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大清同治5年
在经历30多年的奋斗后,大清终于成为开化国家了。
然而,与此同时,英俄却已结盟,并严重阻碍我国扩张。
很显然,这个同盟的假想敌只有两个可能:我国、北德联邦。
奥匈帝国太虚弱不需要联盟即可对付,而如果是要对付法国,应该要选择和北德结盟
除了外患之外,大清也有严重的内部问题。
大清相较于其他大国的主要优势是充足的人力,以及其带来的庞大陆军和市场
资源方面还算可以,比较稀缺的资源是石油、橡胶以及铜矿,
而石油和橡胶可以从中南半岛和东印度群岛补足,凭大清的军力要打下这地区并不难。
但问题是,大清的短板却太短,1865年时的识字率只有2.1%,
严重阻碍工业化所需要的技工转化,更不用说转化资本家了。
(两者需要20%识字率才会自动转化,北极熊悲剧了)
除此之外,我国科技相较于其他先发国家过于落后,而科研能力也十分贫乏。
科研点的不足主要是因为下列几点因素:
1.牧师未达2%:虽然太平天国之后我国就将焦点用于培养师资,但是大清国土广袤,
要做到每个乡镇都有小学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2.四种可以提供科研点的人口类型中(官僚、牧师、职员以及资本家),
我国人口只能自动转化官僚和牧师,相较于都可以自动转化的英法德美等先进国家,
自然科研点相对不足
3.识字率低落,只有2.1%
4.科研效率加成不足,不过可以透过科技补足。
在考量到大清的大量的文盲以及落后的科研后,曾国藩、左宗棠以及李鸿章等重臣决定
未来十年将以教育以及科研机构的改进作为国家最重要的计画方针,
这个后来史学家称之为_"十年文教计划"的重点有五:
1.将国家焦点用来焦点牧师,等一个省的牧师占该省的2%后,即转而焦点下一个省
,从人口多的省分开始,直到所有省分都有2%牧师为止。
(焦点牧师会加教育效率,但一旦超过2%就会很难改革,因为牧师人群通常是保守)
2.研究文化科技,从文化第二列的哲学(加科研效率)开始研发,
研发完后再研发同排第四列的政治思想(加国家焦点),
然后在研发同排第三列的社会思想(加教育效率),
研发完后依此循环。
3.拉满教育经费
4.在文化科技研发到一定程度前,不研发其他科技
5.如果可以,转科研组为文化先锋(其他研究-5%,但是文化科技+30%)
如此一来,大清的科研效率将有极大改进,而影响教育效率的五个变因中,
有三个将会提升到较为理想的状态,而另外两个是比较不可控的因素。
(五个变因是教育经费、牧师%、科技及发明、社会改革中的教育改革和人口趋势)
教育改革只能等到有社改需求再改,改一次+25%教育效率,最多+50%
人口趋势则是要看有几个孩子出生,越少孩子出生教育效率越高,但人群增长越低
其影响由最少的0.5个孩子的+50%教育效率,到最多的3个孩子-50%教育效率间波动
然而,采用这样的国策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由于延后军事科技的研发,
会让大清在一段时间内变得外强中干。在外交上必须尽量避免与西方国家和日本开战,
已争取发展时间。不过在此之后,大清的处境将好上不少,也将能更早工业化。
在规划完大清的未来十年的国策外,我国也该确立国家所应坚守的价值
,目前我国可以选的价值有以下两个:
http://canalas1453.pixnet.net/album/photo/539947504#before=541015975
1.自由(自由主义):
"选择即是自由"[米尔顿.傅利曼,选择的自由]
效果:+5%科研点
+10%日用品需求
+50% 移民吸引力
+0.02非可接受民族斗争性
增加人口转化自由主义
2.平等(社会主义):
"人皆生而平等"[美国独立宣言,1776]
效果:-0.01 核心地区斗争性
-0.02% 全国人口成长
+10%社改需求
+10%同化速率
增加人口转化社会主义
这两个理念其实都有大清需要的部分,自由是唯一加科研点的开化国家理念,
而且可以增加部分内需,而增加自由主义可以增进政治改革,以及最重要的
....呼唤雅各宾派以建立共和,而且还会有事件加科研点。
而平等可以增加同化,这可以将境内少数民族同化掉,并且可以压掉一部份斗争,
但是其却会增加人群转向社会主义,并在一段时间内对政改和社改都造成一定困难。
在经过一番考虑后,清廷决定选择自由作为国家价值,毕竟+5%科研点太过诱人,
10%日用品需求算是额外bonus,斗争性高了现阶段也可以增加政改和社改的可能。
(大清/太平的开化国家理念基本上就是从自由和平等二选一,
看你要走左派还是右派路线,两者后续国家价值也不一样。
另外两个开化理念是力量和秩序,不过由于半开化理念是进步,
所以这两个不会出现在选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