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cotch (DeathKnight)》之铭言:
: 因为我觉得要谈的已经跟德国没多大的关系了所以就开新的了。野战防空和编制大有关系
: ,有些特别聪明,见微知著的人可以从德国陆军重新建立防空能量,得出刺针不会给联兵
: 营什么防空能力。
: 这只能这样说,莫忘世上苦人多。
: 先从美国的装备来看确实IFPC Increment 2,也就是某种拖板式发射器(MML、以色列Iro
: n dome、)配上AIM-9X,射程是远远胜于刺针,由HEMTT 载运。但是怎么编制的呢?
: http://i.imgur.com/hcUqbSP.jpg
: IFPC发射器示意图
: http://i.imgur.com/SM4xJIu.jpg
: 营编制
: 上图的营是由三个砲组的M-SHORAD(各12辆)和一个砲组的刺针组成到了未来,编制会除掉
: 刺针转成IFPC Increment 2,会有12个发射器,用脚猜就是3到4发射器对1雷达,所以有3
: 个雷达,目前说法是会编9个,另外有可能再加一个反无人机砲组。
: 如果平均的把这些设备分配给I/S/ABCT一旅(1旅3个)可以分到12辆M-SHORAD,一个雷达
: 、4个发射器,但砲旅、机降旅、工兵旅要不要保护?这我们跳过(bad)
: 一个旅如果得到上述的分配量够分吗?一个旅光是前线作战的就有4个(e.g. SBCT 3个步
: 兵营1个骑兵营),额外还有一个工兵营、砲营、支援营,够保护吗?1个雷达、4个发射
: 器装备AIM-9X能罩住这个旅吗?我们想像一下把他换成陆剑二射程15km行吗?
你从这里开始基本的资讯就搞错了
陆射AIM9X的有效射程可以达到22nm
(~41km),而且这还只是个暂时性的解决
方案而已,实际上真正下一代的IFPC拦
截器射程还更长。
很夸张吗?其实没有,CAMM-ER和IRIS-T
SLM大致也差不多如此。而且,陆剑二的
15公里射程很可能也是“谦虚”数字。
: 我们应该很容易得到几个结论,防空不够分,拖板式不太能上最前线(没有装甲、没有自
: 我防卫能力、如果是拖板式那战术机动能力偏低),他的定位是C-RAM,反CM,反无人机
: ,反而反直升机是没提到的,虽然也是能打啦。那所以这样谁防直升机?接下来刺针去哪
: 了?
: 没编制就是不见了吧?刺针还有他的后继武装还会存在在M-SHORAD上,而且他们也会存在
: 在........几乎任何部队上。老美在2018年从"德国"开始大量训练格式步兵连士兵获得第
: N个专长,让士兵接受5个礼拜的训练获得刺针专长,让需要时能多600个刺针组。为什么
: 么呢?当然无人机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总体防空就是不足。
: https://shorturl.at/FNT57
: 上面链接里是谈到美国在德国的训练里弄出了62个刺针组,从德国开始是对应谁应该不用
: 说。
: 转回到国军,陆剑二编在哪里?军团砲指,只有全军29辆发射车。M-SHORAD对应车在哪里
: ?勉强有一些复仇者,但是数量注定是不够。最后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联兵营给刺针有没
: 有用?有用,因为你什么都没有,0.01>>0。
0.01为什么叫有用?那为何不去买真的
有用的?买刺针的机会成本说少也是上
百亿,不把钱当钱了吗?
: 先找个刺针对直升机无用的教范来,再找个教范没有提防空要互相支援要多层堆叠。就算
: 每个营顶上有陆剑二还要不要刺针?要,因为陆剑二靠雷达,注定要关机躲SEAD,距离一
: 长主动雷达弹也不知道要射哪里,中程防空也可能故障或摧毁,这时就只能靠短程防空来
: 产生一点点韧性。再来想想一整个装备完整的联兵营只能看着敌人的直升机对着你,然后
黄埔,真的很黄埔,子弹不够或打不穿
对方防弹衣,你的解决方案是买刺刀?
: 每个营顶上有陆剑二还要不要刺针?要,因为陆剑二靠雷达,注定要关机躲SEAD,距离一
: 长主动雷达弹也不知道要射哪里,中程防空也可能故障或摧毁,这时就只能靠短程防空来
: 产生一点点韧性。再来想想一整个装备完整的联兵营只能看着敌人的直升机对着你,然后
: 没有任何一丁点防空,那是不是敌人只要雷达预警没有响就可以射好射满?刺针就只是最
: 底层的低层防空,不多也不少,这样叫做没有什么样的防空能力吗?想想看当初乌俄初期
: 的VDV大量直升机过境,刺针有什么防空能力??
