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ohu.com/a/238492741_139533
我在小时候读李敖先生书的时候,其实他里面有两个面向是吸引我的。比如《传统下的独
白》,这当然是一个对抗权威、对抗社会僵化体制的一种free spirits,一个追求自由的
精神。那又有一个非常聪明犀利的文体,那样一个论述能力,这其实是很迷人的。李敖早
期写《胡适评传》,看出来他有一个能力——为历史研究创造一个很新的文体,有点像房
龙那样,是有这个潜力的,那么年轻,写《胡适评传》的时候才二十几岁,所以你看到他
无限的可能性。
等我在跟他工作的时候,他已经变成有两个生命基调了。第一个,他有一部分赖以为生的
东西,比如他替远流编书,不管是编《中国历史演义全集》或者后来《中国名著精华全集
》,其实都是他对中国经典文献的知识跟理解。这件事跟他年轻的时候强调全盘西化、打
破旧东西,其实是不一致的。但问题是,他后来的发展,并没有像年轻时候给你一个期待
。你以为他会变成一个学贯中西的人,但是后来并没有。西那部分,他是一点都没有的。
然后在我跟他工作的时候,他已经是每天都在写《千秋评论》的时候。《千秋评论》总的
来讲,在台湾当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它是一个对抗当时力量大得不得了的国民
党政府的东西。一人之力,一个人办一个杂志,每个月写十几万字的文章,只做一件事—
—对抗国民党。
可是,这两件事在我看都有点(不值得)。当然我是有点迂腐的想法,我总觉得很可惜。
他有学术潜力,应该去写中国思想史,应该去做这些事。所以,我有一次在我们开会的时
候,我就跟他讲,李先生,你丢掉了像《胡适评传》那样的事,现在都在做这些事。这些
事可能未来留不下来。因为国民党不会永远在那里,它不在了,你的书就真的不在了。他
当时就半开玩笑地跟我讲,这句话很反应了他的性格。他说,宏志啊,骂国民党,赔钱我
都干,何况还赚钱!(笑)
后来又过了几年,那一年大概就是《李敖回忆录》出第一集的时候,当时这个书也挺热闹
,所以那一年(李敖)就被台湾金石堂书店选为年度出版风云人物。金石堂要我为这个事
写一篇关于李敖的文章。我就写了这个文章,对他早年还有他在台湾所代表这种对抗精神
(做了论述)。如果没有李敖这种人在那个社会对抗当年权力很大、很集权的国民党政府
,我们其他人可能更觉得灰暗。你看到有一个人什么都不怕,我们跟着觉得大家好像力气
大了一点。所以这对台湾整个社会那种连续不断的反抗精神其实是有帮助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也觉得他很可怜。他等于一生被这个报复欲望带着走了。他本
来可以对这个社会有另一种贡献,(但)那些事就不见了。本来有一个无穷可能的年轻人
,最后就变成一个极可能是非常有限的人,跟他的题材、目标的局限性有点关系。那篇文
章发表之后,李敖就打电话给我,可见他对文章非常介意,而且跟我讲说,宏志,你这样
说,不是很对。结果虽然很重要,但过程也很重要(笑)。
我觉得(他)持这个态度可能也没什么改变。我觉得李敖是一个悲剧。本来是一个乐观幽
默,有非常多潜力——写文章的潜力、做学问的潜力,什么都有的。但是,突如其来的一
场牢狱之灾,一个言论恐怖,把这个人彻底变了样。他后来觉得其他目标都不重要了,对
抗这个权威是他唯一要做的事。当然,这件事对台湾可能也意义重大。不过,你后来想想
看,国民党后来都倒了,连这个目标也没了。他说这个话都没有(多少价值了)。国民党
很强大的时候,对抗它看起来像是勇气的意思。倒了之后,你再骂它,连勇气都算不上。
所以后来他就做电视做什么,来北大演讲,讲了很多对毛泽东、中国大陆的种种肯定、支
持。这个在台湾有一些争议。不过,如果你看他过去说话的方式,你都明白,他说A的目
的是为了要反B。比如他的蒋介石研究、孙中山研究、讲“二二八”的历史,他的目的都
不是要真正写那件事。要写的是,你如果说他是这样,那我就告诉你,有别的证据可以证
明他有一部分完全不是这样。所以这些东西都太针对性,也就太工具性了。
所以,那个书如果不在对抗的架构里头来看,你会发现他就没有单独存在的价值。只有在
当时言论市场那个对抗概念,如果这个社会大家都这样说,他告诉你说,不,有别的证据
可以证明有些东西完全不是这个样。所以一样的。在台湾,过去国民党政府讲共产党多糟
糕,毛泽东多么恐怖。他告诉你,国民党宣传不完全是对的。这个地方如何如何,那个地
方如何如何。如果你把他放这个架构,你就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所以他有时间这个概念,
其实有一个 in time ,在那个时候做的事,跟当时整个社会理解架构的对抗性。如果你
这样看,回到那时候看,你可以明白他话的功能在哪里。
但我说,当那个时空环境没有的时候,那些话变得不但没有意义,可能还引来误解和反感
。所以我说,他一生为了这个对抗付出的代价,最大的并不是坐牢,而是使他自己变成一
个不要紧的人。这个其实是太大的代价。本来是一个聪明可爱的人,后来既不聪明,也不
可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