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传产退休潮

楼主: sunkingten (蔡旺旺/蔡咪咪)   2016-02-27 01:36:15
※ 引述《fjack (fjack)》之铭言:
: 不会受惠,因为慢慢的,这些老传产会收掉,现场很缺工,老的走了,年轻人
: 经验都不够,连带影响产品的品质跟服务,最后客人也走了...
: 很多老板都很明白,现在都是在撑,撑到不行公司就收掉
: 至于二代,继承家业,钱有赚起来的不担心,就算公司收掉,手上的钱也足够生活了
: 比较惨是那些第一代赚的资产不够多的,二代接班后收掉就真的要出门找工作了
: 有钱人基本上不找工作的..面子问题~
: 现在每家工厂都缺工,要找个堪用的都很难,嫌薪水低,脏乱.....
: 但以后这些工作都会消失, 反正少子化了,以后工作机会也不需要那么多了
: 比较担心是有些事情还是要有人做,工厂收掉就算了,可有可无, 只是像
: 医疗,老人照护这一块,非常缺人,都请外劳了...
: 未来要住安养院,可能要很有钱的人才能负担, 如果东南亚国家薪水起来,
: 不来台湾打工,那老人照护的人力又更缺了...而且这已经在发生中了
: 以后台湾公司的规模会愈来愈小, 缺人,缺地...
: 我也在想我公司大概到我这代就结束了, 也不会想再扩张规模 (缺工,已经有请外劳)
: 以后子女如果有能力,要接也ok,但就只能维持几个人的小规模经营吧...
各位前辈晚安
小弟资历尚浅,说出来的话可能没那么有说服力
我是八年级头
自家是经营射出厂(无模具厂)
早在国中的时候,就可以明显感受到订单都跑去中国
要接,还真的不知道怎么接
我爸就是个活生生的案例
活在自己的世界,井底之蛙(但他还是辛苦把我养大,我很感激他)
现在塑胶射出有那么多技术,微气泡、共射、双料...ooxx一大堆
只靠最传统的机台跟以前学到的Know How能撑多久?
人不能活在过去阿...
接下来从家里走出去
看着台湾
大多都是做代工
靠着量大才能有获利
只不过那种量大单子绝对不可能一直在台湾制作生产
2300万人口,是能做到多少东西?
做那么累才赚那么一点钱...
为何不改变?
以代工所累积的基础,难道就不能研发自己的产品?
工具机的拆跟抄,中国不也正在做?
那为什么我们工具机的幅度就没那么大...
维持现况迟早会被人超越
我待过的地方真的不多
一年钣金厂、不到三个月的Mockup厂、以及现在这间
大部分员工都是...还有工作就好,还有钱赚就好的心态
反正都在同艘船上,没人要划桨,要沉一起沉
不过这是基层员工的心态,迟早会被机器手臂取代的工作
整理一下几项重点
1.井底之蛙,对于世界的趋势完全没概念
2.安逸的结果是滩死水
3.消极态度
1.地球村,世界观
2.如何以自身拥有的知识,创造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获利
3.正面、积极的心态
我就是不爽科技业、电子业
难道传产真的没有出路?
要我进去这两种产业,我还不如做小七店员
离题了
就我所知,我公司现场的师傅薪水是我的两倍
我也才30K左右,师傅也都不到35岁吧...
我主管都没到30岁了...Orz
公司最晚加班只到八点~~~
主要公司是在卖自己的产品
几乎都是客户问了很多间厂商做不出来才会找上我们
所以我们的价格自然贵上许多
至于机械业
这太广大了
光是高铁列车
就要多少专业人才以及关键技术来做研发?
中国有钱可以这样玩
台湾呢?
不过开始出现经验断层
产业外移,没把技术留在台湾
公司不自己培训
然后缺工又是缺基层的工作
大学学历泛滥,大家都不想做基层
学历泛滥就算了,理论基础也没学好...
失败的产学跟技职体系
会造成现在的结果唯一的主因大概就是
掌权的旧思维
一切都是阿共的阴谋,我最近开始觉得这句话有道理了...
至于家中的射出厂...
还是想接看看,只不过不是现在...
机台迟早会卖掉,当然就要物尽其用阿
学到多少算多少
时间...真的很少...
