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NTU 看板 #1FX2xvot ]
作者: doane999 (日立昱)
标题: [意识] 矶小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时间: Tue Apr 10 21:00:40 2012
矶小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政治四 李芃萱 (本文刊载于台大意识报第050刊)
http://tinyurl.com/NTUcpaper05008
三月十日,正当台大校园因为杜鹃花节而热闹滚滚、人潮熙来攘往的同时,校园南侧
的农业试验场当中,原本恬静的矶小屋却也聚集了一群关心这栋建筑的人们,一同参与“
旧高等农林学校作业室历史空间暨文物展”的开幕式,为八十多岁的矶小屋开启全新的篇
章。
过去:矶小屋与矶永吉
目前大家惯称的“矶小屋”,正式用途是农艺系的“育种准备室”,更早之前则称为
“种子研究室”。种子研究室建立于1925年,更早于台北帝国大学创立的1928年,是台北
帝大前身“台北高等农林学校”的早期建筑。高等农林学校在1928年后,改为“帝大附属
农林专门学部”,并于1943年脱离,成为今日台中中兴大学的前身;这栋小屋便由台北帝
大的“作物学讲座”与“育种学讲座”共同拥有,分别由安田贞雄教授1 与矶永吉教授主
持。
矶永吉教授出生于1886年,于1912年来台,任教于台北帝大,并于1926年首次育成了
我们现在吃的“蓬莱米”,也因此被称为“蓬莱米之父”。虽然小屋以他命名,不过,矶
教授的研究室,事实上位于现在的四号馆(园艺系馆);然而因为水稻等作物,在进行化
学分析之前,尚必须进行考种、观察、脱粒、秤重等初步处理过程,因此这里对于矶教授
的稻米研究,具有极大的重要性,而他也在这栋小屋当中,度过他在台北帝大研究生涯的
大多数时光。
洗尽铅华:战后的矶小屋
战后,中央政府接收台北帝大,改为国立台湾大学。矶永吉教授虽做为留任的三位日
籍教授之一2 ,然而直至退休返回日本,都被借调至台湾省政府任职关于稻米生产的顾问
,并不在台大进行教学与研究。
在矶教授离开台大之后,小屋则由矶教授的学生、任教于农艺系的林正义教授继续使
用。民国四十八年(1959),当时农复会十分重视育种研究,因此由中美基金中拨款增设
种子检查设备,并由学校增建了一栋二层楼的考种馆。在新馆落成之后,矶小屋原本的功
能渐渐被取代,大多数的实验与课程移至考种馆进行。这个现象在林教授退休、由他的学
生──曾美仓教授接手之后更为明显。小屋中仅有摆放翻土矶、割草机等器械的房间使用
比较频繁,其他房间则逐渐闲置。
时光荏苒,虽然矶小屋由坚固耐用的桧木建造而成,却仍然不敌岁月的侵蚀而逐渐老
旧。在曾美仓教授担任农场副场长期间,仍然持续的关注矶小屋,曾经动用农场的基金为
小屋进行补强、修缮。但在曾教授于民国九十一年(2002)荣退以后,小屋便几乎被遗忘
。屋内房间大多成为储藏室,堆积闲置的家具与用不到的化学药品;大学部学生大多只藉
小屋门廊的空间进行调查或大豆杂交等研究,很少进入屋内。
重生:矶小屋的现在与未来
偶于小屋中来去的学生,少有人注意到身后橱柜上摆放的许多日文文献与书籍的特殊
之处。直到2003年,当时仍是研究生的刘建甫,无意间在矶小屋中发现了矶永吉教授的书
籍、手稿,方才揭开了小屋深藏多年的本来面目。各种文献最后存放于总图书馆的“矶永
吉文库”,成为台大的特藏;然而,乏人整理的矶小屋,却在2006年面临可能被拆除的命
运:在农场场务会议与总务处的“农学院农业生物资源大楼规画兴建会议”中,皆提出了
将矶小屋拆除的提议。幸在当时系主任郭华仁教授、校史馆研究员张幸真女士等人奔走之
下,于民国九十八年(2009)定为台北市市定古蹟。
虽然矶小屋因为被定为古蹟而得以保全,但其逐渐倾颓的结构,也使得有计画的大规
模修缮无可避免。然而,在台大与台北市文化局皆手头拮据的情况下,仅能以“紧急修缮
”的名义,对小屋进行些微的修复、补强。直到最近,农艺系邀集台科大建筑系师生共同
进行矶小屋的复旧与活化计画,并举办“旧高等农林学校作业室历史空间暨文物展”展览
,希望借由这些活动,让社会看见矶小屋在台湾与亚洲农业史中的重要性。
1 虽然安田教授留下许多研究著述,然而因为较少学生留任台大,其生平事蹟较不为人知
;因此目前仅有矶永吉教授使用种子研究室之纪录。
2 三位留任日籍教授分别为农机系(今生物产业机电工程学系)的高阪知武教授、农艺系
矶永吉教授与植病系(今植物病理与微生物学系)松本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