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以撤退作为攻击:诺兰新片《敦克尔克大

楼主: mashmabo (马修范恩SUCK)   2017-05-28 15:54:10
以撤退作为攻击:诺兰新片《敦克尔克大行动》扭转二战的奇蹟战役(下)
在上篇〈以撤退作为攻击:诺兰新片《敦克尔克大行动》扭转二战的奇蹟战役(上)〉我
们先看到让人动容的救援行动。但要认识这样的救援,就必须先了解敦克尔克战役,以及
当时在英国国内面对纳粹德国的摇摆态度。
一战后德国的反击:希特勒与纳粹的崛起
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直接摧毁了欧洲人们对当代文明的想像,战火无情的将过往帝国年
代的自信烧个精光,时代弥漫着悲观的气息。然而,巨大的创伤并没有带来相对应的反省
,战后各国于巴黎所举行的和平会议,虽然是将“永久和平”视为主要目标,但列强之间
各怀鬼胎,结果却带来更多的问题。譬如:争执不休的边界重划和少数民族的自决问题,
都替未来留下了不确定的因子。其中最关键的,是《凡尔赛条约》中对德国所进行的残酷
制裁,那几乎是各国对德国血淋淋的报复,将欧洲的和平建筑在对德国的压制甚至是抹去

作用力必定引来反作用力,希特勒及其领导的纳粹党趁势在战后一片荒芜的德国崛起,于
1930年代取得了政权,以独裁集权的方式,利用当时经济大萧条的外在环境,逐步恢复德
国国力,并开始向外扩强势力,一步步挑战《凡尔赛条约》的底线,撕毁了和平的假象。
面对这股来势汹汹的新兴力量,英法阵营采取了姑息政策,由英国首相张伯伦所主导,企
图借由外交折冲的方式,想办法限制德国的野心,维持现状的稳定。姑息政策的成立,反
应着人们对战争的惧怕,不惜放弃一切,只求能保有和平的假象。一次次谈判和退让的结
果,反而造成了纳粹德国的坐大,引发全面的战争和杀戮。当战争爆发,早已准备就绪的
德国军队,利用装甲部队、空军武力的优势,发动了“闪击战”,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
,横扫仍在犹豫不决的英法联军。仅九天多的时间,就把联军逼退到了法国东北岸的港口
敦克尔克,包围着以英国远征军为主体的军队,似乎随时都能将他们一举歼灭。
面对茫茫大海,士兵们退无可退
约莫40万的联军退至敦克尔克附近,四处都是满脸疲惫和迷惘的士兵,这群远征欧陆的英
国军人,在一连串的败退后,不仅让年轻的他们失去了同袍,更消磨掉了他们斗志,部署
于港口周边村镇的兵士们,时时担心着德军部队不知何时来临,如何能以有限的弹药和火
力抵挡装甲车的冲锋。已退至海岸边的士兵们,则面对着退无可退的茫茫大海,听着那一
阵阵绝望所化成的海潮声响,海的彼端就是那朝思暮的家园,但却怎么样也看不到归乡之
路。
在这存亡危急的时刻,希特勒竟出乎意外的下达了暂停攻击的命令,没有趁势出击,原因
至今难以有定论。有人归咎希特勒个人的独断独行,藉不合理的命令展现绝对的权力。有
人则认为希特勒可能过于相信来自空军的判断,选择空中轰炸,代替地面的作战。或许闪
击战的过度顺利,也让德军内部产生自我怀疑,需要重新整装。也或许希特勒再次玩着以
战逼和的把戏,希望透过外交折冲,兵不血刃的拿下更多。无论如何,这事后看来致命的
错误,给予了敦克尔克的士兵喘息的机会,也让英国有机会策划这场奇蹟般的撤退行动。
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
这一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行动,在谋划阶段就面临了的层层的阻碍,连“是否要进行
”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在当时英国内阁激起了正反不同的辩论。时任英国首相邱吉尔,才
刚刚上任16天,接替了失去国民信任的张伯伦,邱吉尔一向给人固执、好战的形象,他一
直是姑息政策最大的反对者,与其说他对战争没有畏惧,不如说熟悉国际情势的他,早就
警觉到一再退让所将导致的危机。
然而,即便他的立场明确,他所面对的内阁乃至整个英国都尚未摆脱那畏缩、偏安的心态
,尤其当战事一面倒的失利后,以哈利法克斯爵士为首的保守派,开始重弹姑息政策的老
调,希望透过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政府为中间人,进行和谈,让遭受围困的英军选择投降,
不再试图救援。
邱吉尔坚决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经过各种政治手段的运用,这位曾大声疾呼:
“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
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的首相,终于取得了政策的主导权,彻底扭转了
姑息的气氛,确立了撤退行动的进行。这位永不投降的首相,替英国树立了新的国家政策
和精神。
“如果我们这座悠久岛屿的历史将要结束,唯有我们每个人都倒卧在自己的血泊之中,才
能让它结束。”——邱吉尔
敦克尔克精神
从一开始几近绝望的处境,到最后成功达成不可能的目标。人们并没有被艰难的处境击倒
,反而化逆境为力量,虽然难免偶有失序,但整体执行上维持着一定程度的秩序,甚至超
越规划者原本的期盼。从第一天只撤出约7,000人,撤退可能随时停止的绝望中,每天成
功离开的人数不断增加,一度甚至可以在一天之内撤出六万多名的士兵,光是这样的数字
就已经超越了原本对计画预定撤出的人数预估。
到最后甚至能在英军之外,提供其他盟军撤出的协助,9天之内撤出33万名士兵。虽然放
弃了大量的军事物资,犠牲数万军力,却也替英国保存了基本元气,能继续和德国对峙。
当时大西洋彼岸的《纽约时报》即给予高度盛赞:
“只要英文这个语言没有从这个世上消失,敦克尔克这个名词从此以后将被以崇敬的心情
谈及。因为,在那个港区里,出现了地球上从未有过的炼狱,在一场被打败的战争末期,
原先已遭玷辱的民主灵魂如令又再度地清明。在敦克尔克,被打败的部队非但未遭征服,
还散发出傲人的光芒来面对敌军。”
能达成这样的结果,原因可能很多,坚定的意志力和众志成城的决心,或许是其中关键的
一项。当我们再回头看二战前期德军的快速胜利,虽然在军事设备和战术执行上,纳粹德
国和英法之间的差距并不见得如此悬殊,是否有决心一战,化解内部的争议,一致对外,
才是决胜的关键。
这也是敦克尔克大行动,虽然是败退的一环,却被赋与了颂赞和光荣的原因,除了在军事
上的奇蹟成功,它凝结了英国上下对抗德国的决心,让英国得以挺过接下来的英伦空战,
争取美国的支持,养精蓄锐,迎接诺曼第登陆后的逆转胜利。
就如同行动结束后,邱吉尔在下议院所发表的“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著名演讲所言
:“欧洲大片的土地和许多古老著名的国家,即使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纳粹统
治的种种罪恶机关的魔掌,我们也毫不动摇,毫不气馁。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
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
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
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即使这个岛屿或
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
民仍要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
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中文翻译引用自中文维基百科。英文演讲原
文:英文维基百科)”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9387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