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jetalpha (月迷風影)
2016-09-21 23:22:32【转录来源】
李又如 2016/09/21 17:10 脸书发文
【文章标题】
又不小心写太长的采访后记
【完整内文】
【又不小心写太长的采访后记】
一个人一辈子会不会遇到政府要来征收你的土地,是依据什么?
其实就只是“运气”而已。
直白一点说,这些上街头反迫迁的人们,只是比我们衰了点。
要多大的“公共利益”,你才会愿意走?
照片是上周去果菜市场采访,听完富雄大哥的故事,我问他“愿不愿意”带我去
被拆毁的地方看看?他毫无迟疑的答应,起身就要带我去。我还想说自己顾虑太多。
后来才知道,那是九月一日之后,富雄大哥第一次踏进被拆毁的家屋里。
离开高雄的那天,我觉得手上的故事好重好重。
这一期《新新闻》周刊报导有三篇(目前网络只上了第二篇对吴富雄大哥的专访,
偶比较希望大家先看第一篇,呜呜)。从高雄果菜市场、大沟顶案去谈台湾现在毫无
转型正义的迫迁案,并尝试把果菜市场案“说清楚”。最后一篇,写居住权如何在
台湾落实,以及目前的进程(孙健智法官日前的判决、以及宝萱在台北市政府的努力)。
老实说,这篇报导来得太晚。前阵子一直很迷惘,对于反迫迁的议题找不到新的破口。
只谈个案,又会流于搧情的情绪运动,谈修法、谈居住是人权,又会被觉得只是
不切实际打高空。怎么写?读了一些书,尝试补充能量;找了一些人聊天,还是
没有安定下来。
直到上上周遇到在脸书上同样很关心果菜市场的同业,我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问
对方:“你会写果菜市场的报导吗?”那一瞬间其实有些羞愧,我为什么不去做呢?
周末在家读完《黏土》,哭到不能自已,联络了熟悉事件的人,决定隔天就去高雄。
事实自有它的力量。尽管舆论几乎往市府倒去,果菜市场会有这一群人抵死挣扎,
真相是民进党略过了超过四十年的争议,直接继承了不公义的土地。
果菜市场的案子不好懂,其实也不难懂。关键在于政府对外宣称一切合法时,忽略了
还有一个诉讼正在进行。明明征收已经合法完成,现在的产权属于高雄市政府,为什么
居民还主张自己有权利?歧异在于这个征收“有没有效”(现在就已经开始头昏的
可以略过看回应处有一张表)。
四十多年前征收民地盖的果菜市场,只用了总面积的一半。时任市长王玉云承诺要
“减半征收,半数返还”,要居民不要领补偿金。没想到果菜市场建成后,在王玉云
任内没有完成的返还土地,之后也遥遥无期。
依法,若土地征收后一年没有按目的使用,居民有权收回。加上在今年年初至少
还有一二〇户没有领补偿金。这两者,已经是非常明确能主张“征收无效”的证据。
居民的确打过官司,而且也赢了。一九八三年,内政部认为居民有权收回土地,
要求高雄市政府“另做适法处分”。这个“另做适法处分”,就是后来的市长许水德、
谢长廷不断协调的原因。但到了今年,过去的沟通基础却全部幻灭,变成“征收已经
完成”。
是啊,征收是合法(后来针对果菜市场为民营事业,政府不得征收,居民有提出告诉。
但当年《土征条例》还没有通过,对公益性必要性并无审查机制。后来法院判之为
“公用事业”,征收合法),但有没有效?
事实上,征收有效无效,根本还没开庭。
那高雄市政府有没有权拆?居民当然认为没有,因为你都还没告诉我有征收有没有效呢。
但很悲哀的,法院判定是有。居民针对政府的限期拆迁公文提出“停止执行”,
法院认为,就算拆了,以后还能回复(例如用金钱补偿),所以就算未来判决是征收
无效,现在拆了也没关系。
但大埔张药房毁屋难返,历历在目。
理解完这一切,边写稿边生气。气的是高雄市政府农业局受访时用非常含糊不清的话,
说“官司都赢了,一切合法”,还说“自救会应该要去找其他立基点,不是一直在
已经败诉的事情上打转”,然后提出几个事后我跟律师确认过毫无根据的理由,指出
自己完全合理。甚至说“我们都对媒体回应过了,今天有开记者会啊”。
但这样的应对,已经让许多人站在市政府那边,指责这些居民。
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一言难尽的历史因素,不只是被抹黑为违建、钉子户的舆论,
当政府搬出“公共利益”,他们瞬间得和整个城市的人为敌。就是你们不愿意搬,
我们城市发展才会停滞。但凭什么这些人要牺牲?还面对着说得不清不楚的公共利益?
