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社会学甲
课程性质︰社会系大一必修
课程教师︰陈东升
开课学院:社会科学院
开课系所︰社会系
考试日期(年月日)︰105.4.19
考试时限(分钟):180分钟
试题 :
一、简答题(每题4分,共60分)
1.Mead发现新几内亚的三个部落蒙杜库玛人、阿拉佩什人、查布利人,各自会根据不同的
原则去发展出生物上男性和女性的关系,这样的研究发现对于我们讨论性别分工有什么意
义呢?根据研究的结果你会接受男性和女性的差异是来自生物基础吗?为什么?
2.离婚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有些人会主张为了小孩还是要维持婚姻关系,陈婉琪老师根据
她的研究成果对这样的说法会提出什么样的论点?为什么?
3.Cherlin探讨美国婚姻去制度化的转变中,指出理性选择论、演化论的看法都只能用来
说明美国婚姻制度的崩解而非延续,请说明为什么?Cherlin又是如何来解释美国公众态
度上仍然是希望结婚呢?
4.美国种族结果的拉丁美洲化指的是,由白人、荣誉白人(给予头衔却没有真正白人的权
利或地位)、集体黑人所形成的结构,请说明荣誉白人的存在为什么可以强化新种族主义
?
5.Sherif有关小团体的研究中,在什么样的制度设计下,两个团体很容易产生冲突呢?如
果要让彼此敌对的团体消除敌意、相互尊重,可以透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呢?
6.美国女性会计师(如Ann Hopkins)的两难,是当专业女性表现积极、勇于任事、争取业
绩成长,但却失去阴柔特质反而无法见容于阳刚特性的男性主管,造成无法升迁。相对于
女性会计师,美国百货公司(如Sears)的专柜小姐又会面对怎么样的两难呢?相对于女性
会计师与专柜小姐的两难情境,女性主义学者麦金侬(MacKinnon)会提出什么解释呢?
7.根据卜少平和骆明庆的研究,如果一个女生就读私立科技大学美容美发系、她的家里有
哥哥或是弟弟、她的父亲是小学毕业且从事铺柏油的工作,相较于一个男生就读国立椰林
大学、出生于有弟弟的家庭、他的父亲具有研究所学历且担任外商科技公司的总经理。请
说明这两位大学生申请贷款的机会何者比较高呢?请根据前面所陈述的特征逐一说明为什
么。
8.沟通讨论与阅读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这种能力的累积是透过家庭社会化的
过程,也就是说家长的教育程度越高、沟通与表达能力越好越可能透过家庭互动来训练学
生这样的能力。请说明这种沟通与讨论能力是如何影响高年级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与学
息表现?这样的沟通讨论能力对于美国蓝领阶级的工作转型、性别社会流动所造成的影响
,请你依据经济学人文章的立论点加以说明。
9.Penner and Saperstein(2008)在"How social status shapes race?"这篇研究短文中
,提到访员在不同年代,指认处于不同社会情境底下(入狱、失业、贫困)的同样一位受
访者种族身分,结果如下图,请解释这两个图表的意义?
10.吕玉瑕与周文惠(2015)的研究室从国中开始追踪同样一群的受访者到大学毕业,分析
他们在不同生命阶段的性别角色态度是否有改变,以及家长社会背景、家长性别角色态度
、班级互动情境(男女比例)、高中职、是否就读大学、择偶等因素是否有所影响。他们的
研究结果会不会同意“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与性别角色态度的家长教养青少年就决定他们一
辈子的性别角色态度”呢?为什么?
