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后现代文学

楼主: kkob5433 (kk)   2013-10-09 21:55:07
后现代文学(postmodern literature)一词来自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但何谓
后现代主义向来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譬如较早对之表示看法的法国后现代理论家李
欧塔(Jean-Francois Lyotard)与德国批判理论哲学家哈伯玛斯(Jurgen Habermas)即
为此打过笔战,说法南辕北辙。其实“主义”一词并不恰当,因为它并无一套自成体系而
可以为众所公认的学说或主张;而且当代涉及的众多作家风格迥异,难以骤下定论,是故
用“后现代文学”比“后现代主义文学”一词更为恰当。
后现代文学的“后”(post)按其字面之意,系指其出现时间在现代文学之后,但亦
有人把它视之为现代文学的“后期”。若是指前者,着重的是它和现代文学的差异与对立
;倘说的是后者,则侧重的是现代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以当代西方文坛的演变情形观之,
后现代文学大约出现在1950到1960年代之间──有人甚至把尤涅斯可(Eugene Ionesco)
首演荒谬戏剧《秃头女高音》的1950年标志为后现代文学诞生之日──虽然美国学者哈山
(Ihab Hassan)不认为可以找出后现代主义肇始的切确时间。包括荒谬戏剧、法国新小
说、黑色幽默文学、魔幻写实小说、后设小说、美国黑山诗派、自白诗派及语言诗派等,
都被纳入后现代文学的大潮中。后现代文学出现的这一时期,大体上也是欧美先进国家进
入消费社会以及晚期资本主义的时代,所以美国文论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即将
之视为“消费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后现代文学初兴之后,紧接着相关的后现代理论也一一出现,包括法国的李欧塔、布
希亚(Jean Baudrillard),美国的詹明信、哈山,以及所谓的“耶鲁四人帮”等等,其
中法国的后结构理论家德希达(Jacques Derrida)与巴特(Roland Barthe)二人的相关
论调,常被援引为后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要依据,使得这股后现代潮流到了1980年代达到高
峰。
台湾文坛也在这时候(1980年代上半叶)出现后现代文学作品,最先是夏宇、罗青、
林燿德等人的诗作,以及黄凡、张大春等人的小说,而钟明德等人则引介了西方的后现代
实验戏剧。台湾的这股后现代思潮如同早期的现代主义一样,主要也是从欧美引进,不同
的是,台湾是从1960年代的现代主义历经1970年代的写实主义而后才出现后现代主义思潮
,而西方则是自写实主义经现代主义而至后现代主义,这是彼此的社会发展进程不同以及
台湾特殊的政经环境有以致之。1989年可视为台湾后现代思潮发展的里程碑,这一年一口
气出版了四本相关的著作,包括詹明信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译本,以及罗青的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钟明德的《在后现代主义的杂音中》、孟樊的《后现代并发症》

自1980年代后半叶以至1990年代,台湾的后现代文学益发兴盛,相关的作品源源不断
的出现,较具代表性者有短篇小说张大春的〈将军碑〉、黄凡的〈如何测量水沟的宽度〉
、林燿德的〈恶地形〉;长篇小说张系国与平路的《捕蝶人》、宋泽莱的《血色蝙蝠降临
的城市》、朱天文的《荒人手记》;以及若干诗人的诗集包括罗青的《录影诗学》、陈黎
的《岛屿边缘》、夏宇的《摩擦‧无以名状》、林燿德的《都市终端机》……,大体言之
,这些后现代文学作品有如下几个特点:
1. 反体裁:指的是文类界线的模糊(a blurring of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genres),如把诗写得像小说(林燿德的长诗〈圣器〉),反之亦然;或把类型小说打破
,分不清是推理小说、哥德小说或科幻小说等等。
2. 自我反身性或自我投射性(self-reflexivity):指作者或叙述者意识到自己的写
作,因而往往以后设语言(meta-language)暴露自身的写作过程,最具典型的是后设小
说(metafiction),黄凡的〈如何测量水沟的宽度〉及张系国与平路合写的〈捕蝶人〉
即为显例。
3.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指文本与文本间的相互牵扯、渗透,乃至形成一种即
此即彼、非此非彼的文学景观,如骆以军的〈红字团〉等小说。
4. 语言的游戏:语言符号原由意符(signifier)与意旨(signified)所构成,前者
指的是语义,后者则是语音和语形,此时后现代只留下后者,让它自己无限延异(
differance),最后看到的只是它的踪迹(trace)。这种纯意符的游戏,邀读者来参予
,而此亦不啻说明为何巴特与傅柯(Michel Foucult)会喊出“作者已死”。夏宇的〈连
连看〉等诗呈现的便是此种无厘头的游戏。
5. 拼贴与碎片化:后现代不再相信所谓的大师叙事或宏大叙事(master narrative)
(如黑格尔或马克思那种大学说),更反对柏拉图以来的本质论或中心思想,遂使其作品
出现零散化,变成片段式的拼贴(collage),在小说便成情节跳跃式的组合,结构松散
;在诗则成不知所云的胡言乱语。前者如朱天文的《荒人手记》,后者如夏宇的《摩擦‧
无以名状》与《粉红色噪音》,宛如无字天书。
后现代文学创作之所以会有如上的表现,正是出诸其对所谓真实(reality)的不信
任──此亦为其与现代主义最大的分歧所在,后者如超现实主义,其所呈现的潜意识或梦
呓式自动语言,乃在企图表现更真的“真实”;而前者如魔幻写实主义(magic realism
)则是用魔幻来表示它对现实的怀疑。但也因如此,后现代文学作品削平了历史感与纵深
感,予人读后难起共鸣,乃致无法引发生命的感动。在台湾这股风潮过了二十世纪,虽仍
旧余波荡漾,但也走过它1990年代辉煌的岁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