面对着明明就有更好选择,却因为省钱被舍弃的最佳方案?当开发案遇到少数人要
被牺牲,“最佳”的评估标准是什么?
他们不是不愿意。曾经在淡海遇过一生中被征收三次的婆婆。淡海新市镇一期开发的
时候,也鲜少人说不。但你要当时的居民面对着一座空城,一座宣称要解决青年
居住正义,却建商林立的水泥空城,来跟他们说“我地不够了,我要征收你的地
开发第二期”?
但都市计画有保障人民参与的权利呀。都市计画的公开展览是在规划完成之后,
就算人民可以发表意见,今天政府要开一条路只经过我家,它会愿意花多少成本去
为了你修改所有设计?更遑论有太多案子,人民知道土地要被征收的时候,不是查估
通知,就是限期拆迁公文。
所以,台面上对被迫迁户的沟通,只剩末端的补偿。没有人愿意回头去看征收
有没有必要,反正只要补偿够,人民就应该拿钱走人,不愿意,就是你贪得无厌。
政府以为这样就够了。但这个成本没有消失,转嫁成日后抗争的社会成本,一个又
一个案子愈拖愈长,久了,觉得事不关己的阅听众也厌了。
就因为遭遇征收与否,只是运气好坏的差别,居住权的倡议才重要。他原本可以
世居于此,却被迫拿钱离开。钱有多少?拆迁补偿、建物补偿……林林总总的钱
补偿金加起来,可能因为房子的建物老旧,扣了一点,可能因为你的产权认定有瑕疵,
扣了一点,而没有产权只有建物的,甚至没有安置的资格(事实上现行法定的安置
只针对“弱势户”,以社会救助的概念去判定)。
之前采访南铁案的时候,有人私底下问我,“家”真的是难以撼动的概念吗?政府
已经提供了这么好的安置方案(南铁案市府提供居民可以用极低价买新落成的房子),
为什么自救会还是不愿意妥协?
我问,有没有人拿了补偿金以后还买不起?她点点头说,还是有啦,有极少数。
假设没有南铁东移案,这些居民甚至连“要不要搬”的抉择都不用有。而政府逼
他们走人,给了他钱,还要他花钱买房子。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合理?
就因为只是运气差了一点,许多人的后半生被迫投入社会运动。在并非完全公开的
资料中努力爬梳,找出对自己案子有利的证据。有太多次,受访者义愤填膺地拿出
一叠又一叠厚厚的资料,感叹说“开(环评、都审)会的时候我都讲得比他们清楚!
搞得我好像政府一样”。还有太多太多,过不起抗争生活的,只能拿着微薄的
补偿金低头走人。
在果菜市场自救会采访那天,来了一些面临高雄其他征收案的居民。富雄大哥像是
支柱一样,提醒著对方跟政府会面要录音、不要乱签同意书等长年抗争累积下来的心得,
“一方有难八方来援”的义气,来自了解彼此处境的受害者。多么悲哀。
富雄哥总会加上这么一句叮咛,九月二十五日,一起上台北抗争啊!然后有自救会
私下告诉我,游览车太贵了,他们只能派代表上去。到了台北,也不知道会有多大的
媒体效应。担忧全写在脸上。
我想到上次高雄争议案大集结的时候,记者会还在进行,新园农场的蔡大哥却一眼就
认出坐在记者群中的我,挥了挥手。
那天,新园农场自救会是人数最多的。不抢话,就静静地站在一边。他熟练地处理
整车游览车乡亲的大小事,应付媒体,抗争是他后半生突然必须习得的技能。而在场
有多少人都是被迫变成这样。
记者会后,我跟蔡大哥打招呼,他一直谢谢我。我能做的,就只是一年前写了一篇
三页的报导。还无法替他们正在诉讼的官司帮上一点忙。
我们能做什么呢?这些长期与政府对抗,被舆论攻击的人,真的很需要有人跟他们
站在一起。真理愈辩愈明,事实会证明谁才是不公义的一方,只要有机会听他们说说话,
就会理解他们愿意投入抗争的原因。
我真的很希望,九月二十五日,大家能跟他们站在一起。
【转录连结】
https://goo.gl/O2A80Z
【转录心得】
本篇为脸书网友李又如 2016/09/21 张贴的脸书发文,也是高雄果菜市场迫迁案的相关
阅读,提供给关心迫迁相关事件的版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