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本次山难案例检讨选取1997年台大的东郡横断事件。年代已久,完整的山难报告书已
难以寻找,但精华区留有许多资料,足以重建当时的状况。所幸本队全员平安,因此我不
吝说它是个很精采的故事,亦是山社历史中重要的一环。或许,依如今二十年后山社制度
的演进,类似事件似乎不会再发生,但它的疏失与后果,确实能坚定地反映出现行制度的
重要与必要性,其中又有些错误如今依旧可见,仍有值得我们自鉴之处。
二、队伍简介
日期:1997/08/23-31 (预计)
山难时间:1997/09/01 24:00
分级:高山C
人员:甲(领队)、乙、丙、丁(前队)、戊、己(失踪者)、庚、辛、壬(后队)
预定行程:
D0 (8/22):台北→玉里C0
D1 (8/23):C0→瑞穗林道32K→塑胶布工寮C1
D2 (8/24):C1→国胜工寮→丹大山→太平溪源C2
D3 (8/25):C2→内岭尔山→义西请马至山→断魂棱→里门山→丹大西溪C3
D4 (8/26):C3→郡东山→郡东山西鞍C4
D5 (8/27):C4→东郡大山→单攻东峦大山→本乡山C5
D6 (8/28):C5→槠山→无双山→最后水源C6
D7 (8/29):C6→无双部落→无双吊桥→乌哇拉鼻溪C7
D8 (8/30):C7→郡大林道45.3K→42K工寮→34K坍方处(行车终点)
D9 (8/31):预备天
实际行程:
D0 (8/22):台北→玉里C0
D1 (8/23):C0→瑞穗林道32K→塑胶布工寮→第一次过溪后平坦地C1
D2 (8/24):C1→国胜工寮→丹大东峰前向天池C2
D3 (8/25):C2→丹大山→卢利拉骆山→太平溪营地C3 (原预订C2)
D4 (8/26):C3→内岭尔山→马路巴拉让山→义西请马至山前C4
D5 (8/27):C4→断棱西山→里门山→丹大西溪→可乐可乐安山C5 (未达预定C4)
D6 (8/28):(台风) C5→郡东山→东郡大山前C6
D7 (8/29):(台风) C6→东郡大山→本乡山北鞍前C7
D8 (8/30):C7→本乡山→槠山→无双山
之后队伍分散,详见下文“三、事发经过”。
山难部约定:若已通过断魂棱,则不再撤退,避免二次通过危险地形
三、事发经过
D0 (8/22) 晚上得知台风形成。
D1 (8/23) 行进大致顺利,超过预订C1。然其中3人状况较差,殿后者最后20:05才抵
达营地,故调整公装重量。
D2 (8/24) 植被不佳,找路不易。此日15:42扎营,行程大辐延误。
D3 (8/25) 植被依然不佳。13:20至太平溪营地,认为背水太累,决定扎营,为原预
订C2,行程延误一天整。
D4 (8/26) 行进大致顺利,约16:00登顶义西请马至山并往回扎营,但未控水而险些
缺水,所幸有找到向天池取水。
D5 (8/27) 天气晴朗,由广播得知台风接近。讨论后决定不撤退,继续前进。
D6 (8/28) 此夜风雨来袭,帐篷垮了,在大风雨中行进。队伍于10:00抵达东郡大山
,由于甲等三人状况不佳,再往前即为短草坡,决定于高密箭竹中紧急扎营,缺水,无法
煮饭。
D7 (8/29) 依然大风大雨。中午拔营,行走3.5 hr后,因前方又是短草坡,于本乡山
北鞍前扎营。正要接水时雨势转小,仍然没水,没饭吃。
D8 (8/30) 雨势稍减,风仍大。队伍共同前进,于16:40抵达无双山基点峰。由于行
程大辐延误,决定即使摸黑也要下到最后水源,队员开始各自凭本事往前冲。己脚痛,走
在后面。天黑前,前队乙、丙、丁3人已与其他人分散,但仍决定继续往下走,于21:05抵
达溪边。本来不想摸黑过溪,因乙曾走过这里,便率领前队过溪扎营。后队6人半途迫降。
D9 (8/31) 前队留在营地等待,其他人约于10:30抵达最后水源,队伍会合。担心山
下忧心,决定由前队3人先冲出去联络。装备没有分配,锅子都在前队身上。后队行进速
度不一,戊、己、庚中间3人各自找路,甲、壬、辛3人则同时行进,后队6人形同又拆成
3-4小队。
于无双部落前的最后崩壁,戊最后一次听见己的声音,并指示他通过崩壁,但还没看
见后面的人,便与庚继续前进,己至此脱离正路而迷途。中队2人至无双部落后,戊坚持
等待后队,于部落扎营;庚则口渴心切且认为依记录到吊桥只需16分钟,独自前去寻水,
找路未果,于途中迫降。后队3人于崩壁前扎营。
D10 (9/1) 庚找到路,终于通过吊桥后又遇叉路,决定于叉路等待救援,之后与后队
