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台湾文学(小说)流变简述

楼主: kkob5433 (kk)   2013-10-09 20:43:45
政治变化       台湾文学走向
          ●古典文学
荷兰入台   1624
西班牙入台  1626
郑成功治台  1662
清灭郑成功  1683
日本治台   1895
       1920 ●新文学开始
       1920  ——新旧文学论战
       1937  ——皇民化运动
日本退台   1945
国民政府迁台 1949
       1950 ——反共/怀乡文学
       1960 ——存在/虚无:现代主义文学
       1970 ——人性/乡土文学
       1980 ——挑战/解放:多元化文学
       1990 ——另类/多元:世纪末文学
※“台湾文学”的流变(“乡土”一词仅适用于七○年代):
一、日据时代:
  台湾因为地缘关系,在文化和社会型态上继承和民族传统,直到清末,台湾旧文学才
开花结果。
  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重要的里程碑;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以白话文学为正宗。台湾“新文学运动”也曾受到五四文学革命的刺激,台湾新
文学作家也多用白话文写作,直到皇民化运动,禁汉文,不得不改用日文写作,但作品仍
反映被压迫的台湾民众的悲惨生活。
  (文学革命1917~1927)鲁迅、叶圣陶、冰心、许地山、郁达夫等等。
  (革命文学1927~1937)蒋光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丁玲、茅盾、吴组缃、沈
从文、巴金、老舍、萧军、萧红、张天翼、端木蕻良等等。
  (战争文学1937~1949)陈纪滢、宗白华、郭沫若、闻一多、徐訏、鹿桥、赵树理、
张爱玲、钱钟书、刘呐鸥、夏丏尊等等。
二、四○、五○年代:怀乡/反共
  台湾光复后,作家重新使用中文写作,多具写实风格,反映台湾现实社会的进步与挫
折。
  二二八事变后,台湾文学经历浩劫,知识分子多噤声不语,直到光复后第一代作家钟
理和、钟肇政、廖清秀、文心、施翠峰等人起步,才重露曙光。
  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蒋中正提出“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
口号,让大陆来台人士有反攻的准备。也因此,当时台湾文学主要受大陆作家控制,战争
、家国之痛成为“反共怀乡文学”的主题。当时官方在1955年提出“战斗文艺”的口号,
并成立“中国青年写作协会”、“中国妇女协作协会”等等,完全控管文艺活动,本土作
家只能噤声(如龙瑛宗潜身金融界、黄得时任台大教授走学术路线、吴浊流把小说藏在书
柜中不敢发表)。
  抗战代表作品有:王蓝《蓝与黑》、鹿桥《未央歌》、纪刚《滚滚辽河》;手法较特
别的则有:陈纪滢《荻村传》、潘人木《涟漪表妹》、司马中原《荒原》、姜贵《旋风》
跟《重阳》、张爱玲《秧歌》跟《赤地之恋》;怀乡小说以林海音《城南旧事》为代表。
  省籍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为两钟,即钟肇政跟钟理和。居关键地位的为钟肇政,
他自费编印十六期的《文友通讯》,报导当时本土作家陈火泉、钟理和、施翠峰等人的文
学动态。钟理和与同姓女子结婚,不被认同,生活潦倒仍笔耕不辍,以《笠山农场》最著

三、六○年代:存在/虚无
  “现代文学”兴起,取代“反共怀乡文学”。1956年台大外文系教授夏济安与吴鲁芹
等人创办《文学杂志》,1960年其学生白先勇、陈若曦、王文兴、欧阳子等人成立“现代
文学社”,再加上五○年代时创立的三大诗社(现代诗社、蓝星诗社、创世纪诗社)提倡
现代主义思想,使“现代文学”风行。
