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文] 王宏恩:(为)什么是政治版图?

楼主: iamalam2005 (山风)   2014-08-16 15:08:35
风传媒 新世代观点 http://ppt.cc/Ax3~
王宏恩 2014年08月16日 09: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文章简单介绍了“选举操盘”的概念,也提出“为什么是55:45”的猜测。当我们可
以从中去看到选举的策略性而不只是理想性,就可以用更有效的方式去介入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从台大政治洪永泰恩师在1995年提出政治版图的观念后,政治版图就成为学者、名嘴乃
至于民众朗朗上口的用语。在台湾,版图就是一个选区蓝绿的基本分布,每次选举‘正常
的话’开票出来就会符合版图,且在2000年后的14年来这蓝绿60:40或55:45似乎成为定值
(如下图显示),身边许多泛绿的朋友哭丧著脸输到习惯了,认为‘台湾基本盘就是蓝大于
绿’。
然而,仔细一想,同样地蓝绿分布要怎么维持14年?假设每年有1%的长辈过世被1%的年轻
新选民取代,这段时间台湾人口就换血了14%;随着选举层级的不同,我国这些选举间投
票率也从最低58%到最高82%,相差了近1/4的台湾人口;更别提每次选举都会有人无法投
票、有人有空投票、有人出国不在、有人经商对岸。这么多的变化下,怎么还会正好维持
著55:45的蓝绿得票比例?难道新选民的政党倾向与老长辈相同、没空投票的人正好也跟
投票的人蓝绿比例相同吗?
因为这一串的比例,是一连串的统计、支出、精算与冲撞后的最终结果,而绝非‘本来就
该如此’。对国民党来说,早年透过村里邻长形成强大的计票网络,要求每个村长邻长回
报每个投票点可得多少票,再提供相对应的行政或政党资源作为交换(可参见王金寿教授
的这两篇研究如何动员[1]及买票[2]的学术论文)。
而在近代,竞选则是靠每日追踪的民调资料,观察各种政策及新闻曝光对于民众观感的影
响。民调分析师会把选民们依不同背景类别分类,什么性别、学历、居住区域、工作类型
,会特别希望透过什么管道或得怎样的政策、选举日投票机率为何、哪些人本来就会投、
哪些人要再多推一把。然后统整给政党高层后,针对不同类型民众所望的不同政策间进行
取舍与计算,得到胜选所需的选票及开销,再分头找各个类别的资讯代表人物进行传达。
就算人口结构改变,还是能针对新选民的需求进行取舍,因此从来就没有‘年轻人全支持
泛绿’这种事 (例如笔者曾统计分析年轻人对两岸经贸的态度,发现年轻人的态度并非一
致,反而是较其它世代更为分裂与极化[3])。
当然,草根性的基层动员仍是一大关键。笔者在几周前讨论台北市长选举亦提到首都市长
民调有五成民众曾被郝的支持者当面动员、三成被苏支持者动员。在最后无法发布民调的
两周里,就是这些一栋楼一间屋的敲门、弯腰、拜访、递卫生纸或小包米,并察言观色进
行记录后视情况再动作,才真正的把选前民调里大量的‘未决定、不确定’的选民催出来
投特定候选人,这也是为何选前民调大胜5%的候选人会在开票后大输10%。哪些大楼要拜
访、派多少人拜访、去哪花前聘来这多人来分工合作,这些资讯的取得、取得的花费、执
行的花费,都是经过大数据、大的社会网络、以及充足的政治献金在背后支撑起来的。没
有这最后的拜访,就笔者个人经验是拿不到非常多票的。
最后,为什么是55%?笔者没有确实的证据,但从统计上这是个相对安全、不怕翻盘的数
字,更高的比例意谓著更多动员支出、更低的比例则要担忧选前之夜猪羊变色。最后选举
开票出这比例绝非‘本该如此’,而是上述这一连串的作用力及反作用力互相竞合之下,
才在民意如流水中始终维持这个看似无法超越的比例。换言之,只要任何的判断错误、动
员失败或无效的议程设定,挑战者仍然是有获胜的机会的,只是在将选民分群分类进行微
定位(micro-targeting)时要更谨慎细致,也要长期部署最后能大规模动员的能量及资源
。这是人情战、长期战、科技战。
*注释
[1] 重返风芒县:国民党选举机器的成功与失败 http://ppt.cc/s07w
[2] 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东为例 http://ppt.cc/zeVz
[3] 两岸贸易、世代、与统独 http://ppt.cc/gUH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