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我是想下:大家一起来实验中、高反复次数达成相同训练量对肌肥大效果吧
训练量与肌肥大息息相关(我对训练量的理解来自ACE私人教练手册第五版第十章页337以
下,以及版上神人翻译的文章,如有错误欢迎指正),计算方法有:组数×反复次数,或
负重×组数×反复次数。但是目前似乎较多人用后者,以下也用后者举例。
疫情目前看起来短时间内健身房再开机会不大,但是在家弄轰菌总是有侷限,尤其哑铃杠
片可能重量无法与健身房的一致,这时如果在家练要求达到相同训练量,需提高反复次数
,例如:原本在健身房单手哑铃卧推30公斤8组8下(训练量:30×8×8 = 1920),如果在
家只买的到10公斤哑铃,为了相同训练量,只能换成8组24下(训练量:10×8×24 = 1920)
,或10组19~20下。
当然影响肌肥大因素不仅是训练量,但如果维持相同训练量,肌肉量应该也不会掉太多吧
(希望?)
我自己目前就是用高反复次数在做训练,大家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试着操作看看,看到底在
疫情结束(或是可以上健身房以前),自己以前辛苦锻炼的肌肉会掉多少,毕竟各种研究再
有说服力,都比不上亲身体验更好,对吧。
至于轰菌设备够重的版友们,请收下我羡慕的目光。
最后祝各位安全渡过疫情,并维持住身材。
那个训练量的算法好像要达到最大肌力的 60% 以上才能成立
作者:
weijiekuo (***ˋ(  ̄▽ ̄)ˊ***)
2021-05-19 18:35:00之前有个乐活健身林熊熊就是高反复的,现在改林大熊,练得不错,可以去参考一下
你可以让弹力绳交叉,有点像8字形那样,放在背肌上。
作者:
OROCHI97 (OROCHI97)
2021-05-19 18:41:00高反复是练得当下非常痛苦,酸爆,每一组都有想放弃的念头,尤其最后几组最后几下都有“我在冲杀小”的念头
作者:
sumarai (Pawn)
2021-05-19 18:45:00我都把账单跟缴税单贴在背上,可以增加很多压力
作者:
s84629 (wizkhaaaaa)
2021-05-19 18:47:00我都活着做,压力也很大
其实如果做的正确,光徒手伏地挺身就够吃力了。很多人都蜻蜓点水或借力或半程就草草带过,当然嫌轻。
作者:
FarkU (Bipolar Disorder)
2021-05-19 21:21:00吃力不代表有效,要吃力很简单,就用各种刁钻的姿势去做非常态的发力动作。
我指的是正确姿势做的吃力,不是刁钻姿势的吃力。像二头弯举,你也可以藉全身力量把哑铃甩起来。然后嫌家里哑铃不够重。但如果你正确地练,徒手+弹力带已经够大多数人练了。
别忽略强度~1kg做一百下跟100kg做一下效果会一样吗如果用轻的就能练大~何必上重量练的那么辛苦
作者:
FarkU (Bipolar Disorder)
2021-05-19 21:39:00何:肌肉骨骼神经系统只对压力起反应,不对疲劳起反应。
作者: sttarmbcb390 (L.H.) 2021-05-19 22:16:00
伏地挺身你能卧推150以上 体重不重标准100以上不难但训练效率高是要1组10下以下变化型是能运用肌群发力更少 而不是胸肌负重增加所以对练胸一样是无意义 只能算是种表演单手伏地挺身强度比较够 但能做的人太少
何博士讲的是最大肌力,如果是肌肥大的轻重量是有效的他强调的是肌肉骨骼神经的向上适应,但居家健身很难
要看那100下伏地挺身是怎么做的唷!若离心3秒,停顿1秒,向心3秒,是否仍能做到100下?若离心1秒,不停顿,向心1秒,总耗时为2秒。肌肉连续撑7秒与撑2秒,应该是有差的。停顿1秒,从完全静止再起来,与不停顿也是有差的。
作者: sttarmbcb390 (L.H.) 2021-05-20 00:19:00
可是那对力量训练没帮助阿 你一公斤哑铃向心离心各5分钟你可能一下都做不完
这篇文章在讨论“肌肥大”喔。健力的练法与健美原本便不同。
作者: wtc4832 2021-05-20 00:34:00
健身一人这本书里面有提到 肌肥大跟最大肌力两个训练方式是不同的
作者:
FarkU (Bipolar Disorder)
2021-05-20 07:46:00最大肌力低反复的训练跟肌肥大其实并不冲突,何博士在sbd podcast #36 1时08分起,有他的观点。
作者: sttarmbcb390 (L.H.) 2021-05-20 14:27:00
其实长久下来还是有些小问题啦 不过也是说疫情期间维持身材 那应该还好
作者: joker2340 (安西飞龙!安西飞龙!) 2021-05-20 19:07:00
wtc你比喻失当,忽略最低反应剂量
作者:
afflect (Mr.Q)
2021-05-25 11:19:00科学实验文献已经很多了...上Google查训练方式若单一,效果就是递减。各种训练以变化性才是最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