11.Bonilla-Silva讨论新种族主义时,曾提及美国的抽象自由主义,其抽象自由主义的拥
护者会对以下摘录有关原住民加分入学的讨论有什么样的看法呢?请说明。
〈为什么原住民考试可以加分? 资料来源:关键评论网〉
https://www.thenewslens.com/post/309497
1987年解严后,台湾思想越来越开放,开始重视多元文化,原住民运动才逐渐兴起。第三
次修宪时也将原住民权益纳入,因此有关原住民教育及优惠的法案,逐渐形成专法《原住
民学生升学保障及原住民公费留学办法》。2011年的《原住民语言认证检定》,通过检定
者,优惠幅度就能从25%提升到35%,反之未通过者,优惠则逐年减少5%,直到10%,沿用至
今。这样的语言检定,除了确立原住民加分的合理性,也鼓励学生传承自己的母语及文化
。的确,现行的加分制度,能让原住民升学率提高,但还是远低于一般人。而在优惠制度
下,除了族语认证的学习负担与“加分”标签的污名
12.根据下表1970年代与1990年代家务分工有什么样的趋势呢?1990年代女性相较于1970年
代女性教育程度提高、参与劳动市场的比例增高、丈夫相对地位高于妻子的比例也下降13
%,请利用这些资讯说明家务分工变化趋势。
13.恩格斯(Engels)在“家庭起源、私有财产与国家”一书中提到的结论是the world
historical defeat of the female sex,请说明劳动生产剩余、私有财产制的出现和性别
不平等的关系。
14.根据苏国贤和喻维新的研究,外省族群父母亲高比例的在军公教部门、传播媒体与出版
编辑部门会影响子女世代的科系与职业选择,接着为什么会使得外省子女世代相较于本省
族群无法提高经济和职业地位,反而所小族群间的社会经济差异呢?
15.参考以下的图表来说明如果老师或父母亲要透过金钱奖励学生,鼓励他们在学习上进步
,比较好的做法是什么?为什么?
二、申论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为什么微视面解释性别差异的理论(心理分析和制约论)和巨视面强调结构的理论(组织位
置和制度安排),都可以说是决定论呢?请各举一个例子说明。女性主义学者麦金侬对于性
别相同对待论、性别差异论提出深入的批评,她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呢?这样的理论和
Risman所提出的Gender as structure之论点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2.老师在教学现场扮演相当重要的脚色,老师是有知识传递角色、非正式互动(正负面标签
对于学生标示的自我实现预言)、正向评量(评分产生的后果从潘幸玫在埔里小学研究就可
以充分显示出来)、在教学现场的管理方式(处罚的负面标签对于学生的影响)。当你了解老
师在教学现场对学生的影响,如果你是老师,参考前面的研究,你将如何操作和学生非正
式互动、评量学习的工作,以币面负面的效果呢?请说明之。
3.公民民(国)族主义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基于宪法保障而享有公民权利,当然这个民族国家
具有排他性,不是一般人可自由加入或离开国家;公民民族主义是透过国民基于公民身分
所发展出的公民共同意志所建立起来,而统治者的正当性与权力是公民所赋予。另外,18
世纪末,德国观念论大师费希特“告德意志同胞书”鼓舞当时普鲁士透过光荣的历史和民
俗建立一个民族国家,是具有强烈情感内涵的浪漫主义民族主义;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一
个强调日耳曼民族过去光荣集体经验的浪漫民族国家,却在国家遭遇重大挫败(战败)、面
对外来者(犹太人、土耳其人等),可能发生一些不可预期的负面效果。当一个国家内部存
在着不同种族或族群时,透过这两种不同的民族主义建立民族国家会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请讨论之。
4.黄美玲和谢雨生的论文指出1985年后高等教育的扩张,受惠最多的是白领阶级家庭的子
女,蓝领与农民的高中入大学转换率只有微幅提升。这是Raftery and Hout的不平等最大
维持论的论点:重要教育资源只有优势阶层充分享用后,才可能轮到弱势阶层。高等教育
的扩张,只有白领阶级子女转换率到1(充分入学)后,剩下的位置才会让给其他阶级。换句
话说教育制度是以强化既有的社会阶层为主,促进不同阶层子女流动的功能反而比较有限
。请阅读以下我从“白经济”摘录有关多元入学研究的论文后,请先说明这篇文章的短文
基本的论点是什么?接着讨论前述不平等最大维持论的观点是否得到支持呢?理由是什么
?
