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家庭会伤人

楼主: tatty5566 ( )   2014-08-02 19:55:48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016504
这是一本少见的书。
我所谓的少见,是指这本书是作者透过自身经验所写成的书,这种带有经验基础的书,直
接打趴了一整沓脑中模拟实验所写出来的脑补心理书。这本书没有完美的标准(我们应该
要过有意义的人生),也没有给读者设立什么心灵成长的目标,更没有华而不实的怪口号
,有的只有几个中心思想:对自己诚实、承认不能控制一切,以及臣服,而更甚者,在这
些中心思想的背后,有着彼此共通的概念在。
这本书并不好读,这意思并不是这本书的行文脉络不清或主题杂乱;相反地,这本书的条
理清晰,想陈述的讯息也明确。不好读的地方在于,这本书切切实实地让我们去看、去面
对自己。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谎言,因为我们需要透过某些可以沉迷的东西,来让我们逃
避面对某些我们不想或不愿面对的事物,比如说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自己并不完美,我们
不是全知全能,我们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好,所以面对自己是件难事,因为这代表我们得
承认自己不完美。
其实这可以再探讨下去,为什么我们希望完美?或者说,为什么我们需要完美?那是因为
我们成长的环境与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完美,而借由表现完美,我们才得以在那些环
境中生存下来。相同地,过早成熟的小大人、耽溺于某物的小孩,以及投射、上瘾,都是
类似的情况:正因为有需要,所以才会出现。
所以,假我被创造出来,那是我们用来面对日常生活的自我。假我并不是我,而是我们建
立在“这样做可以让我继续活下去”的前提下,所得到的一群行动模式。当人只透过假我
而活时,人就变成了固定而僵化的行动者,意即,这个人的行动一致,行为模式僵化,他
没办法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活着,而是用“应该这样活着”的方式活着。当用这种生活方式
生活久了,便可能出现下列几种状况。这些状况不是绝对会出现,这里也没涵盖全部可能
出现的情形,只是略提几点:
1. 不知道自己是谁。
2. 对自己生命的意义感到疑惑。
3. 内心好像有一个大洞,但是怎么做都填不满。
4.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5. 害怕自己会变好。
6. 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没有情绪。
7. 不敢犯错。
8. 认为自己有很大的缺陷,无法与人建立关系。
9. 这个世界只有我不正常。
10. 不是容易过于自大,就是容易过于自卑。
我们在面对这些困境时,很容易把这些呈现当成问题来看待,而通常的解决方式不外有二
:压抑,或者逃避。这些在处理外在问题时具有效果的方法,被整套搬来处理内在的困境
时,效果却是奇差无比。我们越想要透过这些方法来处理困境,就越是没办法从困境中逃
脱。这样的原因有二:
1. 这些困境只是某些症结点的结果,该处理的是症结点,而不是症结点呈现在表面的样
貌。
2. 不论是逃避或者压抑,都只会提供让这些困境持续下去的动力。
实际上,方法只有一个:承认并放弃。承认意指我们承认我们做不到,也找不到解决的办
法,承认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这个前提下,我放弃处理这个问题,并且承认之前所做
的种种努力,其实只是我不愿正视现实的一些手段。放弃,其实指的是放弃逃避,并且让
这些问题成为并进入自己。成效如何,在此无须赘言,我只能说这样子的过程具有非常强
大的疗愈效果,而这个放弃抵抗,通常就是我们能够继续往前、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另一点值得提的部分是,虽然作者在书中采用了匿名戒酒会的十二步骤,使得过程好像与
基督教的上帝有所牵连,但这之间的本质是不相同的。传统的信仰建立在依存关系上,相
互依存所指的,是人透过外在的沉迷,来逃避或闪躲内心的不安与情绪;但透过匿名十二
步骤后所达到的,并非是依赖性的信仰,而是将自己开放给更深刻的整体生命。在这种开
放中,我们能活出自己,但也知道自己是有限的,同时我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是怎么一回事,那即是,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本身,所有事物本身就是自己的意义,而且
意义变得不再重要,整个世界没有需要特意关注的东西,世界就是世界,我即是我;我活
著,但我也活在这大千世界之中。
作者: lovewest (I love you ~baby)   2014-08-02 21:45:00
作者: hyde19691983 (篝)   2014-08-02 22:14:00
作者: poppy6868 (秀香)   2014-08-03 00:30:00
我在台北罗斯福路上的"校园书房"有喵过这本书~
作者: lamda (钢琴加吉他)   2014-08-03 08:56:00
这就是eckhart 所谓的臣服 也是byron katie 所说的loving what is 所以痛苦的来源还是来自于头脑小我的认同超越痛苦的方法,就是超越小我对当下的抗拒 臣服于生命之流并随顺生命之流而行动 佛家说色即是空 又说空即是色又说空有不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重点是无所住 而非无所求
作者: ArSwell ( )   2014-08-03 22:51:00
这篇文章让我有所领悟,谢谢原波另外,lamda提到的色即是空,根据我的理解..佛教里的"空"是指"变化",而色即是空的意思是"一切现象皆变化(无常)"而这和"一切都是假的"是有所不同的..
作者: ape21 (等价交换)   2014-08-04 22:59:00
回Ar大的那一段真棒,感谢提醒。
作者: lamda (钢琴加吉他)   2014-08-05 09:05:00
智性上的探讨不是没有意义 而是要看智慧够不够智慧够的话 智性上的探讨才能辩证出真实智性不够 就落入小我的执著之中 以为是智性的探讨 其뤠实还是落在小我的执著 所以智性上的思考可以帮助你明心见性那么这时候的思考是有帮助的 如果越想越烦 那就不要想了实际去体会生活就是了 运用名相时有时候不是要特别深入解释只是一个提醒 当然要深入解释也可以的 只不过这每个名相认真解释起来都可以写好几本书了 还是回去实修吧再来 我又要掉书包了 佛说如我说法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拿来对治烦恼妄想的法门处理好后 连这个方法最后也是要放下的 如果方法放不下 对法产生了执著就如同你所谓的 把对酒精沉迷 转向对技巧沉迷虽然灭去了一个问题 但还是产生了新的问题 但仔细分析起来这只是阶段的问题 透过不断的觉察 发觉自我重复出现的模式执著总会慢慢放下的不好意思上面是有感而发 主要是对自己说的 如果你觉得离题或是干扰到你的原意 就把他砍掉吧
作者: ArSwell ( )   2014-08-06 11:17:00
谢谢原波提醒,我是很讲求理智的人,但渐渐发现这样有时会局限了自己,因此我同意的确是要小心智性或名词上的辩论。不过仔细想想后,我觉得我在推文里提出那一点,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色即是空的原意太重要了,至少前一阵子当我感到非常痛苦时,它点破了我,如果不是了解那一层意思,我想我当时是很难被点破的(虽然被点破之后,还是很痛苦啊~ @_@)由于我觉得它如此重要,所以想要分享我所知的那个部分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