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小丑后,有几个人跟我进行了一些讨论,包含如何除去小丑、为什么有小丑,或
者开悟,或者怎么跟自己的修行连在一起。事实上,我在讨论的时候常会困惑,你们
要的是什么?
在这里,我想把一些东西写下来(事实上,这个运作更像是一个直觉的浮现:写下这
些东西,然后我-一个可以使用文字当作传播媒介的工具-在这里书写,我并没有想到
这些事)。下面所述并没有任何神祕之处,也没有我藏得住的东西,所有的奥秘与神
秘都已俱足;它只是被遗忘,不是还不知晓。
我该从哪里开始?
要有开始,势必要有选择,而选择就是一种对于整体的切割。“什么是整体?请你先
定义整体,我们才有办法谈论它”,这是一个常见的头脑运作模式:像是相机的相框
,刻意把整体中的一块凸显出来。
我不知道相机的比喻,是否能让读者对整体有一些认识?整体是不能谈论的,一谈论
,就不是整体。我只能给你一个意象,一个非文字的画面,请先留着这个画面,然后
跟你的周遭比对。你可能会发现你就在整体中,像是海中的鱼突然意识到海的存在。
这里,我们可能会遇上第一个所谓的修行人常常会有的奇怪幻想:“我”会消融在整
体里,“达成”意味着“我”的不在。这样的想法是一个错失,是一个只有阅读而没
有实际体验的人会有的想法。当你真正越过头脑,你会发现头脑的“不在”不是指头
脑消失,而仅仅只是位置换了。
你从一个以头脑为本位,一个以头脑为出发点的观点,转到一个跨出头脑,从整体来
看世界的观点。开悟的起源仅仅只是观点的转换,你没有任何改变,也没学到任何东
西,你只是回忆起这个本来就有的观点。
所以值得调整的第一个方向是,别再试着让头脑消失,而是良善它、跨过它。
我们可以再多看一点头脑这件事。头脑最开始所指称的,仅仅是我们的语言与认知系
统,没有头脑,我们没办法说话、选择、行动、社会互动,也没办法阅读、沟通、理
解一切事物。头脑是理解的根本,理性的工具。
困境在于,我们都被教导我们是头脑,这样子的观点是一个跨时代的观点,原本小小
的头脑(驾着马车的车伕)突然被告知:“嘿,你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你要管理好一
切的行政,做好一切需要做好的。”它承担过多的责任,接受过多的制约。那就像要
一个完全没有经验的人管理一个国家一样,这样的负担会让头脑吓疯。
我们的头脑疯了,它害怕被人发现自己德不配位,因此它会努力地把自己隐藏起来,
藏在理性思维的后面-我们可以用理性思维做出种种思辨,然后谈论一些毫无实际关
联的想像。一个进入自己的人,会发现自己有很深的焦虑,也可能会有伪装的感觉,
觉得自己总是戴着面具,总有一天,自己的假面具会被拆穿。
总有一天,我会完蛋。
头脑总是这样战战竞竞地活下去,那个焦虑背后,除了很深的恐惧以外,还有一股盲
目的燥动。头脑总是想着要做什么事,最好不要把目标放在它身上。头脑深深地被恐
惧控制住,然后盲动,而忘记了自己并不需要承担那么大的责任。事实上,它也没有
能力承担。
舍利弗(Sariputta)曾经采用过一种很有趣的修行方式:头脑要我做什么,我就往另
一个方向去做。不过,这个修行方式可能会让人抓错重点。那个错误在于:这样子做
,可能还是处在头脑的惯性当中。
这个惯性值得再深入探看一下。如果你能接受这股深深的恐惧,那或许你也能接受,
头脑的行动模式是惯性的,这些行动模式是:批判、自我合理化、自我膨胀、羞愧、
愤怒,还有什么吗?可以想想看。我把一个观看行动模式的方法写在这篇(#1QPV-Xta
),有兴趣的可以操作看看。
然而,这些行动模式是为什么?它们背后有一个更大的目的,这个目的说穿了很简明
,这些行动的目的就只是单纯地剥夺我们的注意力,并将相对的能量用以滋养恐惧。
我们来看两个简单的事实:
1.我们需要能量,而能量需要透过进食来获得。这里的“食”不单指食物,还有我们
接触的感受、想法、文字、影音,以及一切的接触与感受(佛教的四食概念)。
2.所有东西都需要能量,以维持基本的生存。
一个人的能量有限度,所以,如果身体某部分分到的能量多些,那么其他部分能用的
就会少一些,这应该很合理,也很简单。而若把观点从身体往后拉一点,就会发现不
只是身体需要能量,情绪、想法、感受也需要能量。
哪个地方投注的能量比较多,我们对那个地方的感受会比较强烈,对那个部分的觉察
会比较深。我们甚至可以说,注意力就是能量的化现。
恐惧需要滋粮,正如同我们需要吃饭一样,没有得以滋养自身的东西,它会萎缩、甚
至消失。透过上面所述的,头脑的固定行为模式,恐惧得以剥夺我们的注意力,把注
意力变成滋养自己的东西。
