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什么是哲学?

楼主: xj6ru04m3 (龙の传人)   2010-10-28 18:34:22
什么是哲学?
一、引言:哲学的定义、功能与范围
无论在中国或西方,哲学都是一门具有非常古老传统的学问。目前学界
所用的“哲学”一词,是从希腊的 philosophia翻译过来的,其中 philos
是“爱”的意思,sophia则是“智慧”之意,所以“哲学”本来的意思是“
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假定了人本身并不拥有智慧,只是在追求智慧,
成为智慧的爱好者。西方溯自古希腊开始,哲学的发展便有它长远的传统。
“哲学”这个语词,原是日本人西周翻译 philosophia这个字时所采用的译
名,现在也被中国的学术界普遍采用,用这一语词来代表 philosophia的中
文意思。不过“哲”的概念在中国十分久远,它的原意是“明智”。<<尚书
>>、<<皋陶谟>>曰:‘知人则哲’。<<诗经>>、<<大雅>>谓:‘其维哲人,
告之话语’。“哲”与“学”合为“哲学”一名,指称学术中一门追求智慧
的学问,而且不仅仅作为一门学问,也包含了身体力行以获取智慧之意。中
国自先秦以来也有非常深刻、非常久远的哲学传统,为世人所重视。所以“
哲学”这个语词虽然是近代学术界才采用的,但是它的传统在中国来讲也是
相当久远的。
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哲学定义为:对于实在界和人所进行的整体性、基
础性和批判性的探究。哲学的真正意义是做为一种探究的方式,而不只是做
为一种特定的、专门的知识的体系。换句话说,哲学最重要的精神是在于“
打破砂锅问到底”,对整个存在界或是对人本身来进行探究,而这种探究不
是枝枝节节的,因为它必须面对整体实在界和人的整体来做探究。哲学所研
究的并不像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社会学、政治学,它们只针对某一个领
域来做研究,哲学本身是就整体来思考。例如,哲学研究到底什么是真理,
“真理”不能说只在生物学中为真,或只在物理学或数学中为真,而是对全
体人类的知识而言皆为真。真理的概念,涉及人类全体的知识,不能只是对
某个部门而言为真。
哲学所追问的问题也是最为基础性的,像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所问的
:‘人能知道什么?’、‘人应该做什么?’、‘人能希望什么?’、‘人
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基本的,不是其他专门性的学科所能回答的
,这种基础的问题必须在哲学才能得到解答。
哲学也是一种批判性的研究。所谓“批判”,并不是随意的批评或漫骂
,而是追问所研究对象的可能性条件。除此以外,批判的意思亦有如黑格尔
所讲的“弃劣扬优”,把坏的扬弃,把好的优点加以发挥,所以批判也有“
弃劣扬优”的过程的意思。
大体上,哲学所具备的特性,就如同上面所提到的整体性、基础性与批
判性。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就区分一般的意见(doxa)与真知(episteme)。真
知必须对一般的意见加以批判和反省,而不能停留在一般常识所接受的意见
,就这点而言,哲学的批判精神可以说是最重要的。
此外,由於哲学是研究整体的、基础的和批判的概念,这些往往可说是
人类文化里最具普遍的概念,如“真理”、“美”、“善”、“自由”、“
平等”、“正义”、“仁爱”等等。这些概念,其它学科也涉及,比如政治
学、社会学必须谈“自由”、“正义”,但都没专门来处理什么是“自由”
、什么是“正义”。这些普遍概念是在哲学里讨论的。就此而言,哲学也可
以说是对普遍概念的研究与实践的学问(1) 。
根据前面对於哲学的意义与特性的描述,可知哲学的功用是在对实在界
与人生做一个澈底的检查。苏格拉底(Socrates)说:‘一个未经检视的生命
,是不值得活的。’哲学最彻底的功能,就是在对人生、对知识、对价值做
最彻底的检查,也因为这个缘故,罗马的哲人西塞罗(Cicero)说:‘哲学!
