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志图文版请见部落格“尤柯哈玛旅社”:
http://tokyotechexchange.blogspot.tw/2016/08/14.html#more
与PTT版本相较,多了笔者对五位入围者的声明、编辑勘误照片、全书完整详细心得。
分篇评论之前先讲一下编辑问题。“台湾推理作家协会征文奖”已堂堂迈入第14届,稿件
素质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本届的出版却风波不断,让我一度怀疑是否该庆幸自己今年没有
入围决选(笑)。首先是电子封面将作者之一的“弋兰”误植为“戈兰”,导致实体书籍延
后发售。这严重影响到协会后续的规划,例如每年惯例的“猜首奖得主”活动变得毫无意
义、而颁奖典礼时大家也因此对作品一知半解。这也就算了,我在阅读时却看到大量错字
,看到后来真的受不了,拍下几个比较难以忍受的地方(照片请见部落格本篇http://tokyotechexchange.blogspot.tw/2016/08/14.html#more)
:
接下来进入各篇的无雷短评:
第一篇:踏雪无痕
作者:霞月
官方简介:
“掌门......死了!”一句惊天动地的呼喊,带出一场江湖上不为人知的祕辛。雪地里的
密室命案,仇家究竟是谁?当黄金时代的古典本格风推理遇上华人文化独有的武林美学,
令人激赏的创意与笔法赋予故事绝佳的魅力。
附带一提,上段简介还是我自己参考实体书的封底打上去的,网络上的文案(几乎)都缺漏
了本篇的简介,只从第二篇开始。希望不要是出版社的疏漏,否则宋杰会对他们的执行力
更添一丝遗憾。
本篇作者霞月已经连续三次入围,但坦白说,他过去的《推理游戏》和《夏燕芙蓉》都不
是我的菜。前者与日剧《古畑任三郎》的“纽约出差之旅”那集架构太过相似、缺少新意
;后者纯属武侠小说,推理成分极为薄弱且文字难读,去年入围决选始终难以令人信服。
但今年的这篇《踏雪无痕》,虽算是《夏燕芙蓉》的系列作,却是本届宋杰认为“两好三
坏”的其中“一好”。“夏历言”和“五毒教主”这对拍档的塑造更为立体,互动也益发
自然,不像前作仅是功能性角色。作者细致编排、把武侠跟推理熔为一炉的企图至为明显
。首先“推理”到“武侠”方面,本作将密室杀人、笔迹鉴定、暴风雨山庄等推理小说经
典概念做了手脚、使其融进武侠小说的脉络而不显突兀;而“武侠”到“推理”部分,作
者又能谨守分际、对于角色特质和各自擅长的武功做了面面俱到的限制,巧妙避开“魔法
”(武侠)会突破物理限制的推理小说戒律,形成能自成一格的正统推理小说佳作。
对话方面,本作也比其前作更加易读,古文的灵活运用并不会造成累赘之感,反而因题材
的特殊性推进了读者的好奇心。若要说有缺点,可能就是对真凶的描写过多,使得结局太
好预测,阅读经验丰富的读者应能很快从老派的架构中猜出凶手的身份。但对于“踏雪无
痕”的谜团讲解有条有理,虽然稍嫌简单、不过考量到背景是在限制颇多的古代,能从此
一微小枝节发展成整个故事,这方面应给予作者肯定。
第二篇:进化的引信
作者:舟动
官方简介:
“啊,好烫!——手心触及颗粒状的物质,又像是粉末,温度颇高。热度宛如转化成一股
强烈电流,刺激脑部”看似意外的事件,串联着人体自燃、杜松引信等种种谜团。细腻纠
葛的人物刻画,让本篇故事更添可读性!
