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 宗教改革五百周年

楼主: FMb (法金麦)   2017-10-19 09:55:28
(转自 故事| 写给所有人的历史,原文网址:https://goo.gl/tTo6jr)
作者:神奇海狮
1546 年,1 月。
距离《九十五条论证》张贴后,已经过了将近 30 个年头。
虽然马丁路德一直坚持在威登堡大学教课,但是他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孱弱。到了最后
一堂课结束的时,马丁路德颤抖的扶著讲桌、睁大着眼睛看着台下的学生们,“我太
虚弱、无法继续了。”向大家做了告别。
一个月后,这位永远改变了基督教廷的人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临终前,他向上帝祷告
著:“在祢手中,我终得驾驭我的灵魂。祢拯救了我,我的上帝。”
马丁路德过世的消息急如野火般地传遍了整个基督教世界。旧教大本营罗马城里马上
就出现都市传说,说有人看见魔鬼从他身体里飞了出来。而另一派的人,则说看见了
他飞到圣经先知以利亚的身边,还看见了以色列的战车。
今年正是宗教改革的五百周年整。
五百年前的 10 月 31 日那天,这名新科教授在威登堡教堂门口贴上了一张布告,请
求就赎罪券的议题召开一场辩论会。虽然听起来这个行为好像抱着什么必死决心似的
,但是在当时其实是一个很平常的举动,当时木造的教堂门口本来就被人当成大学的
布告栏使用。
但是马丁路德怎样都想不到,得利于当时的最新科技—印刷术,这张布告竟然传遍了
整个德意志,各种推文(赞同马丁路德的文章)、分享(《论证》全文被大量印刷)
、懒人包(讽刺教廷的漫画)纷纷出炉,而他也意外成为当时欧洲最知名的网红。
现在让我们回到 63 年前,来看看这位改教者的一生。
忧郁童年
1483 年 11 月 11 日,清晨。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铜矿工人汉斯路德抱着他才刚出生不到 12 小时的儿子朝着教堂飞奔,这天早上的气
温很低、可能还飘着雨。
要是在今天的话,在这种气温下,拎着一个体温调节系统都还没发展完全的小婴儿上
街的话,大概会被人以虐婴的罪名送办,不过在中世纪却是正当的行为:婴儿还没受
洗就夭折便无法进入天堂,所以小孩一出生,一定要赶快先送进教堂受洗。
一直到整个仪式结束后汉斯路德才松了一口气,开始考虑起小孩的名字。他查看了11
月11日的对应圣徒,那天刚好是圣马丁日,阿!那就取名叫“马丁”吧!马丁路德就
这样诞生了。
小时候的路德家里很穷,小马丁记得那时妈妈总是要到树林里捡柴火度日,但更倒楣
的是他爸妈秉持的就是当时传统的德式教育,一天被打个十几次根本算是家常便饭的
事。有次他只不过是从厨房的餐桌拿了一颗坚果,差点就被他妈巴到流血。这么看来
,小马丁的童年看起来好像并不是太快乐。
在马丁五岁时,家里开始有钱了,爸爸汉斯路德凭著自己的努力,终于从铜矿工人升
格为铜矿主、到最后甚至进了市议会。不过,这也让小马丁的日子更倒楣——如果家
里没钱,他至少还可以不用上学。
他五岁时进了本地的拉丁文学校。他对自己的早期教育只有“厌恶”两个字。路德后
来称他的早年如同炼狱,回忆这段求学的历程曾经这样说:“学校如监牢,课堂如囚
房,老师像残暴的狱卒,学生像马厩的驴子。”
与马丁路德同一时期的荷兰教育家伊拉斯谟斯日后批评,这时代的教育根本就只有“
野蛮”两个字。让我们来看看这种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
根据詹姆斯基特尔森( James Kittelson)的著作《Luther the Reformer》,当时
的教育完全不注重小孩的创造力,强迫背诵与奚落是当时教育的主要技巧。学生整天
就是背背背背背背,从第一年开始背初级拉丁文读本、一直到二年级的圣母颂、主祷
文…..此外,学校里只能讲拉丁文,小孩子只要发现讲德语就会挨打,然后揹上一个
代表耻辱的木驴,一直到他发现另一个讲德语的倒霉鬼。
表现最差的学生在早上要带傻瓜帽,然后整个下午就会被人称为笨蛋。最后在一周结
束前,每个小孩再把过去一周的过失加起来再挨一次打。
……等等。打骂、死背、“我不说方言”牌……这不是我国一直到爸妈那个年代还在
用的教育法吗??