人生之导师,至善之良友,罪恶之劲敌,假使没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
从这点而言,哲学的功能就是透过整体性、基础性的反省与批判,对于现存
的信念、知识与价值做最澈底的检查。也因为这样的一个检查,它可以使我
们的人生、知识或行为有深刻的基础。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兼顾整体,
做整体性的考量,以便去妄返真,达致真实。
另外,关於哲学研究的范围,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曾按照我们的心灵作
用分为三个方面来加以分类。他区分了三种心智的活动,一是理论(theoria
) ;二是实践(praxis);三是创作(poiesis) 。亚里斯多德根据这三方面的
心灵功能,区分出三种主要的哲学部门:“理论哲学”包涵了自然哲学、数
理哲学以及形上学。其次在实践的部份,包涵了伦理学、政治学与经济学。
最后创作的部份涉及诗学、修辞学和生产技术方面的哲学讨论(Copleston,
1948, 20)。(见下图)
亚里斯多德所勾勒的哲学范围,在今天仍被许多学者所接受。不过事实
上在今天哲学研究的范围已有些更动,有一些学科已经独立出於哲学之外,
成为个别的科学,如数学、政治学、经济学、诗学、修辞学等。而哲学本身
也增加了很多的学科。所以若要谈哲学的范围,大体上可以区分为理论哲学
与实践哲学。在理论哲学的部份包涵自然哲学、知识论、科学哲学、语言哲
学、形上学等等;而在实践哲学方面,包涵了伦理学、政治哲学等等。
二、当代中国哲学的思惟方向与内涵
中国哲学一直有其长远的发展,但是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哲学可以区分
为那几个时期,以便明白当代的中国哲学与整个传统哲学之间的关系,如此
才可确认其特色。
中国哲学的发展可以区分为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先秦时期,从商周远
古的思想一直发展到先秦诸子的兴起,其中有儒、道、名、法、墨等等各家
各派的思想,蓬勃发展,可说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在精神上大
致可以呼应当代德国哲学家雅斯培(K.Jaspers) 等人所谓的“轴心时期”。
这个时期的思想奠定中国人尔后对于人性的尊严、价值观以及对人与自然关
系的基本看法。
第二阶段是从两汉、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在这时期,儒家与道家继
续发展,不过大体上没有重大的创新。真正说来,这个时期由于印度佛学的
传入,出现新的因素,中国思想家开始致力融合佛学的体系,这就产生了所
谓中国大乘佛学,如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天台宗、禅宗等派别。这个
时期可说是本土的思想衰微,但中国人在原有的本土思想基础上来回应外来
思想的挑战,并在此回应的过程中自我振兴,因此形成中国大乘佛学思想的
各种体系。
第三个阶段是宋明哲学的时期。这时期所形成的哲学思想大体上分为理
学与心学,主要是以儒家的思想为本,进一步融合佛家与道家。所以这个时
期是中国思想本身再进一步不断地融合的过程,我们称此时期为“新儒学”
。新儒学的思想家皆知道为学的艰难,为了维护中国哲学本身的思想,而面
对其他因素的挑战,进行融合。
以上可以说是中国哲学上最有成就的三个时期。
第四个时期,就是中国近代哲学,始于一五八三年,意大利天主教耶稣
会士利玛窦带来了西方的科学、哲学与宗教,对于中国的思想界产生新的挑
战。从此以后,整个近代中国哲学思想工作的最重要的课题,就是面对西方
思想的挑战,融合西方的思想。可以说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的根本特性就是在
综合中西,进行融合。起初的时期,是在引进西方哲学与面对挑战。但在当
代中国哲学里,尤其在台湾的发展阶段,也逐渐产生各种中国与西洋哲学的
融合体系。
在此所要讲述的当代中国哲学,大体上是光复后在台湾发展的中国哲学
面貌。台湾的哲学发展,也就是中国哲学在台湾的延续,主要开始于台湾光