作者: jc74156 (梦剧场)   2016-02-27 04:37:00
不要跟上银老板一样,只会怪学校怪政府,明明是企业的责任,自己都不做只会牵托,我看一堆欧美日成功的企业,人家都很花心思在培训,不像台湾企业只会敷衍了事的培训。中国机械领域早就领先台湾很久,中国龙头工具机厂商都可做出不输日本的高阶工具机,中国还针对自身高端需求研发独创的工具机。不要还活在中国只是山寨的思维。台湾的问题是人人都想当老板,工具机公司一大堆,同类型工具机厂商都可以有几十家,甚至40~50家,如果能整并后扩大公司规模,就能开出像样的薪水,来抢高学历人材与经理人材,只有高学历且有能力的人材,才能带领公司提升,这在台湾一些从小型不断扩大成知名企业的例子都可找到。老板学历低,能力不够强,没关系。但要会看人用人。高学历不一定都是人才,但老板就是要把人才找出来,给足够的薪水,让他来帮你打天下
作者: TsaiTao (菜逃)   2016-02-27 10:27:00
推这篇,感想很接近
作者: swyoung (喔。)   2016-02-27 11:21:00
作者: powerking01 (力王回来了)   2016-02-27 14:17:00
回一楼,我觉得你对工具机产业一点都不了解,先说大陆好了,目前以大连机床跟沈阳机床为第一跟第二大,这两家都是国营厂,机器水准说真的要比的上日本?再100年都看不到尾巴,只是国家有钱利用并购方式去做多方向的发展,台湾典型公司就是友嘉,四处并购并不代表自身产品水准跟着提高。二说学校与政府,学校教育学生是以通才而非专才教育,在加上学历贬值,政府无作为,以德国举例,人家念书不用钱,但是税金很高,如果是你愿意缴40%税金给政府吗?第三,台湾工具机厂商光中部就超过500间,你说40-50间就是代表你真的对这产业不够深入了解,结论今天技即使念到大学,我并不觉得比德国只有念到高中的技师还要优秀。重点如果要像德国一样,你先说说愿不愿意多缴40%税金,如果肯这回应就可忽视!
作者: Belanice (龙杰)   2016-02-27 14:47:00
40%的税金? 先说说信不信任政府吧,不是缴了钱就一定会回馈到每位纳税人身上,有可能专为特定族群办事
作者: ksacet (ksacet)   2016-02-27 15:52:00
学校的东西 终究是比较慢 要验正 要写成书 最新的东西不会在书上 个别说每间公司会有一部分是自己的专业(如果有的)所以不用想说一毕业就会变成战力 但是很遗憾的是这些东西这些公司独有技术最早也是课本的东西生出来的 你底子好要学起来相对会比较快至于有没有足够的技师...看你薪水开多少吧 薪水不够高人家有实力有技术 就自己去贷款自己出来开了 早年的加工仔间几乎都这样起家的...
作者: fjack (fjack)   2016-02-27 17:22:00
未来趋势是大者恒大,有发展不错的传产,愈来愈大,其它中小型包含家庭式,只能靠关系接大厂不想自己做的代工单,或等著被消灭,大环境是如此,当然你可以不相信,毕竟成事在人,Tesla老板也是不相信既有商场规则的人,包含我也是, 我是小厂,现在己着手规划到2018年的美国展, 以我的规模,独立参加这种大展很不寻常, 但是不试着打破旧的思维框架, 未来肯定没路,自身能力要一直加强,英文也要到跟老外对答如流的程度.台湾的制造实力其实一直都很不错(不到顶尖5%也有前面10%)但是在国际行销,售服上不够好(受限于规模跟财力)楼上早年确实是有技术,贷款买机台就创业了,但是多数这样创业的老板就停留在代工思维,一方面也是自身能力背景限制大部份这样的老板, 重制造,但其它方面, 例如文组的行销人才就忽略了,一个产业应该是各方面人才都要发挥合作..光是从工厂,要跳脱到自有通路,品牌,脑袋就得整个换过了你有一个好的制造发明,要怎么销售出去,难度不下于技术研发网络公司,靠点击率,就能把公司市值增加到几十亿美金转手这种财富爆增的方式,制造业出身的根本难以想像..台湾也有个有趣的case, 上银算是机械业头把交椅之一吧,他的老板是学企管的文组人才...不是机械背景出身..