总之,马丁路德从六岁到十四岁都过得很负能量,在整个求学过程中,他只有一位启
蒙老师,在他的带领下,马丁路德开始接触到一些古代作家的作品。他从此如痴如醉
沈浸在伊索、特伦斯与味吉尔的世界,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文字的美丽。
不过就在他十四岁时,他目睹了一件令他一辈子都难忘的事。
十六世纪的欧洲
西元 1497 年,马丁路德 14 岁。
那年,马丁?路德来到北德主要城市马德堡(Magdeburg)求学。马德堡是个天主教重
镇,人们很容易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浓厚宗教氛围。一天,马丁路德经过市街,偶然看
见一大群人围观著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这个人手拿乞丐的布袋、肩负重担,在街上游
行,在他的身后跟着一个人,不断地鞭打着他赤裸的背,直到鲜血汨汨下流。
这一幕震撼了14岁的马丁路德,更令人讶异的是,原来这个人竟然是德意志的安哈尔
特公国亲王。他为拯救自己的灵魂做了修道士,以乞讨度日。在场的所有人都目不转
睛地盯着亲王
“他常常禁食熬夜,要治死自己的肉体。一直到他饿成皮包骨、自己成为了一幅死亡
的图像。”
马丁路德的时代很矛盾。
那是个文艺复兴的时代,宫廷里的豪华生活激发人们丰富的想像力。但离开的宫廷以
后,豪华的场景却无法掩盖一般人日常生活的艰难。
十六世纪早期很难有任何安全感,洪水、旱灾、霜降,随便一个天灾就可以让粮食价
格暴涨150%;交通道路极为原始,离开水路后的村镇极少;瘟疫流行、医药也不发达
。艰困的时代也会影响人的性格,当时许多人都有极端的暴力倾向,马丁路德大学时
的第一位教授就被一个流浪的士兵当街打死。
现实生活如此艰难,以至于当时的人们也挣扎着,想获得些许的安全感,而“上天堂
”就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务。
不幸的是,按照十六世纪的标准,根本没有人是绝对纯洁无瑕的。在教堂的告解室里
,神甫是怎样诱导人承认自己的罪的呢?
如果前来告解的是名年轻男子,神甫会问:“你有过梦遗吗?”
如果忏悔室里是年轻女子,问题就会变成:“妳在镇上的集市上,与男孩跳过舞吗?”
接着每一个人被迫回答神甫的每个问题,所有问题都触及人们最隐私、最被冒犯的内心。
“你/妳和自己的配偶有没有为生育以外的原因,发生过性关系?”、
“你/妳们除了标准姿势外,还采取了哪些姿势?”
“上次发生关系时,你/妳是不是很享受?”
“你/妳有没有体验过任何快感?”
……
那也是一个罪与罚的年代,即使是最普通的人类活动,人们也不得不为此在公义且愤
怒的上帝面前认罪。在十六世纪的绘画里,基督离开了他的十字架坐在宝座上。在他
的头部后方一侧伸出一支百合花,象征著得救与复活;另一侧则伸出一把利刃,象征
审判与死亡。
人人都想要得到得到百合、躲过利刃。但是要怎么做呢?
万幸(?)仁慈的教会开启了一扇得救之窗:如果行某种虔敬的事,就可以分受善功。
所以,整个欧洲都疯狂了,诞生了各种迷信的行为。突然间人人都抢著设置礼拜堂、
崇拜圣人遗物,他们到处追寻圣徒所遗下的东西,所有的主要教堂和神庙都至少蒐罗
了一些圣物:十字架上的钉子、木头、使徒身上的骨头、圣徒的一束头发。圣母玛利
亚的信仰遍地都是,圣母堂吸引人们如痴如狂的前往朝拜,因为比起冷酷的神,人们
更期盼她向耶稣说情以拯救众生。
僧侣
马丁路德因为优异的学业,后来进入了埃尔福特大学。那是一座有山有树、有溪流与
许多教堂尖塔的城市。其中还包括雄伟的埃尔福特主教座堂,它矗立在城市最高的山
丘上俯看着众生,没有什么能像雄伟的石头建筑一样,如此有力的传达上帝权威。
1505年的新年后不久,马丁路德便在这里得到了硕士学位。他的爸爸汉斯路德非常开
心,称他为“马丁硕士”,并要他做一件从现代角度来讲也再正常不过的事:读法学
院、当一名律师。眼看着自己将要进入社会的精英阶层时,马丁路德却遭遇了一件事
,永远改变了他与教廷的命运。
法学院开学前夕,在他回学校的路上,突然在半途遇到猛烈的雷暴。闪电不断在他四
周击落,在危急之时他想起了自己童年时很常听见的一个圣人名。他的父亲是一名铜
矿工人,而他突然想起的就是矿工的保护圣人。
“圣安妮,不要让我死,我愿意成为一个僧侣!”他恐惧的大喊。
(圣安妮。圣母玛利雅的妈妈,算是圣外婆的概念)
说也奇怪,没过多久以后雷暴突然就消失了。脱险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父亲表明自
己的心愿,进入了埃尔福特的奥斯定会修道院,成为一名僧侣。
当然,雷暴事件只是一个引爆点。
在法学院入学的前几个月,马丁路德天天无所事事的在溪流树林与教堂之间漫步,可
能就是在这时候,他开始反思自己取得的成就。路德残酷的童年学习经验塑造了他不
愿意屈服的内心,他一直都知道自己并不喜欢埃尔福特大学的教育,认为那里的学习
尽是死记硬背,他很可能开始质疑如此清晰摆在自己面前的人生道路是否正确。因此
,在开学的前一个月他做了件很自然的事:回去和家人商量。
但是在返回的路上他很没有把握,他想到自己高压的父亲、一定不会很快就接受这样
的决定。但是这时候的打下的雷暴轻易的解决马丁路德的困境。他相信这是上帝的声
音,这只能是上帝的声音。
他的父亲则在一封痛苦的回信中,认为雷暴是魔鬼的杰作。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
都无法原谅马丁,一直到他主持弥撒(中世纪非常崇高的殊荣)、拿到博士学位、甚
至当上大学教授后,父亲都无法释怀。在马丁路德主持完自己的第一次弥撒后,他问
父亲:“这难道不比当律师好得多吗?”
