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有关“同情(Einfuhlung)的理解”

楼主: ZYQ (发潜德之幽光)   2009-04-08 08:59:50
  怎样把自己浸沉于自己研究的主题之中,──这一过程兰克名之为
"Einfuhlung"[移情]……
               伊格尔斯著,何兆武译:《二十世纪的历史学》,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p.43。
  ……可能跟他【陈寅恪】长期留学德国的背景有关。
       陈弱水,〈现代中国史学史上的陈寅恪──历史解释及相关问题〉。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辑:
       《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台北:中研院史语所,2000,p.54。
  通过丰富的想像,他使明清的“兴亡遗事”复活了,其中每一个重要的
主角都好像重现在我们的眼前一样。他们的喜、怒、哀、乐,以至虚荣、妒
忌、轻薄、负心等等心理状态,我们都好像能直接感受得到。陈寅恪对于历
史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深入的认识,对于他们的性格也往往把握得很准确。这
不是佛洛伊德(Freud)的“心理分析”。他的历史重建祇是根据人物的行为
、谈论和诗文,大体上都是自觉层面的事。通过丰富的想像力,他逐步从外
在表现进入内心世界。西方史学家写传记也大致采取这一立场。甚至佛洛伊
德也不得不承认,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性格(human character)
只要根据他在行动和思想上的自觉表现便已够了。所以史家也并不是必须进
入传主的潜意识之中才能谈他的心理活动。(参看Cushing Strout, "Ego
Psychology and the Historian," in HISTORY AND THEORY, vol. VII,
no.3, 1968, p.290, note 16.)
  陈寅恪运用历史想像力重建明清兴亡的故事,在《别传》*中到处可见,
而且是贯穿全书的主线。……故事都写得很生动,但最关键的地方都不是考
证所能为力的,而是依靠想像力的飞跃。由于他的想像入情入理,和一切有
关史料又配合得丝丝入扣,所以虽不能证实,读来却使人有如亲见其事。这
是想像力驾御考证,而不是全由考证建立起来的历史事实。在这种地方,史
家的想像和小说家的想像是极其相似的。所不同的,史家想像必在一定的时
空之内,并且必须受证据的限制而已。(参看R. G. Collingwood, THE IDEA
OF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pp.245~246)……
   寅恪平生……所著书,几何不为金圣叹胸中独具之古本,转欲以之留
   赠后人,焉得不为古人痛哭耶?(《金明馆丛稿二编,页229》)
  ……他写此书是要效法“明清放浪才人”如金圣叹者,运用小说家的想
像,为后世留下一部“胸中独具”的“心史”。他好像婉转地告诉读者:因
为全书是由想像构成的,不可能一一证实,他也许在有些地方“误解”了钱
、柳**与其他相关的诗文,故“焉得不为古人痛哭耶?”
        余英时:〈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
        台北:东大,1998,pp.372-373, 376-377。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