3人会合。戊一直在迷途、找路之间反复,最后独自迫降。前队几番迷途找路,最后于郡
大林道39K遇原住民的车子,搭便车出去,约于23:00和山下取得联络。
D11 (9/2) 前队于清晨顺利下山。戊于9:30自行找到路,出郡大林道。后队4人随后
下山,发现己落单。等待未果,约于16:00通报山难部求援。
D12 (9/3) 直升机发现己,天候不佳,先行空投粮食与无线电。救难人员与己会合。
D13 (9/4) 直升机将己吊出送医。
四、山难检讨
(一) 人员分散,队伍意识不足
本山难事件发生最主要、最明显的原因,在于队伍分散。由于每个人分开找路,无法
互相照应,所以不断出现迷途状况,然而有些人顺利找回路径,己则没那么幸运,完全迷
失方向。值得注意,走在一起的前、后队3人都没有发生迷途状况,中间落单的3人却各自
有程度不一的迷失方向,此事实加强了队伍走在一起较安全的证据。也因为队员分散各处
,彼此完全无法掌握队友的行踪,连少了一人也不知道。己于D9 (8/31)走失,却迟至
D11 (9/2)才发现他不见,大大延误应对与搜救的时间。然而,由山难会议记录来看,山
社并非没有“队伍应走在一起”的观念,不像一般社会队将“各走各”视为理所当然。为
何会有这般队员严重分散、队伍几乎瓦解的状态,背后仍有更详细的原因。
◎ 低估路线:勘查路段必须走在一起,是毫无异议的共识。然而在传统路上,因为
路径明显,常常就会走得较分散,而分散程度视每个领队的接受度而定。现在一般的习惯
是,至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停下来等待全员集合再继续前进,然而当年的习惯或许更为宽
松,这方面暂不评论。然而较重大的问题时,当路径的状况变差,必须找路时,队员并未
警觉其中的危险,继续各走各的,前队也没有警觉需要帮后队绑路标或作出支援。由于有
著“传统路”的概念在前,使实际路况被轻忽。应该要视现实的状况,判断队员是否有需
要走在一起。无论是否先前认知的传统路,当路况不明、需要找路、有迷途危险、或者遇
到地形时,都应该要集合队员,再一起通过。
◎ 高估队友:此状况在前队十分明显。从D8 (8/30)率先冲下最后水源,徒留后队6
人在半路迫降,到后来未能为后队绑路标,且认为后队不会有问题,皆可观察到此现象。
事实上,这在现今的队伍仍然时常可见。体力好的人,因为自己没有问题,时常便不觉得
“会有问题”。却没有考量、或体谅到体力较差者,可能已经耗费大量精力,甚至接近极
限。我认为队伍中的强者或任何人,皆不应轻忽队伍中人员的因素,应该像是保守检视路
线那般,保守地评估队伍状况。
◎ 领队虚弱或能力不足:在行程后期,领队甲并没有发挥统御队伍的作用。既不能
掌握队员行踪,也没有提醒大家走在一起。这有可能部分因为其本身状况不佳。台风来时
,领队由于防水外套失效而接近失温,之后一直走在后队,乙亦在山难会议中指出其状况
不好。我自己就曾因高山症而觉得难以统御队伍,幸而当时并没有任何紧急状况。而又例
如2016年南澳北溪,领队坠落受伤,领导队伍的能力自然大大下降。领队非完人,总有状
况不佳的时候。当领队能力不足以掌控队伍,其他班底就显得非常重要。如前述2016年南
澳北溪,即由柏孚担起领导职务,指挥并带领队伍平安下撤。因此可以就两个部分讨论:
一、队伍结构方面,队伍中除领队之外,应该存在其他有能力下判断、领导队伍的班底。
同理,只依靠单一班底的队伍将陷入相当的风险中。检视队伍结构时,应注意任何人受伤
时,队伍能否应付危机。二、班底心态方面,当领队无力统御,班底应该要有自觉跳出来
担当,使队伍不致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这除了班底自觉之外,亦仰赖事前的沟通。
◎ 赶路心态:本队有许多恶劣状态,例如迟归的压力、忧虑山下担心、以及缺水,
都使得队员们纷纷急欲往前冲。在这强大的趋动力之中,安全谨慎的思维便受压抑,而做
出一些不那么保守的选择。这部分将以下细谈。
(二) 队伍行进时的决策失误
本次队伍最后缺入迟归、缺水的种种压力中,间接造成了队伍分散,以及己的失踪,
这些都有部分原因来自事件发生前的决策。纵然这些决策在一般状态下,并不会造成严重
的后果,但却构成了众多不利队伍的条件,使之后面对危机时,可用的筹码相对缺乏。
◎ 行程延误:自D2 (8/24)开始,就已有一定程度的delay,至D3 (8/25)行程已延误
一整天。然而在这二天,扎营时间都有些过早,以夏天天黑的时间,即使D2都还有2.5 hr
