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局开到现在也已经一百余年,此一百余年来英国的外交政策一向是秉持着不在欧陆(
也就是玩家间)寻求稳定盟友的作法,希望借此来达到同盟阵营变换与平衡欧陆均势的效
果
本来这著政策执行的还算顺利,然而最近十年发生的事情彻底改变了英国人对于这项政策
的观点。这十年,英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一场重大的灾难,其幅度大到彻底影响英国在各
方面的地位,进入二十年的衰退期。
这场名为大灾难的事件发生在十七世纪的头几年,大不列颠与其盟国在几乎无预警的状况
下遭到了所有玩家一致的攻击(除了因故缺席的立陶宛外),这包括大斯、法国、奥地利
、西班牙与他们的盟邦。更有甚者,事发当下时西班牙与大斯还是英国之盟友,保持着多
年联姻与同盟关系。此等灾难震撼了举国上下居民,议会派领袖纷纷发难、谴责英王与其
顾问大臣外交政策上的全面失败,议会派甚至要求英王退位。由于事变爆发时英国主力正
在印度殖民地平乱,皇家舰队与陆军本部的主力皆不在欧陆,因此对于联军的攻势可谓毫
无防范之力。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英国的命运就成了定局。
在这几个月内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快,已经超出了当事人所能控制和快速掌握的范围,
英国人只能竭尽所能将其所知道的状况记录下来或许多少与事实有所出入。
这些事情包括:
1.以大斯和法国为首的联军超过十万兵力趁皇家舰队主力不在时登陆英国本土,迅速占领
了首都伦敦与南部沿海地区,并且迫使先前逃入泰晤士河的贸易舰队狼狈的掉入大斯重型
舰队的包围中,大英帝国的一百艘轻型战舰(占总海军数量1/2以上)顷刻之间就灰飞烟灭
2.北部高地地区的天主教叛军趁机发难,在西岛爆发了两万宗教叛军。
3.联军持续北上,英国驻防在本土约克夏的三万部队眼看毫无获胜希望,便只得缴械投降
4.英国国王强硬拒绝了议会派的退位请求,以克伦威尔为首的议会派遂在威尔斯地区发难
,宣布国王不适任,并且募集到了一队多达六万余人的叛军。稳定度一夕-3,英国内战正
式爆发
5.虽然联军各国是看准皇家舰队主力离开欧陆后才发难,但联军将领也担心该舰队有随时
回防的可能,结果英国的海上长城、英国人引以为傲的皇家舰队主力却迟迟没有出现-事
实上它也不可能出现,因为早在事变爆发时,英国皇家舰队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那支
多达50艘重型战舰、36艘运输舰的主力舰队已经因为过度损耗而沉没于印度洋往南非的航
线上
这,无论对英国方面还是联军方面来说都是个彻底的意外,只是对前者来说更增添了其悲
剧性之色彩。
.
.
.
.
.
既然英国的命运就此被注定,英王只能展开屈辱的求和,以下是各国所提出的要求:
1.奥地利方面要求英国撤销对格尔勒与法兰克福的附庸(并转成奥地利附庸)
2.法国方面要求英国撤销对布列塔尼的附庸(并转成法国的附庸)
3.大斯方面要求英国撤销对奥登堡的附庸(并转成大斯的附庸)
但是实际上英国根本没有附庸奥登堡,这是大斯的误算,而英国对此举实在备感羞辱
与无辜。这绝对是世界战史上最荒谬的战争理由之一
4.西班牙方面要求英国割让加勒比海的数座小岛,包括圣马丁、特利尼达与牙买加等
或许是因为战况过度顺利让各国认识到英国实乃一只纸老虎而非真正的敌人,又或许是因
为联军仍忌惮那根本不存在的皇家舰队回归,又或许是出于各国的怜悯慈悲之心,求和的
过程还算迅速与顺利,避免了更进一步的损失。
最后英国方面同意了奥地利与法国之要求,大斯也自认误算而退出战场,英国则透过法国
与西班牙斡旋,最后同意只割让特利尼达岛给西班牙。
英国已经尽力谈判以减少损害了
事变终了
.
.
.
.
.
.
.
