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纯情青春的讴歌──细品川端康成〈伊豆 …

楼主: oylq2000   2009-01-01 21:19:55
原文网志:http://www.wretch.cc/blog/writerou/9826640
标题:纯情青春的讴歌──细品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孃〉
内文:
(一)充满自传色彩
诺贝尔文学奖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幼年遭逢父母之丧,唯一的姐姐被收养,只剩他与祖父母相依为命,未久,祖母去世,姐姐又于三、四年后离开人世。十六岁时,两眼失明的祖父病故,他改由外婆收养。其成长过程可以说充满不幸,失去家庭的温暖,形成川端文学的孤儿意识。
十八岁考上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隔年初秋,川端首次单独去伊豆旅行,结识许多旅艺人。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的头三年,川端康成大部分时间是在伊豆半岛的汤岛度过,所以伊豆成为川端青春时代的“第二故乡”。二十七岁时,川端依据伊豆之行的体验,撰成〈伊豆的舞孃〉发表,这不到一万八千字的小说,创造了美的抒情世界,广受好评,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和广播,更选入文部省国语教科书,成为日本的文化财,堪称川端康成的成名代表作。
(二)伊豆之旅
〈伊豆的舞孃〉共六节,写二十岁、就读东京第一高校的“我”,利用秋日假期,一个人自东京来到伊豆半岛旅行,邂逅一团巡回艺人,结伴南下。途中,“我”被十四岁舞孃的清纯所吸引,萌生了微妙的情愫。而“我”不带轻蔑的态度,博得卖艺人的好感,也深深打动了他们,甚至于邀请“我”到他们大岛波浮港的家里玩。
到了下田港,旅费告罄,“我”不得不搭船返回东京。起程的那天早上,只见舞孃的哥哥荣吉一人来送行,“我”难掩失望。未久,却于码头发现舞孃早已在那里等著。二人依依难舍,“我”说了许多话,舞孃则低头不语,只是点头或摇头。直到船离开码头,欲言又止的舞孃才挥舞着白色的丝绢,但一切已无法挽回了。“我”进到船舱里,脑筋一片空白,因离别之情而涕泪纵横,即使被看见也不以为意了。这就样,“我”结束此趟难忘的伊豆之旅。
(三)舞孃天真之美
〈伊豆的舞孃〉中十四岁的舞孃薰子,据考证,是川端于一九一八年在伊豆天城山邂逅相识的舞女,小说中对于薰子之清纯可爱以及二人间“情窦初开”的描写,最为动人。
由于“我”不自以为高高在上,诚以待之,使得年轻的薰子很喜欢亲近“我”,由礼让坐垫、送竹杖、掸尘土、下五子棋,乃至听“我”唸书给她听等等细节,可以轻易看出;甚至于端茶时,害羞脸红,心慌意乱,连茶碗也险些从托盘上掉落下来。荣吉的岳母一眼就明白,薰子可能“情窦初开”了。
当然,“我”对薰子也颇有好感,促使他与巡回艺人同行。薰子有双美丽的大眼睛,以及一头浓密乌黑的长发,笑容像绽放的花朵,在在吸引著“我”。不过,薰子孩童般的天真,更深深打动了我。“我”和荣吉相约去泡温泉,看到印象最鲜明的一幕:“突然,在幽暗的浴场中跑出一个裸体的女人,站在更衣室出口,一副要往河里跳的姿势,两手高举,大声地叫喊,一丝不挂地裸著,那就是舞孃。看着她那白皙的胴体,予人清凉之感,我深深的吸了口气,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真像个孩子!”显然薰子保留着童贞、清纯的素朴、那种未失去自然韵味的洁白的裸体,这对“我
”的心灵产生净化作用。
下雨的夜晚,“我”听见舞孃受邀到料亭表演,期待着表演结束后能从他的住处经过,只要听见舞孃敲击的鼓声,“我”心中便燃起无限希望。但他也苦恼著,舞孃会否被玷污?“我”的心理描写,透露着他对舞孃感情的微妙变化,彼此之间那种澄澈、无垢的爱,具有一种神秘、朦胧的美,三岛由纪夫即誉之为“爱的美丽诗篇”,堪称日本文学史抒情文学的杰作。
(四)没有结果的必然与凄美
“我”和舞孃彼此存有好感,可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封闭以及阶级之别,二人注定要分开。
伊豆之旅途中,许多村庄在入口立著告示──禁止行乞的旅艺人进入,巡回艺人生活之贫苦与社会地位之低下,由此可见一斑。“我”问茶店老妪,旅艺人晚上在哪儿过夜?老妪语带轻蔑意味地告诉“我”:“只要有客人的地方,就是落脚处。”;旅馆老板娘亦忠告“我”,请“这种人”吃饭太可惜了。毋怪乎“我”表示愿意同行聊天时,旅艺人里四十岁的中年女人(即荣吉的岳母)说:“旅行是需要同伴,不过像我们这般没出息的人,太委屈您了。”
川端康成自幼失去生活的温暖,经常得到别人的怜悯,内心深处难免自卑,于是〈伊豆的舞孃〉中,作者化身的“我”同情低下的旅艺人,以平等的态度待之,让他们受宠若惊,赢得他们的敬重与好感,拉近了距离。不过荣吉的岳母知道彼此终究要分开,太亲近只会带来情感的伤害,所以“我”邀请舞孃们到他的住处玩,结果只看见荣吉,因为母亲不准其他人来;薰子想和“我”一起去看电影,母亲却始终不答应。无论如何,“我”与舞孃的“情窦初开”是没有结果的必然,徒留凄美的无奈感。
(五)心灵的洗涤与提升
虽然〈伊豆的舞孃〉暧昧不明的青春爱恋,令人感伤,不过,川端康成借由“我”的泪水,产生洗涤心灵的效果,也提升了这部作品的艺术境界。
在往下田的路上,“我”无意间听见卖艺的女人们以他为话题,咸认他是个好人,这番话让他心底涌起难以言喻的感激。当时,二十岁的“我”正因自己孤僻的个性而反省著,也为了这难以忍受的郁闷才来伊豆散心。此行,旅艺人及舞孃使“我”有着被接纳的快乐,分别之时内心不禁产生亲人般的离情。后来,那个准备去东京参加升学考试的同船少年,打开放著紫菜饭团的竹叶包时,“我”很自然地抓过来就吃,二人才一会儿就熟络起来;同时他对被委托照料老妇人转乘返乡这个临时任务也格外热心,换言之,孤儿性格的“我”经由伊豆之行的洗礼,已能够接受他人的好意
,并且坦率地回应人们的亲切。
最后,“在黑暗中,少年的身体温暖着我。我任凭泪水纵横,脑中仿佛变成一池清水,一滴一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寂寞的“我”似乎不再孤单,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领悟,也化解了内心深处的哀伤,心灵为之净化了。这种美的感受,在在让读者回味不已。※
作者: seiku (燃烧吧!禅师)   2009-01-02 12:06:00
推有情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