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哲学概论
课程性质︰选修兼通识A4
课程教师︰杨植胜
开课学院:文学院
开课系所︰哲学系
考试日期(年月日)︰2015年6月24日
考试时限(分钟):120分钟
试题 :
以下七道问题任选五题回答!每题满分为20分;回答超过五题者,以得分较高之五题计分
1.在中世纪的观念里,神或上帝是最高的存有;所谓最高的存有,不但是最完美的存有
(ens perfectissimum,the most perfect being),也是最实在的存有(ens realissimum,
the most real being),甚至是至善(summum bonum,the ultimate good)的存有。这个神
的最高存有等级被视为证明神存在的途径。神的最高存有等级与哪一或那些神存在证明的
论证有关?该论证为何?
2.个体性(individuality)的问题在中世纪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基督宗教救赎的基本
单位是“个人”(individual)。传统的亚里斯多德哲学把个体性原则建立在他“形式质料
说”(Doctrine of material and form)的“质料”上,但是这个观点难以符合基督宗教的
教义,所以中世纪的神学家必须调整亚里斯多德的学说。分别说明圣多玛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1225-1274)、艾克哈特(Meister Eckhart,1260-1327)与史葛托斯(Duns
Scotus,1266-1308)三人如何修改亚里斯多德的学说!
3.中世纪有关“普遍”或“共相”(the universal)的争论,从“普遍在事物之前”
(universalia ante rem)发展为“普遍在事物之后”(universalia post rem),到了近代
,人相信先有个别的事物,然后才有普遍或共相。据说符合这一顺序的方式是“归纳法”
(induction):(一)为什么归纳法符合这一顺序?(二)另一方面的“演绎法”
(deduction)为什么不符合此一顺序?
4.依据尼古啦‧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的说法,近代思想对古代的两大变革是“因果
的原则”(principle of causality)取代“目的论的原则”(principle of teleology),
以及“流变的形式”(forma fluens,flowing form)取代“实体的形式”(formas
substantiales,substantial form)。用你的话解释这两大变革!
5.近代哲学支付笛卡儿(Rene Descartes)说“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I think,
therefore I am):(一)为什么“我思”可以得出“我在”?(二)而从“我吃饭”或
“我考试”就不能得出“我在”?
6.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形上学是“单子理论”(theory
of monads):(一)莱布尼兹说每一个“单子”都是“无窗户的”(windowless)是什么
意思?(二)单子无窗户会出现什么问题?(三)莱布尼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7.在近代,整个知识问题可以分成两大阵营,一是“英国经验论”(English empiricism)
或“感觉主义”(semsualism),另一是“欧陆理性论”(Continental rationalism)或
“先天主义”(apriorism)。对此,哈特曼用一典故来说明两者的差异:英国哲学家洛克
(John Locke)为了表明他的立场,说了一句话:“如果感觉不是先在感觉里,就没有任何
东西会在理智里”(nihil est in intellectu,quod non prius fuerit in sensu.There
is nothing in the intellect,which is not first in the senses);德国哲学家莱布
尼兹却在它句尾加上一个短语,从而也表明了他的立场:“除了理智本身之外”(nisi
intellectus ipse,except the intellect itself)。就这个典故说明两阵营立场的区别!
可参阅自己所带之任何书籍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