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封面故事】旗帜下别无选择 俄罗斯战俘

楼主: peterlee97 (瑋美絕倫迷)   2024-06-05 11:06:03
来源:镜新闻
标题:【封面故事】旗帜下别无选择 俄罗斯战俘独家专访
网址: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40515pol001
内容:
乌克兰,扎波罗热。整个采访过程中,战俘维持不动姿势,身体僵硬紧绷。只有微微抿住
的嘴唇和偶尔一闪而过的眼光接触,暗示了他平静外表下,内心的激烈挣扎。
文、摄影|张干琦
乌俄战争开打2年多以来,张干琦前后8次前往乌克兰战地进行摄影记录工作。最近这次,
他获得批准,成为华文媒体首位采访俄罗斯战俘的记者。
不同于之前几次,张干琦随乌军前进,见证战争对这块土地与人民带来的残酷、荒谬与悲
凉。这一次,他将镜头凝视俄罗斯战俘,透过专访聆听他者之声。他的提问和观察角度像
棱镜一般,照出这场绝望之战中人性的卑微。例如,才22岁的俄罗斯中尉告诉张干琦:“
我只想回家。”“我只有一条路可走—加入战争。”
这篇精彩入微的报导,由英文写成,经翻译后由张干琦校正。
乌克兰,扎波罗热。整个采访过程,这位年仅22岁的俄罗斯战俘始终挺直守纪律,他的身
体维持紧绷坐正。
“我只有一条路可走——加入战争。没人问我们想不想去。接到命令,我们就只能向前进
。”
这段话出自被俘中尉口中,他隶属俄罗斯第71摩托化步兵团,在乌克兰扎波罗热接受访问
。和无数其他人一样,他的故事揭露了战争里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
被遗弃的哨站 徒留孤寂荒凉
这次采访与摄影的申请,得到出乎意料之外的积极回复,特别是这里距离前线如此接近。
这个难得的机会让我压力重重,整晚辗转难眠。
内心的期待和会面地点的现实之间,有显而易见的落差。上午10点钟,我和我的新闻向导
来到一处孤零零的加油站,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滞,一辆锈迹斑斑的灰白色中型巴士,停在
饱经风霜的砖造建筑旁。剥落的油漆和用木板封住的窗户,轻诉它被遗弃的故事。只有下
垂的加油枪如松弛的气球,和油表上谜样的数字,留下最后一次加油的无声见证,一切早
已是过去式。
乌克兰,顿巴斯。一名军人独自伫立,查看被战火破坏、满目疮痍的景象。在此同时,居
民载着非政府组织(NGO)发放的人道救援物资,骑脚踏车回家。
被遗弃的前哨站外,烈日炙烤的荒原在眼前开展。干裂且不平整的草地往外延伸,间或穿
插奄奄一息、只剩枯枝的灌木丛。诡异的寂静笼罩四周,只偶尔被风的叹息打破。
突然之间,令人透不过气的沉默被打破。刺耳的尖啸声宣告军方的车队到来,迅速在地平
线划过一道道模糊的轨迹。匆匆见识的原始力量,是不寒而栗的提醒,进一步放大被遗弃
哨站的不安感。
一辆白色丰田Corolla汽车,2000年代初遗留的产物,停在锈迹斑斑的公共汽车后面,在荒凉
景象中显得突兀。车窗的深色玻璃遮掩了车内的人影,他们的出现,为原本就费解的场景
添增了担忧。
乌克兰,顿巴斯。顿巴斯一处荒凉的前线。一门105mm榴弹砲在砲弹发射后弥漫烟雾,与