复之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也接收了台湾帝国大学,在传斯年先生担任台
大校长期间,把帝国大学原来的讲座制改为院系制,从原来的哲学科成立了
哲学系。民国三十六年国立台湾大学校刊里记载着当年哲学系只有二名学生
。最先,哲学系是与心理系合并的。一直要到三十八年下半年开始,两系才
分开。所以台大哲学系可以说是最早的哲学研究与教学单位。后来陆续有辅
仁大学、文化大学、政治大学、东海大学、东吴大学等等,也都分别设立了
哲学系,其后也有其它研究所不断地成立。由于有了这些教学与研究单位,
哲学在台湾的发展才开始有了基础。(沈清松, 1993)
在台湾的中国哲学发展大体上是第四时期问题的赓续与发展,面对西方
的挑战,并加以调和;就像当初中国哲学第二时期面对佛学的挑战一样。
当代中国哲学主要面对的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脉络,来进行
讨论:
一、台湾工业化、西化、现代化历程的加深,促使此地的中国人必须进一步
去深入了解西方的文化与其哲学观,也因此对西方哲学不断地继续引进
、研究与思考。
二、在西风压倒东风之际,在台湾的中国人面对西方文化与思想不断地扩张
影响之际,醒觉中国本有的文化与哲学传统应成为中国人建立自己的主
体性的依据所在,也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哲学加以阐扬,并进一步加以创
造,才可使之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论与思想的依据。
三、在两岸分治之后,大陆的哲学界都是在马列主义的影响之下来从事哲学
研究;而台湾的哲学界,长久以来一直对马列主义加以批判,意识形态
方面的差异使双方在哲学研究上有很大的差异。目前两岸开始交流,意
识形态方面的调整,必需在哲学上进一步寻找相互了解的基础,这对未
来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四、台湾现代化的历程中本身隐涵着许多哲学问题,必须加以探讨,比如说
重视民主的观念、个人的觉醒、工业化文明基本精神何在、社会正义的
问题、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创造等等,这些问题本身也孕涵着哲学的问题
,有待哲学研究来加以反省。虽然五四以来“民主”与“科学”的问题
意识仍在,但台湾目前的发展产生的这些问题也已向前更加推进,有别
于五四的问题意识。
从以上脉络来讲,“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不能限定在传统中国哲学之
中,不能说只有研究老庄孔孟,或宋明理学这些传统中国哲学的题材与活动
才是中国哲学。除此以外,当代中国人,尤其对台湾的处境,甚至对整个中
国当代的处境所面对的许多问题也必须做哲学的反省。比较正确的想法是当
代中国哲学一方面包涵了对传统中国哲学的研究,但也包涵了当代中国人在
台湾对于西方哲学或是传统中国哲学的题材、中西哲学之间关系的一般问题
,以及对现代社会各种新颖的问题所做的基础性、整体性、批判性的思考。
从以上的脉络来看,值得庆幸的是,当代台湾地区的哲学研究者大体上
已经产生了一些融合中西的哲学体系,不只是在介绍西洋哲学和整理中国古
代哲学而已。像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罗光等等都是在一九四九年以后
到现在这一段时期,完成了他们自己中西哲学融合的体系。这些体系当然各
有差别。但基本上,在当前台湾学术界最有意识、有自觉地融合中西是表现
在哲学界。至于其他如自然科学,大体上是追随西方自然科学,不断地加以
发展。在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也相当的受西方的影响,如果谈到本土化的问
题往往也是把西方理论放在本土应用,对于什么是本土的社会理论,其实也
还在摸索当中。然而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有自觉地形成几套融合中西的体系。
近五十年来台湾的哲学界已经发展出几种融合中国哲学与西洋哲学的体系。