  现代文学关注于文章的形式、技巧,特别是用象征层面的经营与写实层面的表现,影
响后来文学的发展。
  现代主义来自西方,是因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冲击,生命物化、异化的
同时,使人对“存在”产生怀疑。故在政治现实焦虑和家国乡土无根飘零(无根即虚无)
的影响下,强调内心世界的描写与意识流。
  代表:王尚义〈野鸽子的黄昏〉、於梨华(留学生文学的鼻祖)《又见棕榈,又见棕
榈》
  本土作家相较于现代主义风行,显得落寞许多。不过此时仍有重要刊物创办,如:《
台湾文艺》、《笠诗刊》、《笔汇》、《文学季刊》等等。钟肇政写完《鲁冰花》后开启
了他个人长篇小说的先河,六○年代《浊流三部曲》、七○年代《台湾人三部曲》、八○
年代《高山组曲》均为其代表作。
四、七○年代:
  1971年4月因钓鱼台问题引发大学生游行示威,1971年10月政府宣布退出联合国,
1972年2月尼克森和周恩来发表“上海公报”,1972年9月日本承认中共,1978年美国承认
中共。
  七○年代是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政府受到一连串国际性事件的冲击,使台湾内部政经
文化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六○年代过度西化弊病下,现代主义泛滥,促使政治上以光复大
陆为主的民族倾向,转向关怀台湾本土;文化上则呈现多元发展,例如实验小剧场的萌芽
、台湾新电影的浪潮、云门舞集的创立、校园民歌风行等等,反映台湾本土势力萌芽。
  六○年代时的《台湾文艺》、《文学季刊》已为本土文学札根,但在七○年代停刊,
不过后起的刊物《大学杂志》、《中外文学》、《书评书目》、《草根》、《龙族》、《
大地》等等对推动乡土文学有一定的帮助。
  乡土文学的兴起和两次文学争论有关。一次是1973年爆发的“现代诗的论战”,由唐
文标撰文引发的现代派与乡土派的激烈论争,史称“唐文标事件”。许多报刊、杂志都卷
入,“回归乡土”的口号在事件后日益高涨。另一次是1977年到1978年之间的“乡土文学
论战”,现代派和乡土派又进行规模更大的激战,且主要发生在小说的领域。首先由彭哥
发难,他在〈不谈人性,何有文学〉点名批判王拓、陈映真、尉天聪。接着余光中在〈狼
来了〉一文中提出:“北京未有三民主义文学,台北街头却可见工农兵文艺,台湾的文化
界真够大方。”同时,尹雪曼、朱西甯等人也对乡土文学展开围剿,乡土派作家也展开反
击,战况激烈,迫使当时王升将军在“国军文艺大会”上发表演讲,安抚双方:
  纯正的乡土文学没有什么不对。我们基本上应该团结乡土。爱乡土是人类自然的情感
,乡土之爱扩大了就是国家之爱、民族之爱。这是高贵的情感,不应该反对的。
  自此以后,论战才渐平息,但经过这场论战后,乡土文学自身的理论得以充实,受压
抑的作家得以扬眉吐气,证实乡土派占上风。彭瑞金认为,经过这次论辩后,“更证明乡
土写作的的方向是正确的,给予本土作家经由迷惘中摸索而萌芽再生的本土意识文学极大
的鼓励,而带来真正的乡土文学写作风潮。”
  主要的作家与作品有: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我爱玛丽》、《莎哟那拉.再见
》;陈映真《将军族》、《唐倩的喜剧》;王拓《金水婶》、《望君早归》;王祯和《嫁
妆一牛车》;杨青矗《在室男》、《工厂人》;洪醒夫《黑面庆仔》;宋泽莱《变迁的牛
眺湾》;李乔《寒夜三部曲》;曾心仪《彩凤的心愿》等等。还有一批更年轻的作家如古
蒙仁、小野、吴念真、林双不等等,一起把乡土小说推上了台湾文坛的主流。
  作家简介:
钟肇政,1925年生。主题多为“民族意识之觉醒”
    代表作《浊流三部曲》、《台湾人三部曲》、《高山组曲》
叶石涛,1925年生。以幽默手法搀进细致的叙述风格中,冲淡哀伤,具有实感力量。
    代表作《葫芦巷春梦》、《罗桑荣和四个女人》、《晴天和阴天》
郑清文,1932年生。提出“冰山理论”,认为作者勿把话说尽,要留给读者自己思索的空
间。