背景的枯树形成强烈对比。
10分钟之后,一辆挂著军用车牌、沾满泥泞的黑色SUV休旅车开了进来。我的新闻向导和
驾驶打了个简短的招呼,他是中等身材、脸色严肃的男子,穿着橄榄绿外套,除了枪套里
的手枪之外,没有任何可辨识的标记。他所属的单位,究竟是乌克兰军情局(GUR)或是
安全局(SBU),始终不得而知。我们绕着破旧的建筑走了一圈,当我们经过丰田汽车,
深色玻璃车窗里身影的晃动,让我们有机会瞥见这位战俘:拉低的毛线帽遮住了面容,帽
子边缘在眼窝处紧紧缠绕蓝色胶带。然而,光线的变换和深色玻璃,让景象模糊不清。
踏入约80平方公尺的建筑里,面对的是灰尘和昏暗—封闭的空间里,弥漫着沉闷的空气和
隐约的霉味。剥落的油漆、粗糙的梁柱和结了蜘蛛网的缝隙,说明它被忽视的情况。高低
不平的地板放了生锈的隔板,还有些散落的麦秆—这是过往生活的痕迹,或许曾养过牲口
。外头些许的光线,透过钉木板的窗户和一扇坏掉的门,勉强穿入近乎漆黑的房间。
乌克兰,顿巴斯。一架饱经风霜的米格战机矗立在顿巴斯一处前线的城镇。做为战火冲突
中的象征,它代表永不止息的飞行精神。
2扇车门猛然关上。片刻之后,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门口。这名军人,身高明显超过190
公分,如公牛一般魁梧,满脸浓密的胡子,流露咄咄逼人的气息。他全副武装、手持步枪
,把蒙上面罩的俘虏推入阴暗的空间。战俘的双手被绑,眼睛被蒙住,保持站立不动的姿
态,直到军人拿一个破旧的木箱让他坐下。
乌克兰,克拉马托尔斯克。一名40岁、来自特维尔的俄罗斯被俘军人,展示身上损伤的部
位,包括他受损的指甲。
这位表情严厉、满脸浓密黑胡子的乌克兰军人,压低了声音跟脸色严肃的男子说话。手腕
快速一翻,他戴好头套遮隐自己的面容,乌方军人戴上头套是不让战俘记得他的长相,避
免日后遭指认。他动作俐落地用军刀移除俘虏头上和手上的蓝色胶带,并将毛帽拉至额头
,金属刮擦的声音,在近乎寂静的环境里发出刺耳的回音。
“绑胶带的俘虏也许比较能呈现全貌。”我小心说著。“当然没错,不过我们不希望我们
被俘虏的士兵在俄罗斯也受到这种待遇。”我的新闻向导如此说。不过,到了晚上晚些时
候,我发现他已经用他的手机拍下绑了胶带的俘虏照片,还把它们传到他的IG限动!
乌克兰,克拉马托尔斯克,2023年12月23日。3名被俘的俄罗斯军人,被判定为“战俘”
身分,据称他们无意战斗,随着一支来自西伯利亚的突击旅被派至阿夫迪夫卡附近,几天
之后便被俘虏。一名乌克兰士兵,手握AK步枪,严密看守他们。
《日内瓦公约》,特别是第三公约关于战俘的部分,虽没有明文禁止发布囚犯的名字,但
是概述了各种关于这类情况的保障措施。
年仅22岁 历经战争风霜
“这位是张亁琦,来自台湾的摄影记者。”新闻向导帮我做了介绍。我简单瞥了这位战俘
一眼,他点了点头,同意采访和拍照。不过,基于不危及他的人身安全,我们隐去他的姓
名,也不使用采访过程中所拍摄的露脸照片。
乌克兰,顿巴斯。一条柏油路穿越东乌克兰战火蹂躏的顿巴斯地区,路旁是成排的长草,
远方的一排树点缀在地平线,天空多云,微露出几抹蓝色。
这名年轻人,身高约180公分,脸庞年轻、五官端正。他穿的不是战俘营的蓝色制服,而
是身着军服,深褐色的迷彩服刚刚清洗过,但仍留着无法抹灭的战争痕迹。他的声音低沉