融合中西哲学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哲学的主调,而且在台湾的哲学界也已经形
成一些综合性的哲学体系,这些综合性的哲学体系,也可以说是目前在台湾
哲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无论在研究或教学上是很重要的内容,其影响可以
说是相当深远。
我们可以将这几种哲学研究与教育的不同方向归纳为三个融合中西的方
向:一、兼综的融合导向;二、当代新儒家的融合导向;三、中国士林哲学
的融合导向。(沈清松, 1985)
第一个是兼综的融合导向,所谓“兼综”的意思是指它在融合对象的方
面,在西洋的部份,不计较它是西洋上古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或当代
哲学;而在中国的部份,也不区别儒家、道家或是佛家,甚至印度哲学的精
义,只要能够对于实在界,或对人有所了解,换言之,只要能够发挥形上学
和人性论的精义都拿来加以综合。此一综合的导向,是以方东美先生为代表

第二个是当代新儒家的融合导向。新儒学在当代继续发展,主要是针对
清代的学风和不断西化的趋势下再重振新儒学,可以说是继续宋明的新儒学
的发展。主要是重视其中的心性之学,奠立人的典范,挺立人的主体性,尤
其要在当代不论是马列或西方科技的影响之下,重新奠立中国人的主体性。
除此以外,在西洋哲学方面,则致力融合近代哲学里的德国观念论,如康德
哲学,费希特与黑格尔的哲学,主要是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先验结构与发展动
力,希望能为现代化的科学与民主奠基。这方面的融合导向唐君毅与牟宗三
做为代表。
第三个是中国士林哲学的融合导向,继承了利玛窦以及中国士人如徐光
启、李之藻等人在综合士林哲学与中国哲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它在中国哲学
部份比较重视先秦儒家,在西洋哲学里则比较重视从亚里士多德、多玛斯以
降之士林哲学的传统,也旁及当代新士林哲学以及其他当代哲学思潮。这个
导向以罗光与吴经熊为代表。
除此之外,当代的中国哲学界,也不断地继续引进西方的哲学思潮。关
于此点,将在下面进一步来谈。以下逐步评介上述之三种融合导向及其研究
重点与成果。这些哲学体系不是直接对社会文化的解析,而是从文化中的基
本要素,诸如艺术、道德、知识,宗教..等诸种经验关怀出发所做的基础性
、整体性、批判性思考,尤其表现而为对实在界和人的哲学论述。兹逐一评
介如下:
1.兼综的融合取向
这种兼容并蓄的融合导向,又可称为机体主义的融合取向,以方东美先
生的哲学做为代表。方东美先生是安徽桐城人,生于一八九九年,在一
九七七年逝世。方东美先生的哲学是立基于一种宏大的文化的体验,其
中他所最重视的是美感艺术的经验,把美感与艺术的经验当做他融合中
西哲学的一个主要线索。一部<<二十二子>>他只圈点其中<<庄子>>、<<
知北游>>:‘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方东美的哲学是
以美感、艺术的经验做为主调,而且方东美先生的哲学著作,文字可说
是非常典雅优美,透过文字的美也足以凝聚思想,切中事理(2) 。
就哲学上来讲,方东美所重视的基本上是以下两个架构,一是形上学的
部份,就是谈实在界本身;另外一部份是人性论的部份。所以他所做的
工作可以说是一种整体性、基础性的工作,在讨论社会与文化问题之前
,应先讨论人本身以及人所在的实在界。(方东美, 1979, 341)
大体上,方东美认为若要顾及整体,必须在形上学方面,肯定整个实在
界的多重性。实在界是具有多重性的,整体实在界是由物理界、生物界
到心理界-为自然界,逐渐的上升到美感、道德、宗教三界,此三界方
东美先生称为超越界。在自然界与超越界之间,他认为整个实在界本身
是可以逐渐的由下层往上层来演进,来逐渐的提升,称之为“上回向”
。至于上层如美感、道德、宗教,也可逐渐向下层贯注它的力量,来转
化,来拯救现象,这过程他称之为“下回向”。这是方东美在形上学方
面的看法。
至于人性论方面的看法,方东美的人性论最重视的是人性是可完美的。
所以人应逐层地提升自己,由最初最底层次的“工匠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