后续的余波没有太多可提的,重新整备的英国保王党军队击垮了北方的宗教叛军,并且与
法国遗留在英国南部的部队合力将克伦威尔的议会派叛军扑灭,重新确保了英国皇室的正
统与延续。
仔细想想,在陆海军皆接近全灭的状况下被四个玩家围殴,没有灭国已是不幸中的大幸。
损失虽然不到会使英国一厥不振、动摇国本,但也足够让英国衰退好长一阵子了。
尽管英国的元气正在缓慢恢复,但是此番震撼之余波却仍非同小可。惊魂未定的英国人决
定彻底记取此一历史教训,并致力于修改其前此的外交路线,以期避免未来再次发生类似
的状况。有鉴于此,英国国王与其决策集团在几经反躬自省后,遂将其始末打成本文,以
供后人参考与借镜,同时亦作为给本局其他玩家未来认知英国外交方针的参考。
为何强大如法国(开局以来制霸近百年的强国)、奥国(附庸已达十国)皆未有遭逢过如
此之困局,反倒是在各方面都没有显著威胁的英国遭到此一包围?
1.变换同盟易遭人嫌。 英国是这局中第一个示范变换同盟与秘密外交的国家。
在游戏最初的五十年内与原本的宿敌法国一同,击败了原先对英国有好感的奥地利、并间
皆使得奥地利失去神罗皇帝的宝座。相较于从奥地利获得了庞大领土的法国来说,英国此
举几乎可以说完全没有获利,只是纯粹为了示范变换同盟与秘密外交的可能性而变换阵营
然而人本来就非绝对理性,此举同时也在各国(特别是奥地利)心中留下了负面的影响
2.外交理念宣导不周徒增误会。英国在欧陆的据点不多,顶多就是几个放著坏
不了的小附庸。英国也没有吞并他们的意图,而他们也没有给英国带来显著的利益,亦不
是什么重要的战略据点。英国原先的构想就是拿这些附庸当筹码,给欧洲列强来做利益交
换与调整欧陆均势之用。然而或许是沟通不当,又或许是英国的理念遭到曲解,总之此举
显然惹恼了汲汲营营于欧陆扩张的法国、大斯与奥地利,使得他们分别用附庸作为宣战理
由,而没有先经由外交途径探询利益交换的可能性。
3.大斯的误算。亟欲在北德扩张的大斯觊觎英国在欧陆最大的附庸:四省国奥登堡已
经不是新闻,英国自然看在眼里。由于英国没有与大斯为敌的意思,因此英国便与大斯商
量将该附庸国放出,而大斯则另支付现金以补偿英国的损失。然而在这边或许是大斯没有
想到英国会真的同意这桩约定,又或者是大斯一心想战而以买卖为幌子,又或者是某种世
界的恶意。总之大斯完全没有注意到英国已经将该附庸国放出、并等著大斯支付现金。而
大斯就在此状况下以【要英国吐出奥登堡】为名加入的其他联军对英国宣战的行列。等到
战争过几天以后,大斯的军队才发现没办法进入奥登堡国境,因为奥登堡根本就没有进入
战争状态.....
4.对西班牙态度的误判虽然前面说英国在欧陆没有什么稳定的盟友,但或许一
直以来发展较为缓慢的西班牙能算得上是一个。英国此前与西班牙做过许多情报交换,且
也很顺利地和西班牙约定了在中美洲的殖民范围、甚至帮西班牙国王对抗葡萄牙。本以为
西班牙国王应当满意,又或者如果有不满会透过外交途径反映给英国知道。没想到贪得无
厌、喜怒无常的西班牙居然没有事先知会就加入了联军方、背叛了英国的信任,甚至狮子
大开口要英国让出加勒比海诸多经营已久的据点。对于此等背叛行径英国绝对没有办法接
受,特此广告周知。
5.纯粹的意外与烂到炸的运气开战前夕失去主力舰队、开战时爆发英国内战等族繁
不及备载
以上五点便是此番英国的心得。而在这一局剩下来的时间里面,英国都将深深记取这个血
泪的教训,并依此调整外交路线。在此英国要对欧陆诸侯做出以下声明:
1.帮助立陶宛复国刻不容缓 立陶宛国王由于对游戏不够熟悉,在游戏中期时
过度扩张而被AI三波包围网打成残废,现在正努力地在恢复的过程中。而同样惨遭包围网
的英国对立陶宛的状况深感同情,因此呼吁欧洲诸国应该优先帮助立陶宛、恢复东欧崩塌
已久的墙角,以期更能顺利维持欧陆的均势
2.英国将弃绝在欧陆进行任何扩张的企图,请欧陆诸王明鉴
3.由于西班牙的背信行为,英国决定废除过去所有与西班牙国王的承诺,特此通令
西班牙尽速吐出违法侵占之加勒比海小岛群
4.对于玩家们都能心平气和、不起争执的互相陷害、变换阵营的这一事实,成为祭品的
英王深感欣慰(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