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vs 社会运动:从global aCtIVISm谈起

楼主: inaina ( )   2014-06-10 22:27:59
艺术 vs 社会运动:从global aCtIVISm谈起
http://goo.gl/L31YDh
一份假造的纽约时报、1527支用枪枝铸成的铲子
对于许多纽约、洛杉矶或是其他几个城市的通勤族来说,2008年11月12日铁定是一个非常
特别的日子。因为在路边发放的《纽约时报》头版上,他们终于读到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战
争结束的消息。令人振奋的新闻还不止这个,翻到内页,他们会继续读到政府将设立全民
健保,最低工资法案终于通过,公立大学将全面免费而Exxon Mobil石油公司也将在伊拉
克进行“公平交易”的讯息。然而,兴奋之余,某些警觉的读者也会发现手中的这份报纸
其实来自“未来”:报纸上的日期是2009年7月4日。事实上,这边报导的并不是“当下”
的新闻,而是对于“未来”的期待。这个“恶作剧”是由多个公民、艺术团体共同策画了
六个多月的行动。
时间往前一年,地理位置往南移,艺术家雷耶斯(Pedro Reyes)2007年在墨西哥西边一个
以毒品非法交易和枪击案知名的城市,库利亚坎(Culiacán),发起了一个活动:他与地
方电视台合作,在地方电视台播广告,邀请当地居民用枪枝来换取可以兑换民生必需品和
电器的票券。在最后,雷耶斯把收集来的1527支枪械(其中百分之四十属于军队专属的重
装备武器)重新熔化、铸成了1527支铲子,把铲子分送到不同艺术机构和学校去,计画用
它们在各地种植1527棵树。
“全球行动主义”
近二十年来,类似这样的“计画”、“行动”越来越多。先撇开这些行动究竟是“艺术行
动”或是“社会运动”,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确认的是,越来越多艺术家选择脱离艺术体
制替他们圈限出来的领域、生产模式,更积极地介入更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现实。
他们不再以制造“用来展示的物件”为终极目标,而更着眼于“过程”与“观众的参与”
,尝试着在公共领域中直接创造出“行动”与“情境”。这类作品往往和许多概念连结在
一起,譬如关系美学(relational aesthetics)、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社群艺术
(community art)、政治艺术(political art)、社会美学(social aesthetics)、新类型
公共艺术(New Genre Public Art)。在这其中,不断被唤起的关键字则是:行动主义
(activism)、参与(participation)、社会承诺(Social Commitment)、限地制作
(site-specific)、对话(conversation)、公民、民主、平等云云。
事实上,这几年来,包括英语和德语界都开始关注这个现象。一方面,艺术史家开始爬梳
这类型“艺术行动”的起源:有人把它回溯至法国大革命,也有人把它归结到一战时的前
卫派或是六○、七○年代的政治、艺术运动。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开始收集、档案化近十
几年来的“艺术行动”并将相关的宣言、文件重新汇集成册。在这个脉络之下,怀柏
(Peter Weibel)2013年底在德国卡斯鲁尔科技媒体艺术中心(ZKM)策画的展览“全球行动
主义”(global aCtIVISm) 野心显得更大,因为除了展出超过一百件作品、案例,他更企
图用网络数据库和一系列演讲、研讨会,在美术馆的框架下勾勒出当代社会运动的世界版
图。而且,他更认为由“行动主义”和“艺术”混合而成的“艺术行动主义”(artivism)
是二十一世纪的新艺术形式。
“公民运动”与“艺术”
只不过,作为一个观者,我们仍会心生狐疑。因为第一眼看来,“全球行动主义”实在太
过杂食:它不仅展出了传统意义底下的“艺术作品”,也展示了公民团体制作的标语、旗
帜,譬如绿色和平组织在2009年制作、用来呼吁已开发国家对环境保护投入更多补助的标
语:“如果世界是银行的话,你们早就解救它了”。除此之外,展览甚至把在抗议活动中
形成的资讯墙、帐篷群,社群网站推特、脸书,左翼哲学家的著作和全世界各地诉求不同
、背景也不同的公民行动记录当成是展品展出。相对于其他同样尝试着处理“艺术”与“
社会”关系的艺术史家,怀柏无疑走得更远也更要激进。对他而言,“公民运动”和“艺
术”已然重叠。而传统概念中的“艺术作品”只能被视为众多“行动策略”中的一小部分
。“艺术行动主义”所运用的策略还包括封锁、占领、快闪、罢工、涂鸦、文化干扰、海
报、网络活动、写请愿书等等。
可是,为什么“公民运动”能等于“艺术”?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回到“艺术”诞生的时刻去讲。在〈从代表性到表演性民主
〉(Von der repräsentativen zur performativen Demokratie)里,怀柏提到,古希腊
著名的雕刻家波利克里特(Polyklet)为了追求人体的“理型”,会先透过测量许多人,来
获得一个平均值、一个能涵括、代表多数人的“尺度”。对怀柏来说,这并单纯不只是在
艺术家在美学上的考量,因为这也对应着同时期“自由公民”的崛起和“民主”概念的诞
生。在这边,“艺术”和“民主”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默认了在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是
平等的,群体不是由少数贵族,而是由其中每一个公民所定义。