以上的行进时间,更不论D3整个下午都没有前进,delay应当是可以避免、或至少降低程
度的。在长程队的开头,就有如此的延误,使之后的行程更紧而没有弹性,在面对状况时
能作的应变亦较低。在长程队中,应该要抱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 控水不当:此队对于水的控管十分松散,三番两次出现缺水危机。如D4 (8/25)即
差点将水喝光,若非乙、壬前往乌妹浪胖山途中有在向天池取到水,此日很可能无水煮食
。D7缺水,而D8迫降最后水源途中的队伍想必亦缺水。在无双部落,庚取水心切而独自前
往吊桥。戊也因水瓶遗失、与队伍分散而无水可用。种种缺水状况,使队员的体力精神皆
无法保持最佳状态。
◎ 撤退决策:得到台风讯息时,已是D5(8/27),且已通过断魂棱,依山难约定将不
再撤退。往前是4.5天路程,往后则是3.5天已知路程但有危险地形。在遭遇台风的情况下
,无论往前、往后,风险都很大。依当时队员手上的记录与对路线的理解,我认为继续往
前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我认为真正应该撤退的时间是C4。此时往前还有5.5天的
路程,行程很紧,队员状况不理想,出发前又已知可能有台风,往前的风险极大。此时应
是撤退的最佳时机,却没能及时撤退,使后续陷入很大的迟归、缺粮危机。
◎ 预备天的使用:无论是行程delay、撤退的决策,我认为很可能有个心理因素在里
面,就是“还有一天预备天”。由于多了一天使用,所以行事便稍微大胆,领队也在山难
会议中表示“预备天不是硬性的条列式规定”。然而过早地将预备天纳入使用范围,令队
伍之后无法应付突发状况,如台风、无双部落的杂乱路况。我认为预备天应该是在“不得
不”的时机使用,能用其他方式避免则避免。
◎ 拆队与装备分配:由于当时通讯装备不如现代,因此拆队去寻求通联是合理的决
定。现在卫星电话发达,应可相当程度地避免这种问题。但决定拆队后,队伍显然没有妥
善分配装备,例如锅具就全数在前队。装备分配不当使队伍的防御力进一步减弱,是需要
避免的错误。
(三) 行前准备
前述队伍的决策失误,又有部分得归因于出发前的规划与准备。同样地,这些疏失在
平常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却会降低队伍的防御力,令其在作出决定,或者面对危机时,陷
入不利的状况。
◎ 队员行前:在山难会议中,有人质疑队员“是否知道无双部落是有名的芒草大迷
宫”?庚表示事前不知道,领队甲则说行前时有讲。可见队员对路线的掌握力不佳,行前
资讯并未好好记住,使之后检视路线、思考行进策略时出现误判。虽然队员班底很难像领
队那样高度熟悉路线细节,但也应该要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方能尽量发挥身为班底的判
断力。
◎ 山难约定:由资料中,并无得到完整的约定内容,但由队伍的思考过程可判断当
时并没有约定撤退点。若此队像现今的习惯那样,将日程的一半(在此即C4)定为撤退时间
,则很可能不会有后续的迟归压力与事件。
◎ 预备天的排定:暑假期间的队伍易遇台风,在暴风圈中度过二天亦有可能。八到
九天的长天队,排定一天甚至二天的预备天都是合理的。
◎ 人员状况:众多检讨报告中,提到此队对体能的要求不确实,从各队员的记述中
亦都提到大家体能状况不好,拖慢行进速度。长天队的风险较大,体能要求较高,领队应
好好确保队员都有足够的体能训练,以确保队伍的应变能力。
◎ 台风准备:在暑假的队伍,尤其出发前既知可能遭遇台风,队伍事前应仔细讨论
各种遇台对策,例如在不同地方遇到台风时的前进、后退、可能的扎营躲台地点等。此队
在遇台状况的讨论较少,因此在实际遇上台风时,决策显得较无组织,而容易有疏漏。
五、结论
从这个山难事件,检视以前的山社,能看出许多古今相似与相异之处。现今种种严谨
制度,乃为其来有自,皆有其历史原因和脉络。
又,仔细观察其前因后果,可以发现山难事件是一环扣一环,由细部的原因与疏忽,
慢慢地演变成愈发严重的事件。无论在出发前、行进中、或者事件发生时,都应该要有最
严谨的态度,绝对不可轻忽看似“没关系”的小环节,如此才能使队伍尽可能地安全稳固
六、参考资料
PTT mountainclub 精华区 ◆ 97'09 东郡横断山难事件(z-21-4-5-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