此篇已确定获颁为本届征文奖的首奖作品,亦是宋杰认为“两好三坏”中的第二个“好”
。作者舟动去年的投稿作品《透纳提乌的焰石》与笔者的拙作《芬里尔的锁链》,因为同
样都用古文明的神话角色作为篇名、同样笔法细致、同样以切换视角制造悬念,一度被作
家李柏青误认为两篇出自同个作者,也算是一番缘分。
阅读本作时,有点类似《侦探伽利略》系列和京极夏彦作品的混合版,虽然我对两者都不
甚喜爱。本作对角色的着墨并不深入,而是以大量历史文化、科学及人类学知识快速推进
人物对话、且事件发展的节奏明快、文字可读性在决选作品中算是较高的。同时也是本届
唯一附上示意图说明场景的作品,作者对原住民知识应小有研究,用心程度值得称许。
前段虽说对角色着墨不深,可能仅是笔者对“宋剑轩”这位居于侦探地位的主角无甚好感
而已。他的所作所为在我看来有点不似常人的反应,却又不是如福尔摩斯那般令人感到有
趣或新鲜的反应,令本作在我心中扣了点分。故事中“其他重要角色”的描写反而更深得
我心,其中某些人物情感上的交错连结、环环相扣的铺排缜密有理,层层堆高至结局令人
隐然动心,但可能作者的文字功力火侯未到、也或许短篇的格局无法尽情挥洒,直至掩卷
之后仍无法让我达到叹服的境界,稍嫌可惜。在这方面,第八届征文奖中东默农的作品《
刑》就做得很好,我多年来屡屡阅读、仍为其字里行间营造的文学气氛拍案叫绝。
第三篇:法律与淑女
作者:弋兰
官方简介:
“孟正平行事低调,给人的感觉就像一杯温开水,完全看不出是个连续杀人犯。女童案件
发生后他成为重大嫌疑犯,邻人难以置信,甚至疑惑警方是不是抓错人”舞台剧一般层层
堆叠谜团,却又不失优雅精致的故事,读来目眩神迷!
“两好三坏”中的三坏之一。
首先是篇名“法律与淑女”,与人称推理小说鼻祖之一的柯林斯某部知名小说同名,这点
已然令人疑惑;而与作品实际内容又无甚关系,仅是因为三个破案角色之一的女性就读法
律系且绰号叫“淑女”而得此篇名,若非未来可能发展成系列作品,单独看这篇名算是取
得相当不合常理。
本作两个最令笔者欣赏的点,其一在于凶手动机的描绘。这个构思的骨架相当出色,功力
高的作者应可发展出优秀的长篇。但可能光是想出这样的结尾就已令作者耗尽心神,使其
无力对配套的剧情深入发想;其二是作者对细节考究的执著,有些资讯虽不全然精确但不
影响作品内在逻辑,比较清晰的例如法律制度、人物生活背景、物品和场景的相对位置等
,让阅读时画面就如投影片般一张张浮现淡出,
明显的缺点是浪费过多笔墨在无关的人物描写。其中检察官、法学教授、女学生三人周旋
于两个场景、一同合作破案的安排在初读时感到新鲜,越至尾声越令人疲乏。描述杀人魔
角色的段落在笔者读来亦嫌冗赘,且与一般电影的杀人魔刻板形象并无太大差别。字里行
间能感到或许作者本身很钟爱以上角色、希望增加他们的篇幅。这在创作上固然是好事,
但角色做作的对话和行为,对于心烦气躁的读者来说只是雪上加霜而已。
“推理小说”是由“推理”跟“小说”两大元素组成。推理方面,本作破案解释的过程有
点跳跃,仿佛绕了一大圈又没什么精彩论述(结尾却突然砰一声冒出奇怪的东西);“小说
”部分,本篇的文字略为生涩、文学性也相当稚嫩,有点像在看一个自己没兴趣的对象写
的流水帐日记,很多段落感觉只是在堆砌冗言赘句,丝毫无助于剧情推展。以检察官和教
授的身份来说,角色的对话内容有时过于幼稚、有时稍嫌做作,例如穿插故弄玄虚的专有
名词,让这篇可读性大大扣分。
如前所述,对于被绑架女孩的家庭背景有详尽描述,但某些文字几乎相同的段落甚至重复
了两三次,令人怀疑作者是否按到复制贴上。一般来说为了让读者不至于忘记某些重要资
讯,偶尔点到说过的资讯是推理作家惯用的手法。但技巧成熟者会将资讯融入对话、或看
似不相干的描述中,使读者无形间复习了重点。虽然写作风格各异、技巧不可强求,但本
作身为决选入围作品,写作手法相形之下仍较为薄弱。
第四篇:天蝎之钩
作者:沙棠
官方简介:
“她有着让我无法转移注意力的完美马尾,走路时马尾自然地摆动,像钢琴节拍器似的几
乎将我催眠。我就时不时幻想要是我能揪起她的马尾,亲吻那欲拒还迎的嘴唇”由爱而生
的谜团戴着叙诡面貌,乍看是寻常套路,然而......
