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104-1 吕欣怡 人类学史二 期中考

楼主: cnajb (西娜)   2015-11-16 16:09:12
课程名称︰人类学史二
课程性质︰系必修
课程教师︰吕欣怡
开课学院:文学院
开课系所︰人类学系
考试日期(年月日)︰2015.11.16
考试时限(分钟):180分钟
试题 :
一、名词解释 (6%x5)
1.萨依德所谓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
2.视觉主义(visualism)
3.拯救人类学(salvage anthropology)
4.资本主义中心(capitalocentrism)
5.族群景观(ethnoscape)
二、申论题 (请选五题作答,14%x5;请在答案卷上标示你选择的问题)
1.Asad (p.17)指出:“the basic reality which made pre-war social
anthropology a feasible and effective enterprise was the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inating (European) and dominated (non-European) cultures.”请说明,
殖民时期的权力结构,如何形塑了战前英国社会人类学的田野情境、田野方法、研究焦点
、以及理论范型?
2.人类学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女性主义的核心立场,可能有什么样的冲突?
从西方白人中心的女性主义角度而言,人类学的异文化研究成果,
可能可以提供了哪些挑战及扩展性别研究的知识资源?
3.Gayle Rubin(p.65)说:“我个人觉得女权主义运动必须有比消灭妇女压迫更多的
梦想。”请解释她提出的梦想是什么?这个梦想,与她这篇文章所解构的各个理论之间的
关联性为何?
4.James Clifford (p.2)宣称:”The essays collected here assert that this
ideology has crumbled.” 请说明已瓦解的,是什么样的”ideology”? 取而代之的(
或在Clifford 导言的《写文化》文集中),是什么样的文化概念及民族志书写效应?
5.James Clifford (p.4): “Literary processes—metaphor, figuration,
narrative—affect the ways cultural phenomena are registered.” 请阐释这句话的
意涵。又,为何主张人类学为“科学”的学者,并不认为民族志文本的文学性(包括修辞
、叙事手法、主观情感等)是重要的?
6.Arjun Appadurai (p.45): “今日全球互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张力
”。请从民族国家的脉络,解释这句话的意涵。
7.Arjun Appadurai (p.60): “知识跨世代的稳定性本是多数文化适应
(enculturation)理论的默认,现在却不能如此假定。”这句话说明了,文化再生产(文化
传承)与传统田野场域(如地方社群、村落、邻坊等等)之间的关联性,在全球化时代出现
了什么样的变化?
8.Arturo Escobar (p.140): “For some, placelessness has become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the modern condition…Yet the fact remains that place
continues to be important in the lives of many people.” 请以具体实例说明,
Escobar观察到的”placelessness”与”place continues to be important”等两极化
趋势,各自指涉了什么样的情境?
9.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遍及台湾各地的社区总体营造,可说是台湾社会在全球化过
程中重新建构地方性的集体工程。请说明你/妳所认识的社区营造(或部落营造),是否符
合Arturo Escobar所说的“subaltern strategies of localization”-意即,弱势群体
借由地方意识的觉醒及地方界域的重新巩固,以抵抗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又,我们如
何判断,一个社造个案是真的凝聚并强化了当地人的地方情感,而不只是政府补助或市场
需求下的衍生品?
10.George Marcus提出的“多点民族志”,与马林诺斯基式的田野方法,有哪些差异?
请设想一个适合运用多点民族志来研究的议题,并且简略说明你/妳的执行步骤。
11.George Marcus在〈十五年后的多点民族志研究〉中主张,以“共谋”(complicity
)来替代“亲密关系”(rapport),请依下列子题,说明此提议的意涵: 1) 何为当代田
野情境中的共谋关系?它与传统田野方法论中强调的rapport,有何不同?2) 将研究者与
被研究者的关系视为“共谋”,是默认了被研究者在田野调查中的角色,与过往所用的“
报导人”(informant)有何不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