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以撤退作为攻击:诺兰新片《敦克尔克大

楼主: mashmabo (马修范恩SUCK)   2017-05-28 15:39:49
以撤退作为攻击:诺兰新片《敦克尔克大行动》扭转二战的奇蹟战役(上)
我们想让你知道的是
二次世界大战中,恐怕没有一个事件能够比得上“敦克尔克大撤退”(Battle of Dunkirk
)这场交杂着挫败与胜利、屈辱与光荣、充满各种矛盾评价的庞大战役了。9天、近40万人
等待撤退,最后成功撤退了33万人,动用海军舰艇及民船933多艘。这场撤退让人惊叹,保
留英国和纳粹一搏的一线生机,也种下二战同盟国胜利的远因。从一开始只能撤出7,000人
,并且随时可能停止的情况,到最后成功救出33万名的士兵,远远超过预期。 这段动人的
历史,促使国际大导克里斯多夫・诺兰执导《敦克尔克大行动》,希望在这危殆时代,促
使我们思考与反省战争的残酷,以及重现人性的希望。
77年前的今天(5/26~6/4),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军及其盟军被德军团团包围,攻守失
据、进退不得的时候。而此时,英军下令撤退行动。在德军获得压倒性胜利、双方持续激
烈交火,撤退计划难以实行的情况下,这可以说是一个充满勇气的决定。
如果撤退失败,意味着英国远征军将被全员歼灭,也意味着英国将会丧失抵抗德军的力量
。再也没有什么能力阻挡德军统一西欧。没有这次成功的撤退,整个二战的历史将会改写
,没有后来诺曼第登陆,也没有最后纳粹德国的覆灭。
存活下来就是胜利 他们唯一的武器是:希望
回顾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或许再也没有另一事件比敦克尔克大撤退(Battle of Dunkirk
,又称敦克尔克战役)更复杂、充满各种矛盾评价的战役了。敦克尔克战役交杂着挫败与
胜利、屈辱和光荣,标示著德国在欧洲西线战场的全面获胜,同时,又埋下英美盟军日后
反击的伏笔。它不像后来为人所熟悉的诺曼第登陆V-day,直接描绘战事的逆转,明确导
向胜利的终局,在1939年5月26日至6月4日期间,这场由英国政府所主导的敦克尔克大行
动,就像标点符号中一个难解的“分号”,无论是停顿或转折,它都静静横躺在历史的长
河中,等待人们理解它的重要和意义。
敦克尔克战役的复杂本质,加上欠缺可歌可泣的英雄元素,让它逐渐淡出世人的关注,不
为娱乐传媒所重视。约60年前由英国导演Leslie Norman所执导的《Dunkirk,1958》几乎
是最后的绝响,后来再次出现在电影中,只以时代背景的元素带过,如《赎罪》
(Atonement,2007)等。
导演克里斯多夫・诺兰曾经在访谈中提到他受到敦克尔克战役的吸引与启发,让他决定改
编将它改编成电影作品。诺兰说:
这是一个能带你到另一个世界,让你真实感觉你亲临现场的故事。
——This is a story that needs to carry you through and make you feel you are
there.
