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我所认识的李敖先生——出版背后的故事

楼主: NNAA (LE)   2016-09-15 19:17:59
http://www.orangenews.hk/blog/lixin/
我所认识的李敖先生——出版背后的故事(连载一)
文|李昕 2016-03-20
第一次闻知李敖大名,是在1985年。那年北大举办一场报告会,请专家介绍台湾思想界状
况,我去旁听了。从报告中,我知道了柏杨和李敖这两个名字,了解到他们反权威、反传
统、反专制、反暴政的言论和事迹,很有几分景仰。
那时他们的著作都没有在大陆出版。但是很快,湖南一家出版社出版了柏杨的《丑陋的中
国人》。找来一读,颇感作者的“中国文化酱缸论”振聋发聩,但事后细想,又觉作者不
免危言耸听,有哗众取宠之嫌。
最早读李敖的书,是当时大陆未经授权而“内部出版”的《蒋介石研究》。三大卷,厚厚
的,里面有颇多史料,我们在当时闻所未闻,见解也有耳目一新之感。读后发现李敖在史
学研究方面的功底远胜于柏杨。而他的文笔犀利、尖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采飞扬,
胆识过人,有鲁迅风。
读李敖的书,并不曾想到出版他的作品。那时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文学类图书,把李
敖当做思想家和学者,并非文学家。但两三年后,李敖的一位友人的到来,使我和他结下
了不解之缘。那人是李敖的朋友陈中雄,来自台湾,时间是1988年底。
陈中雄是为李敖送书的,说李敖指定要将自己的一批书送给人民文学出版社。他本人不能
亲自前来,因为他在台湾与国民党政府对立有年,国民党恨不得驱逐他出境,如果他离开
了台湾,国民党非乘机拒绝他重新入境不可,那他就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了。所以他要
留守台湾和国民党共存亡。
我接收了这批书,一共20多本,都是李敖80年代以前的代表性著作。适逢1989年1月,出
版社成立综合编辑室,由我担任主任。此编辑室的分工,要突破狭隘的文学局限,组织出
版思想文化读物。于是李敖著作的遴选、编辑和出版的责任就落到我的身上。
我首先看中的是他作为杂文家的两本代表作《传统下的独白》和《独白下的传统》。这两
本书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剖析和揭示,独到而深刻,入木三分,却又不像《丑陋的中国人
》那般偏激。
《传统下的独白》,1963年在台湾首次出版,是李敖的成名作,他自己说:
“这本书包括二十篇文字,篇篇都是名副其实的‘杂文’,有的谈男人的爱情,有的谈女
人的衣裳,有的谈妈妈的梦幻,有的谈法律的荒谬,有的谈不讨老婆的‘不亦快哉’……
各文的性质虽是杂拌儿,但是贯串这杂拌的却是一点反传统、藐视传统的态度。”
这种态度,使李敖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独感。面对芸芸众生,却感落落寡合。
于是他把这些文字称为“独白”。
他以这种特立独行的姿态走上文坛,几年以后,便经历了一场牢狱之灾。在狱中和出狱以
后,他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认识更加深刻和系统化了,但是仍然无人与之对话,于是他再
次“独白”,写下了《独白下的传统》。
这本书一下就吸引力我。别的不说,只是序言《快看独白下的传统》里面的几句话就牢牢
把我抓住了,李敖说:
“中国这个庞然大物,还在雾里。”
“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想了解中国,简直没有合适的书看。”
“中国没能被了解——全盘的了解。中国被误解了。中国被瞎子摸象。”
“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中国人了解中国,帮助非中国人——洋鬼子,东洋鬼子,假洋
鬼子——别再误解中国。”
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本书的由来还有故事。几年以后,认识了台湾出版界的“小能人”、
被李敖称之为“最有眼光的出版家”的沈登恩先生,才知道,这本书是他催生的。
1979年,李敖出狱已经两年多了。但是他仍然在媒体上处于被封杀状态。沈登恩自中学时
代就是李敖的粉丝,此时作为远景出版社的老总,他三顾茅庐,邀请李敖重出江湖。但当
时他想的,只是要再版李敖未曾被查禁的《胡适研究》和《胡适评传》。然而李敖不甘与
此,他说:
“李敖十四年被封锁,如今重返江湖,只出版两本出过的书,未免太寒酸了,总该出一本
台湾没发表过的。”
于是李敖精心包装了《独白下的传统》,亲自为它写了全套的广告词。那一段著名的吹牛
文字,就印在这本书的扉页上:
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
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
李敖,李敖,李敖,
嘴巴上骂我吹牛的人,
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
——李敖
此外,此书的封底,还有一句令我印象颇深的广告词,李敖说:
“远景过去没有李敖,李敖过去没有远景,现在,都有了。”
这便以双关含义,把自己和远景出版社联系起来。我读了便想,李敖真是仗义,硬是要拉
著出版社一起出名。
这两本小书令我爱不释手。我们决定第一批推出。但是因为两书篇幅都很小,总共不足20
万字,在当时所有的图书都采用52克胶版纸的印制,所有的版面都用老五号宋体铅字排版
的统一格式下,分作两本出版,就成了两个小册子,不够大气。于是我们把两书合二为一
,定名为《独白下的传统》,在1989年春季推出。这是李敖作品首次通过正式授权在中国
大陆出版。
如何做宣传?那时也小有争议。我希望来一点先声夺人的声音,于是准备将那段五百年来
写白话文前三名全是李敖的广告词印在封底。但当时编辑部有人批评我不够庄重。我能理
解,因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一家极其严肃的出版机构,难以容忍此等花言巧语。哪怕是另
行印制广告,也不可肆意夸张,何况这是要印在书上的文字。但是,为了打开市场,我坚
持未改,可以算是打破了这家出版社的老规矩吧。
当时的图书发行主要靠省地县三级的大约3500家新华书店。我们专门和新华书店总店联络
,根据他们的要求,印制了1万张介绍此书的海报,委托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分发。海报的
内容,我们是颇费心思的。我和编辑们分析了文化界的情况,认为此时尚处于“文化热”
的末期,读者对于中国文化题材的图书热情尚未消退,因而此书有潜力成为畅销书。
但是,李敖的知名度还没有打开。他和柏杨在台湾齐名,可柏杨前两年靠着《丑陋的中国
人》已经名声大噪了,而李敖在大陆仍然不为人知。于是我们觉得应该把柏杨和李敖绑在
一起宣传,制作海报时,我们就特地强调,柏杨和李敖双峰并起,各有千秋,他们的著作
,可以两相对照,相得益彰。一时间,此书的海报贴满了全国各地大大小的新华书店。那
时,国内还很少有人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图书促销,我们的宣传顿时奏效,此书首印5万册
一抢而空,很快重印发行到近20万册。(未完待续,逢周日连载)
作者: heartblue (再度出发....)   2016-09-18 22:54:00
感谢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