分享的“自学成绩
文”,我个人很恭喜他们夫妻对教育的投资终于得到想要的回报,但里头将教改批评得一
无是处,我觉得或有商榷之处。
政策方向,是把税金用来照顾绝大多数的小孩,提供“国民教育”,如果自己的孩子特别
聪慧,父母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又够,由家长自行安排并负担,是目前的政策方向,也
是比较合理的作法。
“就像是健保跟自费的差异”,医疗界的朋友,这样比喻应该很容易懂。选用自费医疗技
术的人,享受科技好处的同时,其实不用一直批评健保的。因为健保的目标,只是“在有
限的资源下”,去“提供大多数人基本照护”。
分布式资优班,好吗?
在台湾,谈“资优班”太浓烈,各种不同角度的批评,个人化情绪都占很重的比例。借镜
中国的经验,客观来看,或许不错。
《谁在教育中国》一书,作了许多国家级资优“少年班”神童的追踪,事实是,这些孩子
也许在知识学习上不错,但集中训练后,生涯成果不如预期,包括:在长辈与社会的期望
下被限制选热门科,而无法延续自己兴趣,历经挫折后最后出家的宁铂;似乎有些亚斯,
人际政治拿捏不佳,导致博士无法毕业,只能活在自己世界,偶尔教教书的谢彦波。自杀
、行为偏差、适应不良、自暴自弃的,更是多不胜数。
根据校友追踪统计,有一半的人非常后悔,如果可以重来,不会选择再读少年班。主要原
因是,一个人的成长有非常多面向,因为某些科别的智商特高,而加速成长的过程,虽然
优势被放大了,但众人期待相应提高后,却显得其他领域异常笨拙,后续的受挫与社会适
应,超过一个人所能承受的,产生的负面效应特大。
分布式资优班,让孩子在正常的人际关系与更专门的学习中,取得平衡,也是不错。偶然
听到一些朋友小孩的经验,以及学校招生的说明,也发现,目前台湾公立学校的分布式资
优班,多以整合学习、专案学习、团队互动为主,而非拼高深、拼难题的应试集训。这样
的确是蛮适当的调整。
总结
用我们成长年代所看到的,所记得的,去面对 30 年后的今天,是非常危险的。世界不一
样了,科技方便性不一样了,台湾在国际贸易秩序中的定位,也不一样了。我们必须自行
阅读、观察、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状况与孩子的状况,做出个别化的决定。
这篇其实本来是要写《谁在教育中国》的读后感,但一开始讲“动机”,就 2500 字,干
脆独立一篇。书,就下次聊吧!
4.附注、心得、想法︰
我常想
如果社会上某些人真的真心只要只懂教改前的那套的话
其实大可换个想法
自己去开自己心目中的学校体系
跟国家的体系井水不犯河水
像马来西亚的华人(不要穆斯林那套,自己学自己的中华文化)
日本的朝鲜人(不要资本主义那套,自己学自己的主体思想)
或是以前东欧的犹太人(不要基督徒那套,自己学自己的旧约圣经)一样
这样全世界都会当你是真有担当跟理念的英雄
不是成天在闹得狗熊
有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