诺兰的作品一向关注个人层面的心理互动,本次将这样对小我的关注,投注到大时代的变
动中,能激出什么样的火花?不禁令人拭目以待。
如同上世纪末名导史蒂芬・史匹柏的《抢救雷恩大兵》,让人们重新凝视战争的意义,诺
兰《敦克尔克大行动》在这危殆不安的时代里,或许也能让人们对当下的现实,有着更深
刻的反省和思索。就让我们在今日,根据电影的不同阶段,重温这段二战中令人难忘的史
实。
由自愿投入战场救援的人民所筑成的海上通道
当英国国内终于决定对受困的英军展开救援作战行动时,此时可供运输的船只十分有限,
盘旋于空中的德军轰炸机摧毁了港口的设施和停泊的船只,海面上则布满了水电,以及水
面下的德军潜舰神出鬼没的威胁。敦克尔克又是一沙洲港湾,吃水较深的英方大型船舰只
能在一公里多的外海等候。在种种不利条件下,资源有限,需要撤出的人数如此庞大,这
根本是件不可能的任务。
负责主导整个撤退行动的雷姆赛中将,在写给妻子的信件中,都忍不住透露了自己的忧心

“每当我想到我正在.....指挥一项前所未有、最为艰困和危险的作战行动时,都觉得实
在可怕,除非上天非常仁厚,否则整个撤退行动将无可避免会发生许多悲剧。”
为了让撤退得已进行,英国皇家海军开始征召各类船只,包括渔船、游艇、货轮、汽艇、
接驳船等,形形色色。
征召的过程一开始并不顺利,因为战时的新闻管制,多数英国人民并不知道子弟兵在前线
的处境。但随着官方高效率的征召,与消息的逐渐流传,越来越多的船只投入救援。除了
船舰外,民间的水手和船主也志愿投入驾驶的工作,这是一项极度充满勇气的抉择,因为
空中的袭击与海面上下的威胁,让这些小型船只随时都有覆顶的风险。
这支“迷你大舰队”,从行动的第一天开始,就投入救援,后期甚至成为登陆沙滩救授的
主力,一次数十人,一船一船的来回,与官方的军舰彼此合作。这些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
海上男儿,冒着生命危险,离开安稳平静的日常生活,驶向遍布硝烟弹雨、满目疮痍的战
场,反复在两个不同世界中往返、切换,构成一条海上的通道,解救著遭受围困的英军。
缓慢且残酷的撤退过程
但战场并不是有着浪漫结局的童话故事,虽然有了民间船舰的投入,撒退的工作仍是十分
缓慢且残酷,一批批的英军退到沙滩上准备登船,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只能在沙滩上漫长
等候,没有足够配给,多数士兵都处于脱水的状态。港口设施已被破坏,为了加速撤退,
要登船就必须身着全副军服,走入海中,贴近船身;又或者使用老旧残破的防波堤设备,
想办法跳到船上,落水者无数。
海岸线上到处挤满疲倦和无助的士兵,在德军飞机紧密的轰炸下,纪律和秩序逐渐瓦解,
那是近乎无政府状态的炼狱。有士兵回忆当时的状况:“起先大家都排成一列,但假如你
说这么一来就能够比排在后头的人早一点登船,那你可就错了,最后,你会发觉自己只能
站在水中而无法上船。
你会厌恶为什么一直站在水中,然后你将会调头往后走,最后又终于坐在沙地上。接着,
当其他的船只又抵达的时候,你又会再度地尝试。”为了维护登船的秩序,不要让争先恐
后上船的士兵推翻船只,有些指挥官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情急之下,会试图挥舞武器,
或将子弹射击在无人的水面上,唤起逃亡者们心中的秩序。
即使登上船,也不等于平安了。英吉利海峡在德军优势的海空战力下,已成为海上的坟场
,被鱼雷击中、误触水雷、被德国军机袭击、遭遇海象变化而搁浅....
海面上有无数种死法,能顺利抵达英国,反而比较像是意外。英军只能趁著黑夜或天气的
掩护,尽量进行运送的任务。英国军方也想方设法地维持士兵们的安全,除了海军的扫雷
和回击外,英军的主力战斗机──喷火式战斗机、飓风式战斗机、以及挑战者战机,从一
开始就参与了护航的行动,出动了数千次的架次,提供支援的火力,和德军战机在空中缠
斗。
陆面的战争仍在继续,敦克尔克周边的防御阵地,必须持续面对德军无情的炮火,有计画
的边打边退,为发电机计画争取更多的时间,大量的英法军队在坚守阵地的过程中伤亡,
或被德军俘虏。英国高层为了让撤退能有效率的进行,早已做了最残酷的决定,让身体健
康者优先撤退,已清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撤退出最多的人数。到了最后几天,沙滩上到
处都可闻到血渍和尸体交织的恶息,连海风都无法吹散。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938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