〈台大怎么上:谁是台大学生 2.0〉http://talkecon.com/ntu_admission/
呱牛 2016.4.1
PTT 乡民最常引用的学术论文是哪篇?毫无疑问是台大经济骆明庆老师 2002 年发表的〈
谁是台大学生?〉。联考时代怎么上台大?〈谁是台大学生?〉拿出数据证明,投胎投在
台北市大安区就赢在起跑点!那在废除联考后的过去十多年呢?那就要看本篇介绍的续集
:骆老师今年加码推出的〈谁是台大学生〉2.0 版。
-
‧谁是台大学生 1.0 :联考没有多公平
过去 14 年,所有扯上教育的战文如果想引用个研究来打脸对手,起手式必然未看先猜〈
谁是台大学生?〉。然而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未看先猜,1.0 版虽然传唱 PTT 八卦版与台
大版,大多数的人还是“未看”。我们就先来复习一下 1.0 版说些什么
。
1.0 版有个暱称叫作〈谁是台大学生?──性别、省籍与城乡差异〉,顾名思义就是探讨
在台大学生中,不同的性别、省籍和居住地区的学生上台大的机率有什么不同。 1.0 版
出版于 2002 年,使用的资料是 1954-2000 的台大学生学籍资料。这段期间的主要入学
方法就是一试定终生“大学联招”。对于怀念联考那个看起来好像比较公平、三级贫户可
以翻身选总统的时代的人来说,1.0 版分析的期间就是他们的黄金岁月。
然而这段黄金岁月真的有比较公平吗?这就是 1.0 不只有经济学家在看,而是 PTT 乡民
也会引用的威力所在。1.0 检视近 50 年的资料后发现,原来号称最公平的联考只是骗人
的童话故事:
1.男女比:1960 年代末期,女性占台大学生比例就已到 4 到 5 成之间,但学院之间的分
配比例悬殊(而且看起来学院男女比和 2016 现在没差多少);
2.省籍:外省人上台大的机率比较大;
3.高中集中度:台大学生集中来自明星学校,1982-2000 年间大约 82% 的台大学生来自考
试前 20 名的高中;
4.城乡差距:台北市的 18 岁人口上台大的机率比省辖县的人口高 2.15%。觉得这数字很小
吗?这是省辖县上台大的机率的 7.3 倍!
[(0.0215+0.0034)÷0.0034=7.32]
5.然而天龙国这 7.3 倍的优势里,县市平均的父、母大学毕业比例、公务员家庭比例、以
及平均家庭所得等变量,只能解释这优势不到五分之一的成分;
-
其实如果认真想一下,不难理解看起来很公平的联考为什么独厚天龙人。假如有两个天资
相仿的小孩小智与小茂:小茂出身书香世家,爷爷还是地方上的学术角头;小智出身一般
家庭,偶尔还要去夜市帮忙摆摊维持家计。就算考试考的东西有唸就有分,但小智下课还
要去摆摊,小茂可以在家好好学习认真向上,考试出来小茂要是考输小智,那大概就是小
茂把多出来的时间都拿去把妹了。
以上是〈谁是台大学生?〉1.0 的研究结果。1.0 分析的资料最晚到 2000 年,而大学联
招在 2002 年由“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取代,传统的“一试定终身”走入历史。这个号称
等于“多钱入学”的万恶多元入学制度,表现又是如何呢?在 1.0 称霸八卦版论文引用
次数 14 年后,这就是 2.0 :〈谁是台大学生?(2001-2014)──多元入学的影响〉要回
答的问题了。
-
过去几年的多元入学制度经历数次变革,即使是废除联考后的读者,印象中的多元入学应
该也和现状有些落差。虽然联考要到 2002 年才正式废除,从 1994 年教育部就已主导办
理“推荐甄选”,1998 年也开放大学自定招生规则办理“个人申请”,因此全面性的“
一试定终生”只持续到 1993 年。1.0 分析的台大招生年间,联考分发的入学比例都还是
占了超过 90%;实际上的制度变化,要到 2007 年教育部以“照顾弱势、区域平衡”为目
的增设“繁星计划”招生管道,然后在 2011 年将“繁星计划”和“学校推荐”合并为“
繁星推荐”。而个人申请虽然比例是新增管道中最高的,但因为实际效果可能只是让本来
在“考试入学”就会上台大的学生提早放暑假,所以很难说对学生组成有什么明显的影响
。2.0 的分析主轴,也就放在繁星是否真的“照顾弱势、区域平衡”,而繁星推荐可以视
为规模扩大的繁星计划,因此比较的基准就定于 2011 年繁星改制前后的对照。
“繁星推荐”的设计是将大学的科系分入 7 个学群,每间高中都可以对各大学的所有学
群各推荐 2 名学生,但每个学生都只能被推荐给一间大学的一个学群。以台大共 3 个学
群为例,就是每间高中最多可以推荐 6 个学生给台大。在这个方法之下,明星高中和地
方高中都只能推荐 6 个,相对于最会考试的建国中学一年大约 3 成的学生会进台大,在
繁星推荐的名额内所有高中的机会都一样,借此将机会分散到明星高中之外。
-
‧多元入学后,谁是台大生?