如果有兴趣对这部分有更多了解的,卡斯塔尼达《战士旅行者》里面的飞影心智
(flyer)就是在讲这样子的东西:飞影豢养我们,把我们当成圈养起来的猪,藉以获
得粮食:我们的能量。
这里,我想比较突兀地提出第二个值得改变的方向:不要试着太努力去变成什么,转
向去觉察我们自己。
我们头脑的其中一个特性,是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努力地朝那个目标前去,头脑会一
直在观注当下的我与目标之间的那条线。想了解这点,请拿出一张纸,画上两个点,
并用一条直线把两个点连起来。
那两个点,一个是现在的我(current "I")另一个则是想要变成的样子(ideal "I"
),而那条线则是头脑一直关注的焦点。我们只求某些方法来改善这种状况是没有用
的,所有的改善都意味着那条线。
实际上是,没有该去的地方,没有该变成的状态,也没有该有什么。唯一的是在当下
,这个“是”是一个没有目标的存有。
如果想体会何谓当下,又什么是设定目标,请把你的手借给我,跟着做下面的动作:
1. 先做一个两只手往前平伸的动作,在做的时候,动作尽可能地缓慢,让自己有足够
的时间去觉察这个动作。
2. 接着,把手缩回来,让两只手手掌朝向自己。接着,将左手的四根手指贴在右手手
掌上,两只手的交叉有点像x字型。把这个x字朝着自己的鼻子。
3. 慢慢地用左手将右手往前推。
上述三步骤中,1是一个目标明确的动作(手掌前伸),而2、3则是一个没有前进目标
的动作,它只是单纯地顺应着身体的自然:到了极致,手会自然打开。
觉察自己,要从我们的身体开始。在这里,我想提出第三点值得调整的方向:
从觉察那不断变动的想法,转向觉察稳定的身体。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基准点,身体会引导我们进入当下。当我们试着去调整、去质疑、
去懊悔为什么我们会有如斯想法,我们就不断错过当下,而陷入了头脑的惯性行动中
。此外,会刻意强调身体,那是因为我们太容易把焦点放在头脑。值得强调的是,这
个取向的目的不是身体比头脑重要,而是两者应该平衡发展。
这样的平衡发展是基本,也只有平衡并协调一致以后,我们才有可能真正体会,什么
叫做身心一体,身与心是一枚铜板的两面。
觉察身体有几种做法,最简单而基本的有几个,包含身体扫描(body scan)、经行、
缓慢而富含觉察的瑜珈动作。更有系统一点的作法,可以参考生物能疗法(如头荐骨
)、费登奎斯方法、神圣舞蹈、正念、身体取向的咨商(如创伤疗愈)、太极拳等。
或许最后一点最值得被点明,这是一个很常出现的误区。我们的头脑总会以为,我们
的努力会累积一些成果,只要持续努力下去,长期来讲势必有收获。但实务上恰恰相
反:
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不努力则有可能收获满满。
这句话或许会引起误解,修行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我们培养一些新的习惯,让我
们适应一些新的行动模式。这些新的行动模式更有效、更能节省精力,以将这些精力
做更有效的分配与运用。
这篇是一个我对之前与人讨论的部分所做的反馈,但是并不深入。如果有兴趣或得更
广泛、全面的观点,可以参考下列的书籍:
1. 《观察自己》, 雷德‧霍克
Hawk写的全部都是头脑,阅读的时候请放慢速度,认真地思索这本书里面的每一句话
。重点不只是看懂,更在于我是否能不看书,就推论出作者所书写的东西。
2. 《身体的智慧》,摩谢‧费登奎斯
只要读第一、二章就好,这提供了一种身心向度工作的可能,但对于费登奎斯方法却
全部略过不谈。如果想了解更多,直接上课体验何谓动中觉察是最有效的方式,或者
可以阅读《动中觉察》(同作者)。
3. 《漫步华尔街》,墨基尔
如果你觉得这本书跟灵性没有相关,那你可能要修正一下自己对于灵性的定义是否太
过狭隘。墨基尔所讲的指数型投资,恰恰与不努力反而获得更多报酬相关。
4. 《头荐骨疗法》,丹尼尔‧阿古斯托尼
这本书的放松、扎根,以及增进身体觉察的技巧还不错。只是一个参考,也不一定就
是要这本书。
没提到不代表不重要,其实还有很多值得阅读的作品,像是唐望系列、杰得‧麦肯那
系列、阿迪亚香提系列、一念之转系列、奥修系列等等,我仅是就我阅读的经验,挑
选出几本与实务最有相关,方法则较单纯的部分。
顺带一提,莫里斯‧卡雷姆的《你就这样几小时地听着雨声》值得一读。
愿各位平安、清境、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