乌克兰那是“反空降”,现在台湾刺针也是
买给宪兵、特战、海陆等大台北戍卫单位
,和买刺针给联兵营有一样?
: 穔M这只是跟不上时代的美军教范结论,传统(美军)的防空重点是互相支援、针对敌方
: 进攻路径、火力重叠、提早接战(先敌方攻击或侦测到我军之前)、平衡火力(对所有方
: 位都能投射一样的火力)、纵深防御以及韧性(能够应对损失),那刺针对这套理论还存
: 在他可以应用的角色吗?我也不是什么聪明人能够提什么划时代的想法,也许就如聪明人
: 所说的,这一切都落伍了。
唉,所以你知道原则却无法预测结果啊!
你所想像中的“教范”事实上很多是70/80
年代的防空思维。在那个年代,空对地武器
的射程有限,也缺乏导引武器(一直到波湾
战争时,空对地导引武器投射量也只占全部
的6.5%左右,之前只有更差而已),所以
在野战部队基层广布刺针之类的防空飞弹
是有道理的,但是时过境迁,原本这么做
的意义已经逐渐失去,刺针和后继型号的
飞弹反而是往反无人机方向发展,所以才
会需要加装近发引信之类的功能。
好,我知道看到这里你一定还是不懂,所以
我用数值化一点的例子来解释:以1970年代
的战机使用非导引武器轰炸一个目标假设要
80架次,同时假设在该目标周围有20具人
携式刺针,单发击杀率15%计(以苏联在阿
富汗战后的统计,命中率大约10%,所以
15%可能还是高估了),对一波次20架次的
空袭,平均可以击落3架(20*15%)。这样
算下来,攻方要摧毁这个目标,至少要5波
次,损失十数架飞机才做得到。
上面的数字对于任何国家都是很惊人的损失
。那如果换成导引武器呢?视射程而定。如
果是攻守双方都射得到对方,那攻方只需要
出动5架次,损失4架以下;如果攻方是距外
武器(射程比刺针长的),那搞不好一架次就
够,而且完全不会有损失。
所以,到底要对付有导引武器的攻方,守方
需要什么?从上面的例子可知,守方需要有
射程的武器。有射程才可能把对手挡在射程
外,有射程也才有可能集火把对方干掉,让
对方发动不了下一波攻击,有射程也才可能
交替支援。
而刺针要什么情况才有效?从上面的模型可
知,要满足对方会进入射程、又要集结足够
的数量以发挥最大的效果,最合适的情况就
是集中提供在台北市的宪兵、特战和海陆等
戍卫部队用于反空降,而这也正是目前规划
的方向,而不是打散给联兵营用,那反而是
最糟的运用方式。
: 也许在某个世界上,地球没有地平线,陆剑二很多很够用,陆军人很多很专业,但是那不
: 是这个世界线。现在陆剑二要和天剑海剑抢产能,陆剑二增量多快?我觉得很难。真要问
现在一年海陆剑二产能合计是150枚,以后
还有海陆剑羚,你先确定有预算填满产线再
来担心好吗?
: 刺针是不是个好选择?确实不是,因为老美产能也很低,大约1个月30枚,未来会加到60
: 枚但是有多国订单,老美自己有一张1700枚大单,所以台湾的需求满足的了吗?我猜是不
: 行啦。科科院有在弄一个缩装中波长红外寻标头的计画,加油吧。陆军做了很多很蠢的决
: 定,认为刺针有重要的防空能力应该不是最差的决定。要补什么防武器我都不反对,但是
: 一旅配一个雷达配4个剑二发射器我是觉得不可能
: ,也不可能多罩得住。
: 概括:
: 短程、中程、长程防空互相交叠是传统防空的王道。
我很好奇,谁说的?理由是什么?空优有
没有从来的不是下层有没有防空武器来决
定的,相反的,发放防空武器到基层,就
结果来看,都是以命换命的作法(如果换
得到的话,换不到的话就只是让自己感觉
良好的安慰剂而已,毫无实质效果)
: 防空能量不足就一定会需要各单位各显神通。
: 底层防空依旧是实打实的防空能力,因为没有更惨,每一个都是百人中分配到的唯一一个
: 的导引对空武器(如果你的营有。你的营没有?GG)
: 对陆军的启示:进步缓慢,就是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