接续 1.0 的分析,2.0 以 2001-2014 的台大学生学籍资料分析不同入学管道的学生组成
。在 2000 年,当时 90.4% 的学生透过联考入学(对比考试入学)、5.4% 的学生来自推
荐甄选(之后的学校推荐)、4.2%的学生来自申请入学(之后的个人申请),在 2014 年
考试入学仅占 50.3%、个人申请占 40%、而繁星推荐则占 9.6%。就入学管道来说确实有
变得比较多元,但实际上对学生背景的组成来说有没有影响呢?还是本来的既得利益者重
新分配到不同的入学管道而已?一些结果如下:
1.性别比:个人申请的学生组成有助平衡各系性别比:男生多的系在个人申请会多招到一些
女生,女生多的系会多招到一些男生,整体而言台大学生的女性比例降低;
2.高中集中度:繁星推荐有效分散台大生毕业的高中:台大生毕业高中的总数从2001-2003
的 183 所、2007-2010 的 206 所,增加至 2011-2014 的 298 所,在繁星推荐下成长
了 44.7%;
3.地区分布:繁星计划和繁星推荐显著改变了台大学生的区域分布,降低台北县市和其他都
市学生成为台大生的机率,也提高其他地区的机会;
4.居住地区所得水准:繁星 < 考试入学 < 个人申请,这部分请见下节“多元入学有‘多钱
’吗?”
-高中集中度
高中集中度的资讯显示为什么明星学校对于多元入学如此抗拒:在 2001-2003 年之间,
前 5 名高中的毕业生就占台大生的 46.6%,在 2011-2014 则稍微缩减为 39.7%。前 5
名占台大快一半对于这些高中来说是种光环,对于没有这机会的学生来说就成了噩梦。
-地区分布
然而就像 1.0 一样,不同地区的 18 岁人口成为台大生的差距依然是个惊人数字。为了
避免流失资讯,2.0 仍然比照 1.0 使用五都改制前的县市化分。下表列出天龙国(台北
市)、天龙国中的天龙国(台北市大安区)、以及花莲县相对于全国, 18 岁人口成为台
大生的机率:
台北市和台大所在的台北市大安区相对于全国的机率虽然惊人,但在多元入学政策演进的
各阶段大致是逐年下降。花莲县则是持续上升。2001-2003 年间,台北市 18 岁人口成为
台大生的机率是花莲的是 13.64 倍,而大安区是花莲的 27.56 倍。到了 2011-2014 年
间,台北是花莲的 7.37 倍,大安区则是花莲的 12.83 倍。虽然这只是单纯比例而非因
果关系,不代表大安区的真的有什么天地灵气适合小朋友考台大,但看来投胎选对地方还
是赢在起跑点,只是大安区距离起跑点比起以前近了一些。
-居住地平均所得水准
然而在高中和地区分布的都有显著改变时,地区平均所得却没有明显的变动。平均所得在
前 5% 的地区占台大学生比例从 2001-2003 从40.79% 降到 2011-2014 的 34.77%,但
后 50% 所占比例只从 4.62% 微幅增加到 5.35%。多元入学成功将学生由平均所得前 5%
的地区分散出去,但仍没有成功将学生所得分布移往中位数以下的地区,而且繁星推荐的
影响似乎十分微小。
-
‧多元入学有“多钱”吗?
