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台湾文学的后现代主义走向

楼主: kkob5433 (kk)   2013-10-09 22:23:49
一、前言:
  在网络上或是评论文章中,很容易看到一个备受新生代作者讨论的话题,就是对于二
零零三年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决审会议评审陈映真、郑树森、唐诺对于当届的得奖者
作品的评语,所谓的“喃喃自语的年轻人小说”、“只会盯着自己肚脐眼看的年轻人们”
并在互联网上由新生代作家们与部落格、新闻台的写手们进行相关的讨论与批判。
  而针对90年代之后的“新锐”作家们,尤其是世纪末之后的年轻一辈的作家们,有个
主流的意见:认为这些作家们都“写X,而不看X”。X泛指各类的文类,诗、小说、散文
等。单纯填入“书”其实也是可以的。批评家们认为他们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漫画、电
视、电影、电玩,反而都没有人要去读经典的作品,传统的作品,或是纯文学等等。他们
觉得这是新世代作家们的疏漏,与作品素质不佳的原因。
  归纳那些说法中关于新世代作家们的特性,大概是:思想贫乏、作品没有深度、人物
与故事薄弱、过度以自我中心的贫乏的情感去解读事物,以至于作品没有血没肉,无法贴
近人心与人性的综合面、不读书,所以对于典故与时代性历史文化的演变毫无了解、文字
技术的深度也不如过去的经典文学;成就更是及不上。最重要的一个大家必谈到的是,新
世代的作家们喜欢膨胀自己薄弱的内在,只写自己的情感与身边的大小事,并且无病呻吟
,将自己的经验无限的扩大,以至于替新生代作家的作品挂上了“肚脐文学”的称号,并
隐隐变成一个主流的文学流派的象征。有人则称之为充满后现代文学的特色。
  而这样的说法,放在台湾文学自八零年代以来,由黄凡、蔡源煌、张大春等以后设小
说与充满后现代主义特色,呈现去历史化、拼贴等运用多元、反讽、流动异质等后现代主
义元素的作品,来做对比。除了所谓的流行文化、大众品味、大众口语的涉入文学之中的
特质外,其实所谓的新生代作家在世纪末以来所发表的作品,竟与黄凡、张大春的实验性
的,着重文字技巧呈现的作品不同。反倒是在文学奖冒出头的新生代作家们,都偏好于现
代主义式的呈现。虽然作品当中充满了流行文化与虚无、陌生等,疏离化、去历史化的语
汇,以及物化、商品化的日常生活陈述。但是那只是一个小说进行中的客体书写,其小说
主体却反而着重于作者内在的陈述、作者对于世界的反思,与想要对世界发声的一个倾向
。而这样的倾向,是非常现代主义式的。
  哈柏玛斯(Jürgen Habermas)反对后现代性的去历史化,与解构雅俗文化分野的目
的,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启蒙主义式的作家意见,与作家的道德还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台湾
世纪末以来的新生代作家,是否又认同了哈伯玛斯(Jürgen Habermas)的看法呢?我认
为倒也不是。是因为台湾在九零年代引进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理论的时候,就不是完整引进
。加上作家们在创作的时候,还是难跳脱于台湾文坛上的一些风格与走向,所以反倒是以
后设小说等突破传统的文字技巧性的作品居多。也因此此类作品风格持续得并不久,因为
写作这样的文学作品的作家,不但得具有高明的文字功力,同时也要具备有渊博的学问。
所以新生代作家们在无力开创新的文字技术与形式风格的情况下,反倒开始回头写作长期
居于文坛主流的现代主义式的作品。可以说后现代主义小说在台湾并不流行,现今看到的
新生代小说家的作品之具有后现代的特质,其作用是来自于后现代主义呈现在政治社会经
济传媒上的后现代性。而他们在书写自己生活的世代以及环境下,就免不了在作品中带有
一些后现代的特质。
  所以我在这里要来讨论一位小说家陈辉龙。他属于五年级那一辈的作家,但小说的风
格与形式却有别于同辈小说家如骆以军、郝誉翔等私密式的私小说书写,反而呈现出很后
现代主义式的特色。所以以下我要来分析陈辉龙的小说的特色与风格,并以此来点出台湾
后现代主义写作的可能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