    代表作《峡地》、《庞大的影子》、《最后的绅士》
李 乔,1934年生。原名李能棋。作品充满浓厚乡土气息和现实性,讨论人性中自悯和悲
悯的问题。
    代表作《山园恋》、《寒夜三部曲》
黄春明,1939年生。擅用象征手法衬托人物心理,写景则极富想像力。
    代表作〈儿子的大玩偶〉、〈溺死一只老猫〉、〈苹果的滋味〉、〈癣〉、〈锣

王祯和,1941年生。悲悯他笔下的人物,以写实手法呈现,却变成另一种无奈的嘲讽。
    代表作〈嫁妆一牛车〉、〈鬼.北风.人〉、〈来春姨悲秋〉
七等生,1939年生。原名刘武雄。理念:以文章来探求生命哲学。
    代表作〈我爱黑眼珠〉、〈放生鼠〉、〈来到镇上的亚兹别〉
杨青矗,1940年生。原名杨和雄。写了以工人问题为题材的小说。
    代表作《在室男》
王 拓,1944年生。原名王絃久。代表作《金水婶》、《望君早归》
陈映真,1937年生。原名陈永善。代表作《华盛顿大楼》
季 季,1944年生。原名李瑞月。代表作《我的故事》
林怀民,1946年生。代表作《变形虹》、《蝉》
施叔青,1945年生。代表作《约伯的末裔》、《拾掇那些日子》
李 昂,1952年生。原名施叔端。代表作《杀夫》、《人间世》
司马桑敦,1918年生。原名王光逖。代表作《野马传》
王鼎钧,1927年生。代表作散文《碎琉璃》
其他尚有王默人(原名王安泰)、蔡文甫、隐地(原名柯青华)、张晓风等人。
五、八○年代:
  到了八○年代中期,“乡土文学”(是大陆的乡土?还是台湾的乡土?)被扬弃,彻
底被“台湾文学”所取代,呈现多元风貌。此时,七○年代代表作家仍活跃于文坛上,更
以政治现象为题材写作。如杨青矗〈选举名册〉、李乔〈告密者〉、郑清文〈三脚马〉等
等,皆是受政治迫害的悲情与愤怒。陈映真的政治小说影响较大,〈铃铛花〉、〈山路〉
刻画白色恐布的苦难。
  新世代小说家大量崛起是八○年代特色之一。他们没有亲身受到政治迫害,企图超越
统独之争,摆脱写实与现代文学之争,追求新颖小说艺术,如黄凡以魔幻写实笔法写〈赖
索〉、张大春《大说谎家》、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等重新诠释台湾的历史,玩弄小
说技巧,批判政治又刻意超越政治,是他们共同的特色。其他尚有杨照、平路、王幼华、
张启将等人。
  妇女解放运动投射到小说创作上也是这时期的主题,主要探讨社会复杂现象下现代女
性的处境,具有强烈女性成长与觉醒意识。如李昂《杀夫》、《暗夜》;萧丽红《千江有
水千江月》、《桂花巷》;廖辉英《油麻菜籽》、《不归路》;袁琼琼《自己的天空》;
朱秀娟《女强人》;苏伟贞《陪她一段》;萧飒《如梦令》等等。
六、九○年代之后
  资讯化的时代使大众文化变得复杂多元,文学作品并非是唯一获得心灵经验的艺术,
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方式相继出现。1987年宣布解严,接着解除报禁、党禁,权威式的政治
体系也告终止,文化主体、文学主体受到考验。政治文学、第三世界文学、后现代主义文
学、女性主义、环保文学、同志文学、原住民文学、情色文学、问题小说等等的出现,表
现出文学的多样化。
  “后现代主义”为此时文坛主要特征,在内容题材上对后工业文明状况表示反映、省
思;在艺术手法上讲求断裂、拼贴等,可视为是对过去一原论的反叛。其中以后设小说和
情色小说较引人侧目。后设小说简而言之是作家直接介入来干预读者的阅读行为,切断读
者的“移情作用”,揭示小说的不确定性以及语言的局限。代表作如黄凡〈如何测量水沟
的宽度〉、平路《五印封缄》、蔡源煌〈错误〉、张大春〈自莽林跃出〉、〈写作百无聊
赖的方法〉等等。描写两性情欲、性别认同、多元情欲、男女同性恋的小说则是反映女性
的觉醒意识与性解放观念,在心理、生理上,或是跟政治之间的纠葛。代表作品为李昂《
北港香炉人人插》、朱天文《荒人手记》、邱妙津《蒙马特遗书》、陈雪游《恶女书》、
《梦游》等等,此外尚有苏伟贞、朱天心、纪大伟等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