从资料上看来,个人申请的高中和地区集中度都高于考试入学,地区的所得水准也比较高
,因此就会出现媒体与舆论对于“多钱入学”的解读。然而如果考虑到制度上的设计,就
会发现这样的结论其实站不住脚。个人申请的时间早于考试入学,所以对于想考台大的学
生来说,一般都是在个人申请不如意后才会参加七月的指考。因此高中集中度上升,很有
可能只是因为那些本来考试入学就会上台大的人,在个人申请的制度之下选择提早解脱。
贸然从这样的结果中推论出“多元 = 多钱”其实是逻辑上的谬误。
-居住地所得:按入学管道
如果实际上看一些数据,就 2011-2013 年学生居住地区的家庭所得排名来说,所得水准
前 5% 的地区在考试入学和个人申请分别占 35.36% 和 36.9%,以地区平均这样比较粗糙
的数据来说相差无几,但在繁星推荐这数字只有 22.11%。如果是看所得排名的后 50%,
考试入学和个人申请分别占 5.05% 和 4.33%,而繁星推荐则超过它们的两倍:11.56%。
从这组数据看来,多元入学非但不是多钱,反而还有助收入较低的地区的学生上台大。
-低收入户比例
和 1.0 一样,因为没有个别学生的资料,我们只能知道多元入学有成功将机会带给弱势
地区,但没有办法知道这些机会是不是分配给弱势家庭。不过从低收入户比例还是可以看
出一些端倪:2011-2014 年间全台的大学生低收入户比例为 1.38%,而台大仅 0.56% 的
学生属低收入户,但繁星入学的学生中 1.6% 的学生属低收入户,显然繁星推荐对低收入
户子女进入台大有其助益。另外,指考生的低收入户比例也高于个人申请,但因为还是无
法排除“本来就会上台大的人提早放暑假”这因素,我们仍然无法推论“个人申请 = 多
钱入学”。
想想一般宣称“个人申请 = 多钱入学”的逻辑,大多是说家境好的小朋友可以从小补英
文、补才艺、懂穿衣也懂吃饭,在面试和准备申请资料时有优势。但这优势难道负责面试
的教授会不清楚吗?如果担心面试会偏袒家境好的小孩,系所在审核学生时大可以忽略所
有的才艺证书、甚至是刻意为没学过才艺的小孩加分。反而是只看考试成绩的审核方式,
没钱补习的学生相对于家境可以负担补习费的学生必然处于弱势,而且还无从补救。
-
‧2.0 缺了什么:繁星电指考
这些结论显示,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多元入学确实有成功分散台大学生的来源。然而它们
也有一些共同的限制:
1.缺乏个别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只能以居住地区的平均值代替;
这两点都是资料本身带来的障碍,所以也只能两手一摊说我们已知的就是这么多。李浩仲
、李文杰以及连贤明 (forthcoming) 分析 1994-2012 政治大学的学生入学资料,同样只
能以居住乡镇的平均报税所得代替学生的家庭收入。他们也发现多元入学将机会带给更多
非明星学校的学生,也让居住地区平均所得和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政大
。
以第一点来说,更多的学生来自平均收入低的地区,会不会是因为地方角头之子上了台大
,而角头邻居全都一穷二白,所以拉低了入学地区的平均收入?这有可能,但资料上也无
法验证。不过从呱牛的经验来说,那些来自过去没有人唸这么难考的大学的环境的学生,
他们的示范往往能鼓舞其他同乡来尝试。过去他们老家没有人来试,很有可能只是因为以
前大家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个选项”。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也都指出“榜样 (role
model)”是提升地区教育水准的关键。研究上大家都还是希望能取得更详细的资料来验证
“角头之子假说”,但就算真的得利的是低所得地区相对有钱的家庭,基于鼓舞人心和开
拓选项的作用,这应该也是好事。
-
‧结语
在接触多元入学的相关研究之前,呱牛还真没想过我会有称赞教育部的一天。台湾教育有
个特色:人人都同意教育有问题,问题到底是什么却从来没有任何共识。我们的教育辩论
也常在各式各样的细节和假议题上打转,要能触及问题核心总不容易。然而从〈谁是台大
学生?〉1.0、2.0 到政治大学、中山大学的研究都显示,繁星纵然不完美,却已经是现
行制度中最能将机会拓展到相对弱势的地区的。
现在反对多元入学的声浪中,不少意见其实都源自忽略真实的现况,以及想像力薄弱使得
对“公平”产生误解。1.0 与 2.0 前后相隔 14 年的两篇研究,应该能告诉我们就现实
来说,联考没有比较公平,而繁星确实也把上台大的机会带给更多弱势地区。坚持考试才
公平的人,除了要努力忽略这些事实,也需要避免成功想像出联考会如何优待家境适合考
试的学生。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前者,希望这篇能稍为解决;而针对后者,那就是呱牛认为
多元入学最重要的效果:不是让以前没有机会的人进台大,而是让目光狭隘的好学生多多
认识出身与他们不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