、近乎耳语,以致我的新闻向导不得不调整手机录音的距离,以便录下他的话语。中间有
一度,全神聆听的军人直截了当做了手势,表示需要放大音量。
整个采访过程,他全身散发一种静默感,除了嘴唇的简单动作和偶尔的眼神交会,他的姿
势始终一动也不动。
乌克兰,顿巴斯。士兵孤身一人驻守前线的岗哨。干涸的大地向外延展,一大片贫瘠的画
布里,只有抗旱灌木的嶙峋枯枝奋力存活。
出生于伊斯坦堡,在车臣长大,这位22岁的中尉,毕业于位在阿穆尔州的远东高等军事学
院,原以为自己走上的是命中注定的军旅生涯。然而,战争的残酷现实很快粉碎了他原本
的认知。
访问在2023年11月4日进行,同年12月底,我再次前往乌东克拉马托尔斯克采访拍摄另外3
名战俘。这份摘要除了记录一些数据细节,和俄罗斯被俘中尉脸上流露的疲态,我也想深
入挖掘他的经验。透过他自己说的话(经过翻译转述),在此呈现他未经修饰的真实情绪
和观点。
被迫走上前线 恐惧时刻相随
甫自军校毕业,俄罗斯军方就告诉他这是他的责任。命令就是命令。战争已在乌克兰爆发
,他们需要军官上阵。回忆当时,他说:“我只有一条路可走—加入战争。”话在喉咙又
吞了回去。“没人问我们想不想去。接到命令,我们就只能向前进。”这种盲目的服从,
被迫朝他无意参与的暴力前进,至今仍是他心头难以挥去的阴影。
乌克兰,扎波罗热。暮色点燃了天空。火红的夕阳朝地平线流淌,在平原上拉出一道道的
阴影。绚丽的橙色、红色和粉色在广袤的大地上悄声舞动。树影巍然屹立,其枝桠在壮丽
的景色中格外醒目。
俄罗斯军方在2023年9月将他送到第71摩托化步兵团的前哨阵地。那是个拥有26名士兵,
准备好防卫工事的精实单位。他们的任务是防守罗博季涅区(扎波罗热的东南部)的一个
森林地区。任务从装备检查开始,随后进行疏散工作,协助平民逃离火线。一种沉重的不
安感始终弥漫在空气中,因为战争总有办法将一切扭曲。他们照理说是防守者,但是恐惧
时时啃啮着他们。猛烈砲火如雨倾盆而下。坦克在远处轰隆作响,时刻提醒他们正面临的
火力。
当问起他的单位配备什么样的武器,他回答:“机关枪、反坦克武器和榴弹发射器。我们
有坦克和砲弹。我不知道(在步兵团里)各自的确切数量。”
乌克兰,顿巴斯。一辆汽车孤零零被遗弃在大雪覆蓋的土地上。乌克兰持续的冲突已经导
致广泛的损害,包括基础设施的受损以及数百万计的人们流离失所。这样的景象提醒我们
,战争带给人们的巨大代价。
至于在空中嗡嗡作响的无人机,则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它们时时刻刻监视着他们
的一举一动。“我们最关切的是无人机目标是什么。有些是用在侦查,有些负责传递砲击
的座标参数。那是我们最担心的。至于FPV(第一视角无人攻击机),就要看谁的手脚快
。”也就是说,是无人机快,还是被瞄准的目标寻找掩蔽快。
他提到大部分时候,他们只能沉潜待发,等候即将出现的下一波攻击。患难与共的情谊就
是在恐惧和共同的困境中建立的。但是它无助于抹除随时可能没命的囓心感受。
乌克兰,顿巴斯。车内积了厚厚一层泥垢,挡风玻璃沾满泥泞和雨水,只能勉强窥见外面
恶梦般的坑坑洞洞。不停的颠簸和窗外模糊的世界教人昏头转向,提醒人们战争对这趟旅
程的无情掌控。
此外,他说有一半的人并不想待在那边。有的人是为了钱打仗,有的人是基于他不能理解
的理由。但剩下那一半的人,包括他在内,则只想要回家。
