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016504
这是一本少见的书。
我所谓的少见,是指这本书是作者透过自身经验所写成的书,这种带有经验基础的书,直
接打趴了一整沓脑中模拟实验所写出来的脑补心理书。这本书没有完美的标准(我们应该
要过有意义的人生),也没有给读者设立什么心灵成长的目标,更没有华而不实的怪口号
,有的只有几个中心思想:对自己诚实、承认不能控制一切,以及臣服,而更甚者,在这
些中心思想的背后,有着彼此共通的概念在。
这本书并不好读,这意思并不是这本书的行文脉络不清或主题杂乱;相反地,这本书的条
理清晰,想陈述的讯息也明确。不好读的地方在于,这本书切切实实地让我们去看、去面
对自己。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谎言,因为我们需要透过某些可以沉迷的东西,来让我们逃
避面对某些我们不想或不愿面对的事物,比如说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自己并不完美,我们
不是全知全能,我们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好,所以面对自己是件难事,因为这代表我们得
承认自己不完美。
其实这可以再探讨下去,为什么我们希望完美?或者说,为什么我们需要完美?那是因为
我们成长的环境与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完美,而借由表现完美,我们才得以在那些环
境中生存下来。相同地,过早成熟的小大人、耽溺于某物的小孩,以及投射、上瘾,都是
类似的情况:正因为有需要,所以才会出现。
所以,假我被创造出来,那是我们用来面对日常生活的自我。假我并不是我,而是我们建
立在“这样做可以让我继续活下去”的前提下,所得到的一群行动模式。当人只透过假我
而活时,人就变成了固定而僵化的行动者,意即,这个人的行动一致,行为模式僵化,他
没办法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活着,而是用“应该这样活着”的方式活着。当用这种生活方式
生活久了,便可能出现下列几种状况。这些状况不是绝对会出现,这里也没涵盖全部可能
出现的情形,只是略提几点:
1. 不知道自己是谁。
2. 对自己生命的意义感到疑惑。
3. 内心好像有一个大洞,但是怎么做都填不满。
4.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5. 害怕自己会变好。
6. 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没有情绪。
7. 不敢犯错。
8. 认为自己有很大的缺陷,无法与人建立关系。
9. 这个世界只有我不正常。
10. 不是容易过于自大,就是容易过于自卑。
我们在面对这些困境时,很容易把这些呈现当成问题来看待,而通常的解决方式不外有二
:压抑,或者逃避。这些在处理外在问题时具有效果的方法,被整套搬来处理内在的困境
时,效果却是奇差无比。我们越想要透过这些方法来处理困境,就越是没办法从困境中逃
脱。这样的原因有二:
1. 这些困境只是某些症结点的结果,该处理的是症结点,而不是症结点呈现在表面的样
貌。
2. 不论是逃避或者压抑,都只会提供让这些困境持续下去的动力。
实际上,方法只有一个:承认并放弃。承认意指我们承认我们做不到,也找不到解决的办
法,承认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这个前提下,我放弃处理这个问题,并且承认之前所做
的种种努力,其实只是我不愿正视现实的一些手段。放弃,其实指的是放弃逃避,并且让
这些问题成为并进入自己。成效如何,在此无须赘言,我只能说这样子的过程具有非常强
大的疗愈效果,而这个放弃抵抗,通常就是我们能够继续往前、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另一点值得提的部分是,虽然作者在书中采用了匿名戒酒会的十二步骤,使得过程好像与
基督教的上帝有所牵连,但这之间的本质是不相同的。传统的信仰建立在依存关系上,相
互依存所指的,是人透过外在的沉迷,来逃避或闪躲内心的不安与情绪;但透过匿名十二
步骤后所达到的,并非是依赖性的信仰,而是将自己开放给更深刻的整体生命。在这种开
放中,我们能活出自己,但也知道自己是有限的,同时我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是怎么一回事,那即是,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本身,所有事物本身就是自己的意义,而且
意义变得不再重要,整个世界没有需要特意关注的东西,世界就是世界,我即是我;我活
著,但我也活在这大千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