作者: tzsh (D大是对的)   2016-02-27 21:42:00
上银老板是前交通银行的主管
作者: TsaiTao (菜逃)   2016-02-28 19:30:00
再推f大,感谢分享阿~
作者: saram (saram)   2016-02-28 19:32:00
看到瑞士的传统精密工业(钟表)让我想到技能的基础教育.台湾的基础教育实在不好.你如何的用功学到的也是...这像个蛇咬蛇的恶循环.除非打破恶循环,在技职教育上重新改造.我记得很清楚从小第一次打扫教室,老师没有来做示范,如怎样拿扫把,持畚箕的.一直到成年,没有人叫你做正确的第一次."我以为你已经会了?"这是所有大人对犯错学生的发问.实习课,学生私人工具包里,一把螺丝起子用来对付所有的螺丝.
作者: duser ( )   2016-02-28 19:41:00
推s大
作者: saram (saram)   2016-02-28 19:42:00
那把起子,还是崩了头的!助教没告诉我要有四把起子!四把.四把不同size的! 真是血泪啊.....
作者: duser ( )   2016-02-28 20:05:00
刚进公司组立机台锁螺丝超常滑牙的啦
作者: fhill12 (侃侃)   2016-02-29 15:09:00
推!
作者: tume7 (无敌七)   2016-02-29 15:51:00
一段文章出现两次 "不爽科技业、电子业" 重点都跑掉了...
作者: duser ( )   2016-02-29 17:03:00
原po可以说明一下为何 "不爽科技业、电子业" 吗我也有点讨厌电子业,用钱把人才吸走,让一群高阶机器人才在电子业做高中毕业就能做的事
作者: saram (saram)   2016-02-29 19:17:00
是人格特质不同于大众吧.这是体质也没什么好说的.为什么巴菲特不开产业公司只四处收上市企业的股权?这表示投资管理是一门好赚的技术,是的别瞧不起.有太多盲目投资于生产的人却少有人去做行销和通路.结果只让你在整个售价里才取得几毛.要检讨的是你,不是别人.取得通路就取得利润分配权.如果只开发产品却没有分配权,还是只能赚几毛.
作者: powerking01 (力王回来了)   2016-03-01 00:09:00
品牌决定一切,举例精品业如皮革 纺织 扣件,这些产业能够做起来的品牌几乎是没有,难道他们都不懂这些道理吗,品牌的建立最快途径就是用钱堆出来,有了品牌通路渐渐就会出来!
作者: ksacet (ksacet)   2016-03-01 00:34:00
还是那个字 钱~钱~钱~ 什么都抠死当 就什么都没有
作者: fjack (fjack)   2016-03-01 01:46:00
你可以查ikea,基本总公司专门做研发跟销售,还有物流管理,制制造部份外包东欧跟亚洲,算是最底层...物流跟销售的技术含量不会输给制造, 只用制造思维,除了你技术真的屌到客户要来求你, 不然利润只会愈来愈少(消费者就是要便宜)就连汔车厂,总公司只保留内燃机研发,销售,组装..零件都外包制造商到最后都只剩下一点管理费可赚,例如鸿海我以也跟ikea的亚洲采购的人聊过,大陆人,他们的模式制造商要赚钱很难,同样ikea最核心的业务是行销跟物流(供应炼管理)而且现在还卡到一个问题,产品更新很快,价格也掉很快没有不断研发推出新款,不断行销,2年时间内,你的产品/品牌就没落了, 现在生意比以前难做太多了...小米机现在也是后继无力..
作者: saram (saram)   2016-03-01 02:35:00
ikea或apple,都是赢在整体规划与执行.没有这种想像,就没有这种成就.在台湾我们看到统一超商.东西贵死人,客人照买.因为他们贩售的不只是食品饮料影印运货,他们还供应了一个寂寞心灵的避难所.把一部分速食店,咖啡店的客户拉进店来.进来,是一个关键.
作者: johnnycgi (紅茶不加糖)   2016-03-02 03:49:00
这串点出了机械产业的许多问题,太多老板只懂技术但是一家公司要生存、要壮大、要永续,并不能只靠技术业务能力、行销能力、管理能力,关键程度不下于技术
作者: saram (saram)   2016-03-03 00:01:00
五分技术远不如三分管理.管理真是大学问.
作者: shian747 (天契)   2016-03-07 11:05:00
工具机业规模最大就友x跟亚x,但是设计薪水听说都不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