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直暗自觉得,
教授评鉴升等的制度某方面来说,
其实是变向牺牲掉某学生学生的权益。
说实在的,对于大部分大学部的学生来说,
老师多么会做研究,拿过几次杰出研究奖,发过几篇多屌的paper,
其实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并没有什么高度关联,
而老师能否将自身在学习、研究的经历里
获得的思想、思考问题的方式等等
在课堂上带给学生,其实才是重点。
认真做研究的老师不见得会认真教书,
研究做得好的老师也不一定书就教得好,
但是如果老师总是被升等的诸多限制压得喘不过气来,
饭碗都不保了还会有时间理学生?
小鲁系上就有活生生的例子,
第一年修某位老师的必修课,
每堂上课都看他一个屎脸,爱讲不讲的,
拿着厚厚的课本心不在焉的滑个几下投影片自顾自地一直念,
也不管台下根本没人听懂半句,
讲到一半卡住才跟你说
阿 我刚刚那里讲错了 重来一遍
然后翻回十几张投影片之前......
第二年,另一门必修课刚好也是这个老师上,
第一堂课,
修过课的他另一门课的同学们呢都准备好要开始滑手机了,
结果他一上课就嗨得跟什么一样,
声音中气十足铿锵有力,
还会跟前几排的同学打屁聊天,聊到一半还会拗同学上台唱歌跳舞(?
简直判若两人,
没修过他课的其他同学听了一个学期的课下来,
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我说之前上那门课上得很痛苦.....
(虽然小弟这门课上完一学期下来还是没有听得很懂......
最后还是认命自己唸....)
后来才知道,
原来前一年的时候是他升等的6年大限哪......
当然这只是个个案,
只是想说,教师的研究成果再怎么丰硕,
提升了学校排名、研究风气、拿到了更多经费补助,
但对"基层"的大学部学生来说,
如果没有好的基础教学,
如何培养以后潜在的研究人才与研究能量?
且不论以后学生往哪个方向去,
高等教育的某方面的意义,
不就是要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吗?
而老师能跟学生接触最多的机会大概就是在课堂上了吧,
岂能单以研究的成果来评断?
(这里先不讨论教学评鉴纳入升等标准相关作法的适切性和实行度如何)
在这所学校待了的时间也不少了,
很幸运遇到了很多教学很有方法,
对学生也很用心的老师,
也都对他们心存感谢,
没有要批评任何老师的意思,
只是提供个想法跟大家讨论讨论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