在历史上,民主在“议会”中被机构化。议会是全体公民的“代表”(representation),
它代表公民参与国家事务。在艺术中发展出来的则是“再现”(representation)的概念:
图像能忠实地呈现外在世界。透过“再现”,民主和艺术都同样默认了“公民”和“外在
世界”可以毫无损伤的被转译、体现出来。
然而,在二十世纪以来,“民主”与“艺术”都遭遇到了深刻的“再现”危机。在政治上
,人们渐渐发现,“代议民主”并不能充分代表、彰显、保护“公民”的权利与利益。在
艺术中,因为“摄影术”的发明,艺术开始拒绝作为把世界凝结固定下来的观景窗。或是
拒绝“透视法”,或是让颜色不再附属于所呈现的景物、成为作品主角,或是宣称“日常
物件”就是“艺术作品”,从印象派、前卫派、杜象到Fluxus,艺术开始从“再现”的任
务中挣脱出来,介入日常与社会,成为观念、事件、游戏、指令、行动。观众的角色也从
被动的接收者,转变成主动的创作者、参与者。
对于怀柏而言,这几年来由非政府组织发起的抗议、公民运动,之所以能被视为是“艺术
”,不仅是因为艺术在六○年代以来已经渐渐向“行动”、“生活”靠拢,更是因为在代
议民主制度不能保障公民,在国家、市场会透过大众媒体操控公众意见的时代,艺术的角
色已经转变:艺术不再具有自主(autonomy)、绝对或是独立性,而只能是一种行动的指南
,一种“民主”的媒介。就像是波利克里特在“艺术”和“民主”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一
样,艺术必须在“机构”之外提供“公民”重新介入、参与、实践民主的平台、实验室和
场域。艺术家的角色从艺术品的制造者转变成系统的批评者和逃逸者,而艺术的媒材也从
油画、雕塑转变成传单、涂鸦、网络…。怀柏认为,“艺术行动主义”不仅是一种新的艺
术形式、新的公民社会行为(在aCtIVISm中,他把“公民”的拉丁文,CIVIS,大写标示了
出来),也是一种新的“表演性民主”(performative Demokratie)。
“公民运动”与“艺术”的界线
话说回来,我们必须知道的是,上面提到的“艺术史”当然只是策展人怀柏的假设(或是
该说是“期待”)。不管我们有没有被他的史观说服,回到展览本身来谈,“全球行动主
义”所面临的难题和每一个处理“艺术行动”的展览相同:作为一个展览,“全球行动主
义”即便多么强调“参与”、“民主”,它本身并不是“事件”、“行动”,而注定要在
事后,用留存下来的文件、相片、记录来“再现”行动。正因为如此,作为展览观众的我
们仍然只是怀柏概念中尚未进化完成的“旁观者”。观者面对的亦不是“行动”,而是行
动的“影像”。
在展览期间,美术馆曾经邀请行动份子对展览空间“加工”。当在他们在处处提醒观众不
要触摸展品的美术馆墙上留下“请触摸展品”和“运动无法被策展”时,我们看到的也是
“艺术机构”和“行动主义”之间的对立关系。事实上,这个关系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从
前卫派到后来的Fluxus或是情境主义,“行动”不仅是企图打破艺术和生活、个人与群体
、作著和观者、主动与被动之间界线的尝试,也是对于艺术机构的批评和对于被收编成作
品、被神圣化、商品化为艺术的顽强抵抗。当然,后来历史的证明,这些“反艺术”的革
命终究都被“艺术机构”吸收、写进了艺术史册,放进了美术馆。(艺术和资本主义需要
的不正是这些源源不断、供应不绝的“革命”、“反方意见”吗?)但是,我们仍然得问的
是,“艺术机构”在历史化、理论化这些艺术行动之外,它能不能对于自己在社会中扮演
角色,甚至是对于整个艺术体制有更大胆的想像?
回到“公民运动等不等于艺术?”这个问题上谈。如果我们顺着二十世纪的艺术史读来,
很容易有一种“艺术和公民运动的区分渐渐模糊”的印象。不过,我们仍然得回头检视,
为什么在十八世纪以后开始去区分“无用”的艺术和“有用”的科学,把艺术排除在日常
和社会之外,认为艺术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在一开始,艺术之所以被赋予了绝对的自由
和豁免权的缘故,是因为我们认为,艺术有能力在整个政治体制、道德规范之外提出超越
整个系统的批评和想像。艺术不需要文以载道或是政治正确,也不隶属、屈从于任何时空
的范畴。就这一点而言,艺术基本上是与公民运动互相对立的,因为公民运动反对的正是
艺术中的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当艺术开始在二十世纪回身检讨自己的社会角色时,艺术
开始介入社会,寻求更实质的影响力。不过,在历史上,我们除了看到艺术的感染力(譬
如说,艺术在六○年代平权运动中获得的成果),也看到艺术在寻求影响力的过程中成为
政治附庸的例子(譬如未来派后来投入了意大利法西斯独裁政权的阵营)。因此,或许重点
并不(只)在于“我们能不能在社会运动和艺术之间画上等号”,而是我们该如何在“艺术
”和“社会运动”之间维持着它们联系的同时,也保持着它们之间相互排斥的张力,在寻
求社会改变的时刻,也同时捍卫著去想像另一个社会、另一种价值观与另一种全然不同于
当下生活的权力。
=====================================
虽然这篇文章是以艺术史的角度来谈社会运动,
也能从另一种角度来思考社会运动的本质,
所以还是贴上来和大家分享,
共同激发更多的想像力。
(想出更有创意的非暴力抗争行动?)
第一段提到未来的纽约时报好有梗喔!
作者: fantasibear (布谷熊)   2014-06-10 22:32:00
大推 终于有艺术观点的切入公民议题
作者: onelove (一拉)   2014-06-11 00:36:00
行动艺术
作者: fxabo (好喝)   2014-06-11 01:25:00
1980's的台湾也有一波抵抗威权的行为艺术浪潮
作者: KAOKAOKAO (鬼斗)   2014-06-11 14:16:00
漂亮的好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