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igamanami (丸子头演员)》之铭言:
: 在前几个月前学运期间,有遇过一种人
: 听到帆庭都是念文科的,开始不屑
: 提到就是文科者专念些没用的东西,才上街喊些不实际的东西
: 最后生活还不是靠理工者来创造科技
: 也许是少数特例,但多数人重理工轻文社科系的现象大致是事实
: 大概是薪资结构导致这种想法
这里混淆著两种思路人,
一种是, 以现在现实眼光看待未来,
另一种是, 台湾社会存在一种完全不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人,
两种可能同时在一个人的思维里, 但也有可能只存在其一.
第二种人的看法就只是无知, 周遭的环境也遇不到有成就的人文社科份子.
所以就讲了一堆自己以为道理.
但我比较在乎第一种,
以第一种看待人文社科的人, 有可能也是在人文社科的人哦!!
可是他们的作法就只依照别人怎么走, 就照样照作.
即便走在校园或研究圈里, 想的永远是从较窄的现实面来考量.
最后窝在学术环境中, 位置也抢到了, 也停滞了,
再也走不出校园一步, 也不接触甚至带动学术外的活生生的社会文化运作.
(如果他是钻研的是德国古典思辩哲学就算了...)
多数研究者所看到的现实面, 明明是人文社科, 却只关心学术体制.
甚至全部放弃... 只在乎自己在学校里的"做人".
会造成现在台湾人文社科研究疲软与无竞争动力的, 问题就出在这.
在外人的看来, 这就让更多人不懂这堆人到底对社会有什么具体贡献.
如果人文社科教授或研究者的典范与姿态让学生见识到,
主动迎战人文社会文化问题.
这才能显示出人文社科的作用与风范.
在学运之前, 台湾学术份子的风范看似都快要不存在了.
反而学运后, 看见人文社科的人虽沮丧但并未丧志.
会攻击廷帆乃至于黄国昌, 反而看出这些人恐惧的是自己:
"害怕面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