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幼教] 三字经弟子规静思语唐诗

楼主: drama (林月如)   2017-10-18 15:17:48
这系列好像愈扯愈远
虽然我两个孩子已经一个小五一个小二
算本版毕业一阵子的“校友”了
也许可以就这个讨论分享一些心得
一、关于读经及背颂
由于我们本身历经荷兰、北京、台湾三地的教育观
所以其实我也不断在观察及实验
基本上在荷兰,当然没有读经及背诵的部分
但却很小就开始注重“生活教育”,而且非常实际的体验
不论是工厂参观、DIY手作、体验农场甚至是性教育宣导!
所有生活上实际会接触的层面,他们都不吝惜放手让孩子去做
唯一不注重的大概就是“知识灌输”
就连字母都只要会认,拼字用印章盖,完全不需要会写字
后来到北京念幼儿园,之前在板上分享过
我儿子念的私幼要努力冲名小录取率,所以不要说三字经弟子规了
还有千字文加成语接龙,每天早上全班就跟着老师背诵一次
大班会写会认的字基本上大概都到小二了
我儿子当然跟不上,我直接跟老师说我们自己控制学习进度,不要给他压力
从此摆脱边写作业边哭的情况
(但我得说,后来在北京上了半年小学,根本也没有老师说跟不上的问题)
而我女儿念的是北京的蒙式,但她那时才三岁,还疑似自闭
蒙式工作给她的成就感在这阶段倒是很有帮助
后来就回台湾,念的公幼也没有那些要求,所以顺利地度过幼儿园阶段
(之前也分享过,她算是进步非常大的,人格发展顺利,现在学习态度良好)
我不排斥读经,但我不会将其当成一种必须的学习
不管是弟子规三字经,我都是当读故事书一样,有机会就解释
所以这些都是他们自己去图书馆时主动去翻阅的(漫画版有趣嘛!)
至于诗词,因为我个人喜欢,所以我带孩子出游时常常会应景吟颂解释
另外我模仿日本歌留多的游戏牌自制了一份诗词桌游
也就是把上半段和下半段分成两张牌,一面写作者和诗题,另一面写诗句
出题者念上半段,答题者找下半段
虽然妹妹年纪小会的不多,就当出题者念诗,哥哥答题找诗
(他们一个小三、一个大班时,我是用古诗扑克牌玩比大小,
输的人要大声念出牌上的诗句)
现在两小还蛮爱完这种桌游的,会主动要求玩,我也慢慢增加题目
无意间两小都很会背诗,我儿子现在更是觉得自豪
因为老师出背诵诗词作业他几乎都背过了^^"
而且我得说,因为习惯诗词的音韵,就算是背新的,他也背得愈来愈快
至于有没有用呢....?嗯,这社会功利主义够多了
我觉得他们喜欢并愿意学习就好,反正我们本来就当游戏在玩
其他在课业上可能产生的增益效果就当惊喜吧!
二、关于学习态度与成绩的问题
听说过不少父母支持读经
是因为相信读经有助于学习态度的培养或其他人格方面的成长
这一点说实在的,虽然我个人喜爱国学,喜爱诗词,也对古文很感兴趣
但我却不赞同这类鼓励读经的教条思想啊!
我认为学龄前的阶段不管安排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都只是增加孩子接触各类学习的机会
认识各种学科、才艺、知识、生活、职业等等
也就是说,算是一种兴趣性向的摸索吧
至于学习态度会不会因为这些规定而表现良好?
我老实说,其实天性还是占很大因素,能够养成的并非是态度,而是习惯
只是习惯这种事,一旦没有人逼,很快就会消失
能够驱使人长期学习的动力,还是兴趣与热忱
所以比起态度与成绩,我更在意的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至少不要一碰触就反胃啊!
成绩表现当然有助于增长学习热忱
但过于注重成绩,很容易会破坏孩子学习的胃口
所以我不会在意每次都要达到多少分,但至少要确定该会的都会
多考几次就自然会记起来,或者背就多分的知识
就不要太过要求了
要小孩多练习或背诵,还不如读一篇相关的故事更能留下印象
三、天性的差异
我家两个小孩在学习上的表现正好两种
我儿子是散漫无所谓,对自己没兴趣的事物漠不关心,考差了也不会觉得怎样
没什么得失心,好处是不管参加什么比赛考试,从来不会怯场
喜欢的事物,就会一直持续学习,不管表现好或坏
武术老师就跟我说过,虽然他的比赛成绩平平,但是看他打拳就知道他喜欢
他觉得这样的孩子才能持之以恒
而学科上虽然也是普通,但他喜爱阅读,几乎什么书都看
大概都是错在粗心或练习不足,但至少不会讨厌学习
而且他至少都还抱持着什么都愿意尝试的童心
我女儿则是属于玻璃心又好胜心强的
写个作业就给自己超大的压力,被指出两个以上错误马上就开始产生负面情绪
糟一点的话至少要哭上一阵子才能回复
所以她参与各种活动所需要的心理准备就比她哥哥要多很多
我也不敢随便让她去尝试体验新鲜事物,一定要她心理准备好才行
要不然很有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会排斥接触
当然,也因此乍看之下她的学习态度良好,成绩表现也佳
可是我却超担心她的心理发展啊!
所以我一直以来教养孩子最关注的就是他们独特的性格表现
如何调适压力及处理情绪,对于事物的接触以及学习所产生的看法
也一直都和他们一起讨论各种问题
也许我的孩子在学业或才艺表现都没什么特殊的
但我最高兴的莫过于他们目前的独立自主,面对挫折时能够快速处理情绪
能够踊跃发问并参与各种活动,同侪之间也没什么相处问题
未来是他们自己的,我能帮的只是让他们学习与自己及他人自在相处
这年头,和自己过不去的人太多,我只希望他们健康快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