“两好三坏”又一坏。
本作从星座主题带入,每个角色似乎都有各自星座专属的性格,初读时令人耳目一新,以
为有什么跟星座相关的推理过程;但继续读下去、笔触就越显单薄,足见作者对星座的研
究似乎意兴阑珊、见皮不见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一堆网站每天都有免费星座运势
的资讯,放在网络上自由点阅都还未必有读者,主角竟会因沉迷星座花钱参加付费网站,
这个草率的设定最让我难以入戏。并非说是完全不可能发生,但作者的设计也太便宜行事
了点。
其实这篇乍读之下还挺有意思的,主角轻盈幽默的自嘲语调,令人想起第十三届征文奖决
选中吕仁的那篇《重返窃案现场》,但两者的发展天差地远。本作前段成功营造出《爱的
成人式》一般的诡异氛围,主角东拉西扯单恋心情之余,令人怀疑是否在平凡文字之下暗
潮汹涌,起初还算略感兴奋。
但正如官方简介中所言,“……戴着叙诡面貌,乍看是寻常套路……”,既然封底简介都
这样说了,下面这句应该也不算是爆雷:笔者读完还真觉得纯属叙诡的寻常套路,而且是
简单到不行的那种。对一般读者可能有某种程度的意外性,但正因结局简单轻巧,本作必
须大量运用额外元素支撑整体骨架,而主角的推理过程就成为后半部的主题了,这也是让
本作迅速扣分的部分。因为谜团并不大,侦查过程就显得太过膨胀而故弄玄虚;好几个重
要角色读起来像是同一个人的语气,代入感很低;主角自己一开始轻盈的语调也变成无限
循环,许多段落透出沉闷的重复感。这些缺点都让本作在我心中的分数如直落峭壁般陡降
。
然而最后的最后,角色简单的几句对话,气氛上营造出诡异的绵延感,这点值得欣赏。
第五篇:废墟恶灵
作者:克拉珊
官方简介:
“我以前常做一个废墟场景的梦,它并不恐怖,反而让我觉得像回到家一样,或许那是我
前世的记忆”被遗忘的记忆,被遗弃的事物,都有一种神秘的美感;悬疑与惊悚的巧妙结
合,多层次的推展让人不可自拔的渴望知道结局!
非常金田一风格的庞大骨架设定,但本作却没长出相应的血肉,让它成为宋杰心中“两好
三坏”的第三坏。
台湾推理圈子不知为何,似乎对华美文笔有着莫名排斥,有段时间我一直不能理解。随着
阅读量日增,我似乎慢慢体会到,文笔的华丽在推理小说中经常只是藏污纳垢、或是膨胀
原本轻薄的谜团而已。岛田庄司的文笔也很华丽,但他的诡计经常更华丽,因此也广受欢
迎;像东野圭吾那样、在洗练的笔触中将推理过程描述的清晰易懂,简单却又不失温度,
可能才是通往大师的修练之道吧!
虽说如此,本作格局宏大、字里行间的文学笔触也有一定水准,初读之际其实是我喜欢的
类型,例如“他的发丝在阳光下透出咖啡色暖暖的光泽,与秋天寂寥的枯黄草地融为一体
”、“我当时所恐惧的告白失败的痛楚,远远不及它阖上眼所品尝的苦涩”,一时间颇有
连城三纪彦之感,但读到最后阖上书、我也只品尝到苦涩。
本作的真相一层包著一层有如俄罗斯娃娃,且走的是强硬的本格派路线,在短篇小说的有
限篇幅下、作者为了设计如此庞杂的剧情想必煞费苦心,努力值得肯定。但我有很大的信
心,初读的读者想必会认为“我到底看了什么”,因为完整剧本似乎只存在作者的抽屉里
,而不是反映在成品的清楚易读之上;作者浓烈的文学笔触,又让本就复杂的谜团更显扑
朔迷离;角色的互动机械而不自然、一些人物台面下的互动也不合常理(例如警察和精神
科医师),确实有点像作者喜爱的密室逃脱剧本,但这次征文的是小说;推理过程几乎像
是自说自话,一开始的推论读者都捉襟见肘了,导致结论的多次翻转参与感很低。
阅读本届决选作品的过程中,这篇最是令笔者感到痛苦。中间好几次其实都不想读下去了
,无关紧要的内容多次重复,而应该详尽描述的重点却只用“微物迹证证实”轻笔带过,
令人感觉像在看“五分钟推理”之类的游戏书。读完余味非常不佳,无法带来任何剧情上
的惊讶、知识上的喜悦、情感上的满足;虽说是推理小说的比赛,但推理小说能带来的感
动或乐趣一样都没有,简直不忍卒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