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一下,ESPN 30 for 30的纪录片真的值得一看
里面提到这个play在开始前其实早就被Raiders另一个CB Eric Allen识破了
因为他躲在边线偷听到Charlie Wise喊了一个战术叫做3 by 1
1个外接员在TB左侧,3个在右侧stack up,但球是要传向左侧那一个
Allen早就准备好断掉左侧传球路线,搞不好还能pick 6
同时又交代Woodson放大胆从右侧blitz
于是Woodson有了海一样大的空档全速冲向TB
如果Woodson冲得稍微慢一点
让看到左侧没机会的TB完成收球
那应该就真的会造成fumble了
※ 引述《Osama (ooo)》之铭言:
: 不懂为什么现在还会有人觉得是裁判偏袒TB
: 号称"Tuck Rule"的规则是这样写的:
: “NFL规则第3章第22节第2条第2项:当一个进攻球员手持球要往前传时,他的手臂
: 任何有意图往前的动作,即开启了一次向前的传球,即使该球员是要把球收(tuck)
: 进怀中,并在此过程中丧失对球的控制。然而,若该球员已经把球收进怀中,然后
: 失去对球的控制,这则是掉球。”
: NFL Rule 3, Section 22, Article 2, Note 2. When [an offensive] player is
: holding the ball to pass it forward, any intentional forward movement of his
: arm starts a forward pass, even if the player loses possession of the ball as
: he is attempting to tuck it back toward his body. Also, if the player has
: tucked the ball into his body and then loses possession, it is a fumble
: TB那球很明显地符合规则中“即使...”那句的状况(简直是量身打造)。
: 他还没有完成把球“tuck进怀中”(在此特别强调怀中,into the body),
: 因此依照规则这是一次“向前传球”。
: 他如果已经把球“tuck进怀中”然后才被Woodson擒杀掉球,那就真的是掉球了。
: 当时规则就是白纸黑字这样写的,你可以说规则不合理,但这确实是符合规则的判决。
: 所以2013之后规则就改了啊。
: ESPN 30 for 30最新一集The Tuck Rule找来TB和密大学长Woodson对谈,非常有趣
: 这里有一个片段:
: https://youtu.be/3WFh1-6dmMM
: TB:我原本没想传球,我真的就是想收球,但你擒杀的动作让它变成传球了
: (You forced it into a pass)
: 连Woodson也笑到不行
: TB还说其实如果仔细看,Woodson的手整个往他头巴下去,也可以判roughing the passer
: 不过看他们两个斗嘴真的很好笑
: 做为球迷的真的也不用再纠结了
: ※ 引述《choobii (我是鸡掰郎)》之铭言:
: : 生涯首冠至今仍存争议 布雷迪搞笑回应:可能真的是掉球!
: : 〔体育中心/综合报导〕传奇四分卫布雷迪(Tom Brady)生涯囊括7座超级杯冠军,然而
: : 他的生涯首冠至今仍充满争议。布雷迪本人在近日亲自于社群媒体上回应,也再度掀起这
: : 场历经20年的论战。
: : 时间重回2001年,年仅24岁的布雷迪率领的新英格兰爱国者,在季后赛首战迎战劲敌奥克
: : 兰突击者(现拉斯维加斯突击者)。当天球场下著大雪,受恶劣天候影响,双方皆未出现
: : 太多攻势。第四节尾声,爱国者仍以10:13落后,布雷迪却在关键时刻遭擒杀,还发生致
: : 命掉球(Fumble),眼看就要葬送爱国者的季后赛之旅。
: : 不过在经过裁判观看回放后,立即宣布当时布雷迪为传球失败(Pass Incomplete)而非
: : 掉球。如此戏剧化的改判也让爱国者得以续命,先是靠一记45码打门逼进延长赛,并于延
: : 长赛成功收下胜利。而此役成了历史留名的“收球比赛(Tuck Rule Game)”,该球季布
: : 雷迪也顺利击败国联冠军圣路易公羊(现洛杉矶公羊),夺得生涯首座冠军戒指。
: : 布雷迪拍片幽默回应,当年那球确实是掉球,甚至请球迷保持低调。不过他随后也表示,
: : “我是说‘可能’是掉球,那是个困难的判决。除了尊重裁判的正确判决也别无选择。”
: : 而突击者官方推特也分享了布雷迪的短片,并打趣写道:“早就知道了。”
: : https://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3917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