“才不,你抛弃了家人。”他父亲回。
因信称义
马丁路德拥有一颗纤细敏感的心,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个性,才让他抛弃律师学位与
家庭、成为一名僧侣,因为内心的平静对他来说极为重要。
但问题是,即使在他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僧侣后,他的内心依旧无法获得平静,反而
越来越痛苦。羊毛制的博士帽戴在他的头上、银制的博士戒指也戴在他手上后,他才
发现,从神学到讲道、到修道院的生活、到不同信徒的宗教实现,他全都不认同。
“我失去了我的救主、我的安慰与我的基督。我了解的基督是一位债主,是不顾我可
怜灵魂的刽子手。”
“我曾经指望通过禁食、祷告、首页,以此苦待自己来找到良心的平安。但越是这样
努力,我经历的平安就越少。”
他不认同那些“善事”就能为自己带来救赎。所有如朝圣、崇拜圣物、告解等善功有
个显著的结果,就是隔离人。这类赎罪行为把人放在离上帝很远的地方,宗教行为变
成了一种独占企业,世人无法与上帝发生个人的关系、与祂说话。
人为了接近上帝、得到拯救,就必须寻求各种的帮助:玛丽亚、圣徒、教皇、教会中
的任何人。上帝的脸孔冷峻而陌生,在马丁路德小时候,每听见基督的名字都吓得脸
色发白。
1510年到1517年,是马丁路德思维改革的重大阶段。他重新检视了基督,从前的他认
为自己对基督充满亏欠,除了苦修赎罪别无他法。现在的他则重新从基督那里得到被
拯救的信心:“他为我死……”
“他为我死。使他得以成为我的义,使我的罪成为他的罪;那我便是清白的、那我便
是自由的。”
耶稣基督为世人而死。如果他是无所不能的神,他必定是甘愿遭受那样的罪罚的。有
什么比这件事更能显示人被拯救的价值?
世人汲汲营营寻找圣徒遗骨、圣物、赎罪券,但那不是人们心灵平静的凭借,那些只
是人恐惧的产物,恐惧的产物无法解除人的恐惧。人唯独相信基督才能从不断的自我
谴责中解脱。如有信心,人不必因自己的罪而感到恐惧。我们要记住耶稣为了人被钉
在十字架上,“你将不再希望看自己像一个罪人、或成为一个罪人。”
人无需善功或任何外界的助力,只凭借对神的信心,就可以获得应许。这一切都可以
转化为最简单的一句话—因信称义。
当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个想法会造成多大的震动。教会需要人的恐惧、并
且将自己塑造为恐惧的最终解答,人如果不经过教会便无法获得平静、也无法被拯救。
马丁路德这种无须经过教会便可得救的想法,将会彻底撼动已经被挑战过无数次的教
廷。随着 1517 年一波赎罪券销售潮临近德意志地区,而且这款赎罪券和以前的规模
与等级都完全不同,一场大风暴即将席卷全欧。(待续)
作者: net46248 (Net46248)   2017-10-19 11:57:00
推故事
作者: Yshuan (倚絃)   2017-10-19 12:29:00
间谍行动也许也能增加传教的选项 让新教同盟有机会壮大
作者: ZirconC (Zircon)   2017-10-19 12:39:00
30年战争就是庆祝宗教改革100年大游行引燃的
作者: michaelxxx (abcd)   2017-10-19 12:42:00
作者: bendu   2017-10-19 13:21:00
好文推胬
作者: Stabberlol (Stabberlol)   2017-10-19 18:50:00
基本上就是维基百科删减的文
作者: Lieng1207 (Liengs)   2017-10-22 14:48:00
二楼让我狂笑X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