这场战争的触角不断延伸,而且比任何人想像的还要混乱。他说在他们的防御地区,他们
遇到了瓦格纳集团的士兵。“在我的驻点有一位。在另一个驻点有2位。在我驻点的这一
位,曾在巴赫姆特附近参与战斗,其他2位则是从非洲回来,第一次加入乌克兰的战事。

队友折损过半 上级指挥不力
然后是人员的损失。原本一开始他们有26人;在他被俘虏时只剩下12人。有人死于砲火,
有些死于枪下。至于伤者,有些人撑了过来,有些则否。一切变得模糊不清,它成了一场
他从未曾想要参与,为求生存的绝望之战。
乌克兰,克拉马托尔斯克,2023年12月23日。一名58岁、原本来自圣彼得堡的俄罗斯被俘
军人,他声称自己是在街头被俄罗斯军方人员强行带走,在调派之前先被分配到西伯利亚
的突击旅。
回头来看,他责怪领导阶层。他们把他和他的战友们派来,但情报错误、补给不力,似乎
只想用更多的人来解决问题,而没有认真规划赢的策略。不令人意外,逃兵的情况开始出
现。他说每个单位大约有5%的人凭空消失,不愿接受自己被分配的命运。怀疑的情绪开
始蔓延。有耳语流言说,实际伤亡人数在35万到40万人之间,胜利只是痴心妄想。
接下来,他被俘虏了。他遭到包围,与部队断了联系。他话语中流露着苦涩:“你看,我
之所以在这里,正是因为我的指挥官们遗弃我,不提供支援,让乌克兰人得以把我包围。
”如今他成了战俘,背负着他所见和经历的沉重负担。战争或许关乎责任,但是也关乎破
灭的人生和埋葬的梦想。这是他从不想面对的残酷事实。
乌克兰,扎波罗热。挡风玻璃穿了一个洞,蛛网般的裂痕向外辐射。雨水顺流而下,模糊
了外在支离破碎的世界。锯齿状边缘的圆孔,毫无疑问是弹片所打穿;它冷冰冰地提醒我
们,潜藏在前线的危险无所不在。
他诉说他的苦难经历,声音在寂静中回荡。
这篇摘要期望能带你身历其境,但它只是这场巨大冲突的一个视角,一个单一的碎片,从
庞大叙事中剥下的一个片段。整个大的图像依旧模糊难辨,由无数线索交织纠结的网,各
自隐藏了一块拼图的碎片。诚然,官方认可的战俘交换或许可提供真相的一瞥,但即使如
此,不确定感依然挥之不去。
乌克兰,顿巴斯。落日的余晖,穿过蒙着灰尘的车窗撒落,模糊了外面的世界。在不平坦
的道路上每一次的颠簸,都令整个车身震颤,强烈提醒在前线隔着车窗外头的残酷现实。
如今的挑战,不光是要看得清楚,还得在曾经平坦的道路上,小心翼翼迂回穿梭。
凛冽寒风挟带腐败树叶的淡淡气息,标示著冬天的来临。光秃的树枝随着微风吹拂,如爪
子般抓挠铅灰色的天空,制造出微弱的低语。在此同时,那位神色坚毅的乌克兰士兵,已
经用胶带固定了俄罗斯中尉的毛线帽,并綑绑他的双手。3扇车门快速地接连猛然关上。
分毫不差,就在上午10点30分,我目睹黑色SUV休旅车和白色丰田汽车消失在远方,留下
一片尘土飞扬和令人颤栗的终结感。这并不是出发,而是消失;一段从被遗忘的惊悚片里
撕落的场景。
更新时间|2024.06.05 09:55 台北时间
*****
任何人在历史的滚滚洪流前 无法做出任何的改变 
只能被迫随着滔滔洪流绑着 载浮载沉与随波逐流
时代演进虽会改变历史呈现 悲剧故事却不断重演
作者: Anderson0819 (炸酱牛肉乌龙面)   2024-06-05 11:46:00
是在写风景喔笑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