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ilvanus (台海危机1950)》之铭言:
: 首先在初期国军是有机会先以优势兵力进行内线作战2、16兵团攻击中野,再联合6、8、12
: 兵团,用外线作战回击华野,则应该可以在初期占战略优势地位,在中期则若于7兵团覆没
: 后,国军可以提早调动1绥、上海和沙市的部队以5个军加入战局(如杜聿明的提议),则
: 应该有机会救出徐剿的30万主力,则徐蚌会战的胜负依然难分。可惜国军终究未能运用己
: 方有利态势来逆转战局。
: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研究分享,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还请指教!
: 图文版请参考下列网址:
: http://www.wretch.cc/blog/silvanus321/28079740
比对两套不同时间出版的《戡乱战史》时,对于国军的战略构想有以下的转变,从原本
的两案变成三案:
国军于1948年10月29日的战略决策是“守江必守淮”,从这个大原则下分成3案:
(1)淮北决战案:集中兵力在符离集、宿县、蚌埠,徐州只置1至2个军。
(2)守淮案:退守淮河南岸。
(3)守徐案:集中兵力在徐州。
基本上,守徐案实是因为第1案来不及实行产生的替代方案,也是最差的方案,而共军的
“淮海战役作战指导”则早在1948年10月11日发布,南京作战会议决策太慢也是一个失
败因素。